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贺绿汀的音乐灵魂——电影《穿过硝烟的歌声》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6日08:0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何祖健

  以知名音乐家贺绿汀为人物原型而创作的《穿越硝烟的歌声》是潇湘电影集团继《国歌》后聚焦音乐题材的又一力作。影片在题材上独辟蹊径,通过对人才辈出、经典辉煌的抗战文艺演绎,让人们在激昂的抗战歌声中回味与思考。

  “抗战以来,文艺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丰子恺语)。抗战歌曲是用旋律和歌词镌刻的 历史,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光辉的乐章。《穿越硝烟的歌声》正是以这一中华民族用血与火淬炼的抗战歌曲为题材而展开叙事的。序幕中,艺术大师娓娓道来: “我叫贺绿汀,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家乡在湖南……”伴随着这个第一人称视角而来的是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闪光的一瞬间,只要你有个好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个永不被人忘却的故事内核就是贺绿汀与萧友梅、黄自、聂耳、欧阳山尊等 一批文艺工作者在抗战那个峥嵘岁月的战斗人生。淞沪战役打响,上海陷入一片战火,贺绿汀毅然放弃来之不易的安逸的小家庭生活,送别爱妻幼女,加入上海文艺 界的抗日救亡演剧队,与黄自、欧阳山尊等人一起登上了“文艺救国”的征途。在这一艰险的旅途上,贺绿汀与张一凡等在战火中的友情,游击队员阿强一路用生命 保护艺术家等故事扑面而至。影片虽以贺绿汀深入抗战前线,写下了不朽名曲《游击队歌》为主线,但并未停留在贺绿汀个人的创作,而是以《松花江上》《义勇军 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一系列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与演出为题材元素穿插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如泣如诉、壮怀激烈,充满动力 感的抗战歌声珠联璧合。歌声让我们重温同仇敌忾的时代,故事向我们叙述艰苦卓绝的历史,作品通过音乐与故事相得益彰的艺术张力,在表达创作者以歌声纪念抗 战胜利70周年主题的同时,也赋予了该片独特的艺术情趣和英雄史诗的风格。

  70年过去了,抗战的歌声为何如此嘹亮?影片在贺绿汀与进步的抗战文艺工作者舍生救国的明线之下,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等关系的时代命题, 蕴藉在历史的回声中,从而使作品彰显出与一般纪念题材影视剧所不同的现实意义。影片主要以贺绿汀《牧童短笛》《天涯歌女》和《游击队歌》三首音乐作品的创 作为线索而展开故事。和平时光,宁静的岁月,贺绿汀钟情农村美丽的风光,关注下层人民的苦难。碧绿的田野牧童骑着牛儿来往,这是令人悠闲、惬意的《牧童短 笛》;十里洋场,歌女虽楚楚可怜,却有着小妹卖唱郎伴奏的爱情,那是苍凉而纯情的《天涯歌女》。影片告诉我们,这一首首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的旋律,竟 是在贺绿汀之妻用黑白布缝制的琴键上,在阿强裁缝铺的阁楼顶上诞生的。当《牧童短笛》的作者以乡巴佬的身份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遭 遇同行的不理解时,黄自掷地有声:“音乐是能闻出味道来的,音乐来自民间。”正是在这底层生活与泥土的芳香中,贺绿汀的艺术经典应运而生。“斗琴取胜”一 情节,则是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艺术家的国格与人格的写真。影片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表现贺绿汀面对日本人的挑衅,不卑不亢,用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智 慧和造诣捍卫民族的尊严。当贺绿汀用领带蒙住眼睛弹奏而终于战胜时,观众分明领悟了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国籍的意蕴。敌寇入侵,艺术家不可能再沉浸在象牙 塔里,抗日救亡演剧队冒着炮火,穿越硝烟,一边创作,一边演出。作品细腻地叙述贺绿汀在临汾,走进游击队的训练场,坐在老百姓的庭院,目睹与聆听游击战术 的神奇。没有钢琴,虚拟弹唱,没有伴奏,战友们吹着口哨,终于,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音乐经典《游击队歌》一气呵成。艺术是有灵魂的。对于抗战时期艺术 家,是他们对祖国与人民深深的爱,铸就了抗战歌曲之灵魂。哼着《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发自肺腑赞叹道,“这是中国人灵魂的呐喊”。 影片精心设计的贺绿汀多次与聂耳等艺术家关于艺术真谛讨论的场景,不仅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音乐之魂,而且是永远的文艺之魂的理趣。

  抗战歌曲在血火中诞生,艺术经典在传唱中永恒。聂耳在准备去俄罗斯前将《义勇军进行曲》交给贺绿汀时感慨道:“只有灵魂深处的音乐才会长出翅 膀。”影片结尾,战士们唱着《游击队歌》奔赴抗日战场,雄壮的抗战歌声与咆哮的黄河巨浪汇聚一体,势如破竹,穿越硝烟。当年以贺绿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是用 歌曲执笔从戎,今天《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以其嘹亮回声缅怀历史,激励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