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赵瑜:《最佳欧洲小说Ⅱ》:欧洲小说与欧洲日常生活的关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0日08: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 瑜

  小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十分复杂,多数作者都会在小说里镶嵌进自己的行走或饮食感受。所以,阅读小说,基本上也阅读了写作者个体的日常生活。

  在《最佳欧洲小说II》里,作者年龄普遍年轻,阅读他们的作品,几乎像在看欧洲现代生活的纪录片,那些贴近欧洲当下生活的细节通过小说情节铺展开来。通过《最佳欧洲小说II》,我们进入欧洲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旅行,有着别致的风情。

  欧洲最佳小说的作者里,关注城市现代疾病的人果然有不少,看看标题就知道:《傻子奥古斯特的哀伤》《逻辑癖互诫协会》《失语症》。

  “逻辑癖”是一个夸张的指代,小说主人公是一个逻辑癖患者:“我上床睡觉前将我的衣裤一一摆放到我的座椅上去的严格次序,每天早晨我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去的精确量,同样地我是如此精确地把厕纸折成特定形状来擦屁股……”这些因为过于闲适而将强迫症和热爱生活搅拌在一起的现代病人,并不独独在欧洲产生。但是,欧洲的小说家们捕捉到了这一点,将他们复制到小说里,具有了普世的指向和比喻。

  《逻辑癖互诫协会》的作者阿明·库玛吉是爱沙尼亚人,生于1969年。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企业家,也热爱写小说和拍电影,经济上高度独立的他还赞助过爱沙尼亚不少电影项目。他的日常生活在小说里定然得到淋漓的展示,不知他本人是否真有逻辑癖,但是他的这篇黑色幽默小说,已将爱沙尼亚一个小角落的生活展示给我们。

  用小说提供了法国生活记录的小说家是玛丽·达里厄塞克,同样出生于1969年,有出色的语言能力。27岁时,她的《母猪女郎》已经轰动全世界。而短篇小说《乘龙快婿于尔根》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小说几乎是一台舞台剧,作者叙述了一个女摄影家和寡妇母亲的生活切片。

  玛丽·达里厄塞克这样将小说的主人公推到镜头前:“我是摄影师,从拍时装照片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后来则更多地转向肖像摄影。我喜欢拍怀孕的妇女、水果、动物和山洞。不消说,这很让人愉快;同时,我想抓住隐藏在事物下面的东西。我也不清楚那是什么,或许是它们的某些无常的东西。”

  小说讲述寡居的母亲养的猫丢了,哭着给女儿打电话。女婿于尔根第一时间体会母亲的心思,和女儿放弃了休假,回到母亲身边安慰她。这种日常的生活细节,放在中国也是极其常见的。在玛丽·达里厄塞克的笔下,母亲找到猫的尸体后,决定将猫葬在动物公墓里,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小说的结尾非常荒诞,但是对于寡居的老太太和摄影家女儿的关系,以及对待动物态度的描写,都透着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小说里,各种生活现场都是法国式的,有着浪漫的艺术气质。但是,小说里母亲的孤独却是全人类的孤独。小说家将这种孤独写得深刻又独特。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玛嘉·罗格维克是克罗地亚人,这个报社文化版记者出身的小说家所学的专业是妇女研究,小说也关注女性自身的生活。她的小说《查拉特卡》可以看作是对女同性恋者的一篇细微专题介绍片。

  小说以第一人称入笔,作者描述出租屋不隔音带来的尴尬反应,在中国许多小说作品中也是必配的桥段。玛嘉·罗格维克这样写她的孤独:“虽然我一个人独住,我却能够感到别人的存在:邻居的每一句争吵,都会从单薄如纸的板壁传进我耳朵;到了夜间他们言归于好,又干上了,我可以从他们闷闷的或刺耳的叫唤里听出谁先乐极。”

  这篇小说不仅仅写个案的孤独,还写了克罗地亚人的自然生活,主人公和查拉特卡缠绵一个晚上之后,往城市中心走,发现因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点变化了,生活现场也变化了。小说家是这样写克罗地亚城市的细节的:“我没有回自己的公寓,而是穿过铁路,去了市中心。早晨8点钟,城市显得格外陌生,陌生得几乎会迷路。我都不记得上次是什么时候起得这么早。一切是那么有趣:十几岁的孩子背着画满涂鸦的背包,圆鼓鼓的冬衣,奔跑着赶电车,下眼皮布满黑圈的男女大步跨向自动扶梯,无精打采的眼睛盯着胖报贩子手里挥动叫卖的报纸不放。再远一些,退休的人们提着帆布包从拥挤的电车里下来。到处飘着咖啡的香气。”在这些小说的细节里,依稀可见城市文明对个体的尊重以及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舒展。

  在《最佳欧洲小说II》这套书里,不论是热衷于讨论生命哲学的作家,还是用现代视角书写城市生活片段的作家,都在日常生活里展开对人性的反思。他们用近乎摄像的方式记录最平和的场景,当我们由此向城市生活纵深处行走时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了美与丑、自由与约束、反抗与绝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