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人物塑造最出彩——评晋剧《于成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0日08:01 来源:人民日报 谭志湘

  一出《傅山进京》,让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誉满菊坛。让人没想到的是,她用了八年时间,又把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布衣于成龙立在了晋剧舞台上。我不敢说这个形象超越了傅山,但至少可以说是双璧交辉。

  谢涛塑造的傅山是一位扛着“反清复明”大旗走来的文人,最后接受了清王朝,“和而不同”,体现的是文人的睿智与风骨。此次的布衣于成龙是康熙王朝的一位贤臣,因为不肯行贿丢了四品官职。戏,就从于成龙还乡开始。被贬谪的于成龙摘去顶戴花翎,脱去朝服,穿一袭白色长衫,提一青花酒壶,小舟孤帆,带着一个随从小憨、一点散碎银子、两箱书籍……为官十三年,如此离开官场可谓清廉至极。

  同样有着文人的风骨襟怀,但二者的表现却不同。年近花甲的于成龙,眉、发、须皆成花白,被贬官为民,不恼不怒、不羞不惭,少了些火气,多了些散淡无争。这一切尽从谢涛舒展、精致、有韵味的唱中表现出来。谢涛的唱很有特色,美而多变,自由洒脱,有感染力。加之他和小憨从容风趣的对话、轻快的步履和发自心底的朗朗笑声,都显现了这个人物不同一般的襟怀与气度。

  傅山面对的是与康熙皇帝的矛盾,而于成龙要面对与贪官大将军尚善、蠹吏县衙捕头邹克忠、山寨首领刘君孚等人的矛盾……从而催生了一场场好戏。比如为斗蠹吏,于成龙幻化成小酒馆的老掌柜,他殷勤斟酒劝酒,引得邹克忠说出鱼肉百姓、残害乡亲的真相。听到蠹吏“抓一千,杀五十”的残暴,他再也抑制不住愤怒:甩袖,拍案,怒目而视……表现了人物的爱民之心。

  于成龙冒着酷暑上东山,劝说刘君孚归附朝廷这一段,再次展现了他的为民情怀。这本是一件苦差事,于成龙却视苦如饴,他自嘲“这排场不输道台”,此刻谢涛的表演尽显人物本色,风趣、幽默、乐观,充满了人情味与人性之美。在山上,见到往日的同知和乡亲,于成龙动情动容地唱道:“一群荷锄种田汉……骨肉分离甚悲哀”,这段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官逼民反,又要剿杀,致使百姓亡命山林,他仿佛看到剿匪大军顷刻就到的景象。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不由得从心底唱道:“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你不回头……毁了黄州千万家。”当尚善迫不及待地要上东山剿杀时,谢涛扮演的于成龙不惜下跪,伸开双臂抓住尚善的马鞭,单腿走跪蹉步,哀告阻拦。清高的文人为什么不惜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为的是百姓免于葬身于刀斧之下。

  把江山社稷之安危落实到百姓的疾苦生死,使这部剧超越了一般的清官戏。至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清廉能吏,更看到一个爱民之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为官的职责所在;身为布衣,本已无官一身轻,但为了百姓不惜生命,这就是于成龙的生命底色。通过对他所思、所想、所为的戏剧化展现,观众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独特、可信的艺术形象。

  一枝独秀不是春。晋剧《于成龙》的成功是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创作环节合作的结果。作为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戏曲艺术,谢涛塑造的于成龙最为出彩。与此同时,其他演员也是光彩照人,红花绿叶,相得益彰。

  好戏需要打磨,《于成龙》刚刚立于舞台上,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戏中有一条于成龙与眇道士的交往线,这条线较简单肤浅,显得表面化。类似的不足应可以通过不断的舞台演出加以完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