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百姓登台艺术节 群众文艺放光彩

成都市龙泉驿区坚持文化大投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惠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9日07: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莫 宇 陈 林

第九届市民艺术节盛大开幕   唐 健 摄

在市民艺术节上表演的侗族大歌   刘茂安 摄

  金秋十月,幸福荡漾。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一场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庆典,在城乡群众的热切期盼和欢呼声中隆重开幕。

  涌动的人群、缤纷的彩旗、激昂的旋律……10月13日晚,伴随着14位乡镇基层群众饱含深情的配乐诗朗诵《我们的中国梦》,为期一个月的龙泉驿区第九届市民艺术节正式开幕。

  这是艺术的盛会,更是百姓的节日,城乡群众的热情参与,是鲜明的主题。作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文化节日,市民艺术节已经成为汇聚当地群众文化力量、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实现百姓艺术梦想的最高、最大舞台。

  “梨园春色”京剧名段汇演、“驿都星梦想·少儿才艺大赛”、锅庄大赛、区市民艺术学校专场汇报演出等轮番上演,为龙泉驿区的城乡群众献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透过这香气四溢的文化大餐,该区植根群众、惠及群众的多彩文化事业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文艺伴舞  群众登台唱主角

  “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舞台,登台的都是老熟人,节目好精彩,看得很带劲!”市民艺术节开幕式上,站在凳子上踮脚观看的市民刘海文格外激动。

  顾云燕是龙泉驿区同安街道明星艺术合唱团团长,她和40多名队员被选中参加合唱。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合唱团,曾先后7次获得成都市老年合唱节第一名,为了这次市民艺术节,很多团员不仅白天练,晚上还躺在床上听歌至入眠。“今年恰好是合唱团成立10周年,这次演出既献给全区人民,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日礼物。”顾云燕说。

  据主办方介绍,与往届相同,本届市民艺术节依然本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体现群众参与性、实现老百姓的艺术梦的原则;注重体现形式多样性,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带给市民全新的艺术享受;注重体现惠民性,以老百姓演给老百姓看的方式,让每一个普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为了让活动呈现更好的效果,此次专门邀请了曾多次担任省、市大型演出的导演崔传治担任开幕式总导演。

  “我今年68岁,看着祖国一天天强盛,生活越过越好,也想圆一下自己的舞蹈梦!”来自黄土镇洪安村的李向阳在本次艺术节上表演了他的拿手节目——老年爵士舞。

  已经走过9个年头的龙泉驿区市民艺术节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让老百姓站上舞台,成为舞台的主角。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有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子,还有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离退休职工、社区里的艺术爱好者、乡村县区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把身边的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搬到舞台上。

  “这个舞台就是咱们老百姓的,演员水平有高低,但只要敢登台,就是好样的。”顾云燕说。

  在一个月内,区市民艺术学校专场演出、“驿都星梦想·少儿才艺大赛”、特色器乐队伍展演、锅庄大赛、电声乐队专场、“法定乾坤”法制主题歌舞剧专场、名家书画作品展等20多项主分会场活动依次在龙泉驿城乡各处展演。此外,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相关活动中,城乡群众在台上台下高唱经典歌曲、怀念峥嵘岁月、共唱美好明天。

  从观众到演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群众大舞台由过去文化部门唱“独角戏”,到今天的社会“大合唱”,龙泉驿区市民艺术节创造了一个全民娱乐的平台,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龙泉驿区文体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市民艺术节既是当地群众实现艺术梦最大的舞台,也是展现龙泉驿区群众文化建设成果最好的舞台。由群众主导的艺术节展现了该区深厚的群众文化实力。

  文艺下乡  种送并举结硕果

  京剧名段汇演是“梨园春色”成都市龙泉驿“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之一,也是市民艺术节的重头戏。

  “以前送的演出全是年轻人喜欢的唱歌跳舞。这次表演的京剧,我们老年人都喜欢得很啊!”59岁的杨太平津津有味地点评。市民艺术节期间,京剧演出送下乡让更多像杨太平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京剧名段。

  京剧下乡是龙泉驿区文化“走基层”的缩影。该区常年坚持常态化“送文化下乡”和“种送并举”。据统计,2015年,全区艺术团全年下乡巡演200余场,200多支文艺队伍活跃在各街镇乡和村社舞台,还多次参加成都市“文化四季风·耀舞扬威”“音乐消夏”“舞动嘉年华”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区举办的区级及以上的各种文体活动达80余场,指导村(社区)开展“成都百姓故事会·车城故事”活动700余场。此外,还有效开展了“读书之城·书香龙泉”读书、征文、作品展览品鉴等系列读书活动。

  群众是文艺的土壤。如今,文艺的种子已在龙泉驿区城乡群众心中发芽,并结出硕果。区市民艺术分团、东麓驿境艺术团、京剧爱好者协会、百姓讲师团……一个个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布龙泉驿城乡大地,为群众文艺事业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退休职工赵素华是龙泉驿东麓驿境艺术团团长。退休以后,她发挥余热,积极创作,组建了这支多才多艺的老年艺术团。源于对舞蹈的热爱,赵素华曾拖着骨折的手臂,在全市“舞动嘉年华”舞蹈大赛中坚持登台演出,从13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

  龙泉驿芦溪河社区居民李永佳是龙泉驿区百姓讲师团成员,也是一名从农村进城的新市民。进城前,她是肩扛锄头的农民;进城后,她成了手拿笔杆的百姓讲师。她将自己的进城经历创作成4个微小品:《上学梦》、《就业梦》、《致富梦》、《幸福梦》,在全区进行表演。“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哪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进城学艺术就是我的中国梦。”李永佳感慨地说。

  群众的需要是文艺的根本价值所在。行走在龙泉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群众文艺欣欣向荣之势随处可见。不论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市民艺术节,还是大篷车式的“送文化下乡”,抑或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草根”文艺团体,都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广大普通老百姓登上舞台、展示自我、走进艺术。

  文艺搭台  服务群众三位一体

  两层灰色海派建筑内人头攒动,上万册人文、社科类书籍一字排开,盲人阅读区可提供盲文书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专门的阅读区,二楼的房间装饰得色彩斑斓,处处充满童趣……在龙泉驿区图书馆洛带分馆,人性化的设施让前来借阅的市民体验到家庭图书馆的感觉。这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图书馆共有300个阅览座位,藏书约3万册,市民均可免费借阅。根据规划,这种特色图书馆将在该区12个街道镇乡全面推广。

  建设“文化之都”是龙泉驿区的发展方向,也是龙泉驿区群众文化的自我定位,而高品质图书馆的打造,只是龙泉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龙泉驿人的文化自信正完美展现。

  龙泉驿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十分明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大原则,突出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供给能力、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5个重点,实现文化“惠民、乐民、便民、教民、安民、聚民”的目标,加快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区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幅蓝图,逐渐在龙泉城乡大地谱写。

  全国第一所为市民免费提供艺术培训、配备特色器乐的学校的开办,夯实了群众文化惠民活动的基础。自建校以来,市民艺术学校面向全区招生。每年两个学期,至今已培训学员8万余人,274个班次,主要开设了声乐、戏剧、舞蹈、蜀绣等15个门类66个科目。不仅如此,市民艺术学校在全区12个街道乡开设分校,城乡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全国首家客家文化专题博物馆——四川客家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丰富了民俗文化惠民活动的内涵。在820平方米的展厅里,按客家人的形成、迁徙、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名人、社团、海内外组织机构等顺序布展,对客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

  此外,龙泉驿区还着力挖掘柏合草编艺术、十陵腰鼓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生活得以丰富。洛带镇先后被命名为“客家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泉镇被评为“中国乡村诗歌之乡”,洛带镇、山泉镇还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柏合镇被评为“草编文化艺术之乡”,洛带镇的刘家龙、鸡公车以及十陵的腰鼓等多次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大型活动上展示。

  目前,龙泉驿区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除了利用市民艺术学校进行文化资源大整合外,龙泉驿区对城乡图书实现大循环、一卡通,普通百姓只需要凭借一卡通,就可在区、街道(镇乡)、村(社区)三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真正实现了一馆藏书、多馆利用,使公共图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文艺创新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

  文化总是在不断与时俱进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龙泉驿区洛带镇中国艺库,古老的客家文化正以更加包容的内涵,与世界文化元素交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抓住“文创”时代的发展机遇。

  “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同时,这里逐渐成为国际艺术交流的‘聚合点’。”龙泉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钚铀介绍,良好的艺术氛围吸引了众多企业加盟,如新华文轩集团参与建设洛带文轩文化广场、合作建设文轩格调书店;北京未央演艺公司投资建构多空间、多门类、多形态的“集林演艺镇”模式等。这些文化企业在中国艺库投资建设的场馆、剧场,弥补了洛带古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足,带动形成了合作、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引导了市民的文化艺术消费。据统计,2014年,龙泉驿全区文旅产业年营业收入达63.7亿元,同比增长12%。

  如今,中国艺库完整的艺术生态也吸引了大量文化名人纷至沓来。苏丹、张修竹、周晓冰、张桐胜等20余位名家纷纷在这里建立美术、书法、摄影等工作室。艺库艺街的四面空间艺术机构由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从北京798艺术区迁来,艺术粮仓的凤之窑陶瓷馆由西部陶瓷家协会秘书长詹小英创办……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业态为城乡群众提供了文化创业的沃土。“在这里,我实现了人生价值。”青年油画家刘芸说,经朋友介绍,他来到艺库创业。艺库不仅提供了优雅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以及生活补助等,还为他量身定制了艺术孵化计划,使他得以安心创作、一展才华。如今,刘芸的作品平均每幅已能卖到1万多元。在中国艺库,像刘芸这样的“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很多,截至目前,艺库成功孵化文豪、刘芸、尹统、张华东等10多名青年艺术人才,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为艺术毕业生创业、就业打开了广阔天地。

  后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夯实的公共文化基础、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便捷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快速的文旅产业升级……龙泉驿区在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更加惠及民生的气魄,坚持文化大投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惠民。

  从深受群众喜爱的市民艺术节,到遍布全区的文艺团体;从日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布局,不难看出,龙泉驿区的文化建设,变化的是文艺演绎的形式和外延,不变的是城乡群众广泛参与的内涵和坚守。在变与不变之间,展现出龙泉驿区文化事业的群众性、多样性、惠民性、创造性。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在龙泉大地,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文艺大舞台已经在群众的生活中扎根,并逐渐大放光彩。

  对于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龙泉驿区早已成竹在胸。全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坚持以文化事业的“大投入”,进一步建设公共文化惠及城乡群众的服务体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开放”,进一步培育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文化体制机制的“大创新”,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活力,为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做出龙泉驿应有的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