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与鲁迅“对话”——记画家裘沙、王伟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6日08: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许 莹
裘沙与夫人王伟君裘沙与夫人王伟君
阿Q阿Q

  钱理群曾说:“与鲁迅有生命相遇是要有缘分的”,画家裘沙一辈子阅读鲁迅、研究鲁迅,以绘画的方式让更多人感悟到鲁迅思想的真谛,他的作品给人一方沉思的空间,他便是这“有缘人”。

  裘沙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夫人王伟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两人皆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画家,二人又都出生于浙江,是鲁迅的同乡。鲁迅小说里 的生活百态,与他们有天生的亲近感。从裘沙携夫人王伟君合作到一家三代共同参与,至今已完成了《鲁迅之世界画集》等近2000幅作品,并在国内外举办纪念 鲁迅专题个人画展28次,出版有《鲁迅》照片集、《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等书籍、画集30余种,影响波及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86 岁高龄的裘沙耐住生活的清贫,将毕生的心血全部投入到诠释鲁迅的事业中。老艺术家黄宗江曾这样评价裘沙夫妇:“你们依附于鲁迅身上,看来,鲁迅也依附于你 们身上”。

  裘沙与鲁迅真正结缘应追溯到1972年,这一年裘沙日日奔波于为孩子看病,当地的医疗条件不好,他只身带孩子来北京就医,就在那段艰苦岁月里, 与裘沙朝夕相伴的便是鲁迅的各类文集,而鲁迅在文章中所抨击的种种现象,仍旧在现实中存在。同年,裘沙与夫人共同创作了《呐喊》插图。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拾。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裘沙走上了决心用画笔表现鲁迅的道路。

  裘沙所创作的插图与一般性插图大有不同。一般性插图的基本作用是为文学作品本身服务的,其功能性意义在于美化报刊或书籍的版面,但裘沙所创作的 插图,不仅具有一般性插图具体反映文学作品全部或部分精神、内容的基本属性,同时还有画家本人对作品的分析以及解释,其作用与效果与评论和翻译相似。在美 国知名翻译家葛文浩看来,裘沙为鲁迅所作的插图亦如布朗为狄更斯的小说所作的插图般,图文并茂,缺一不可。

  裘沙的作品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色彩,而更注重思想性的传递。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曾对裘沙的帮助很大,多次给他写信提到:“你要画什么就要搞清楚 应该画什么,应该画什么解决了怎样画才好解决。”裘沙收到信后,索性暂时放下画笔,决心先搞清楚应该画什么的问题。裘沙研究鲁迅的作品,在研究的过程中发 现了许多问题。如有关《祝福》结局的评论及其插图以往是极为含糊的。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塑造常常被解读为她是在除夕晚上饥寒交迫 冻死的,但是至于灵魂、地狱、死后团圆等问题却不了了之。裘沙关注到《祝福》中祥林嫂看到年轻人提出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 魂?”二是“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三是“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了?”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喽.……”,“论理,就该也有”,“见不见面 呢……我也不清楚……”鲁迅在文本中含蓄的表达为祥林嫂究竟如何死去埋下了一个未解之谜。裘沙并不甘心,凭借这三个问题他仔细思考,最终得出祥林嫂是自杀 身亡的结论。祥林嫂对死后一家团圆的希望要远远胜过她对地狱的恐惧之心,她要以死来实现与丈夫和儿子再见一面的愿望。裘沙为这一观点的提出著文并在《读点 鲁迅》的刊物上发表,后又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两谈祥林嫂之死》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解决了应该画什么这一问题。三年后裘沙动笔创作了《祝福》 组画,裘沙在创作时用减法,舍掉无用的繁枝细节,留下的精简信息则被强化,他在塑造祥林嫂时,画作中祥林嫂的头上总绑着一根红头绳,而正是这抹红色,暗喻 着她希望的花火。

  “文革”期间的遭遇让裘沙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阿Q正传》。裘沙不大的房间里挂满了一家三代创作的鲁迅画像,没有奢华的家具与装修,书稿、画 稿占据了大半个屋子。“阿Q鲁迅成知友,笔富安贫不卖钱。”从1972年到1980年,裘沙夫妇磨砺出他们的第一部作品《阿Q正传200图》。他将自己在 “文革”期间的感受也画了进去,有对无辜者的同情,有对麻木者的愤慨。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寻找阿Q的人物模特,他专门来到绍兴,每天留心观察一个在街头巷尾专事寻人挑衅、逗乐、吵嘴、打架的游手好闲的人,这 个名叫长生的农民与鲁迅笔下的阿Q颇有几分神似。有一天,裘沙正偷偷地躲在一旁画他的速写,长生发现后立即高声嚷道:“去!你画我有什么用,你有本事就去 画钞票,画一张五块的,画一张十块的。”裘沙继续跟着他画,他回过头来说道:“你再画我就把你的画都撕掉。”就这样,裘沙在水乡来回奔波,从模特身上提 炼、萃取、加工,历经8年之久终于完成了活灵活现的阿Q人物形象。他从绍兴带回来的速写并没有太多,且多数是寥寥数笔,原来裘沙所追求的是贯穿于整体的一 气呵成的神韵,而并非细节的描摹。《阿Q正传200图》的成就并不在于图画的幅数多,而在于裘沙对原著的准确理解。他笔下的阿Q很难让人将其与“可悲”、 “可耻”的字眼联系起来,画家用造型语言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明年正值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裘沙创作的《世界之鲁迅画传》也将在明年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该画传以传记的形式编纂而成,更将鲁迅置于世界之中,以更为全球化的视野来解读鲁迅。

  画像实难,常有笔不尽意、难取其神之感,其根本原因便是型止于形,如工具止于工具,和成品无关,造型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裘沙用大半辈子和鲁迅 “对话”,他让我们看到,时至今日鲁迅一直都在那里,一个民族自我反省的高度在那里,一个民族使用母语的程度在那里,一个最慈悲的灵魂在那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