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首届中国青年戏剧家评论家“西湖论坛”聚焦“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

首届中国青年戏剧家评论家“西湖论坛”聚焦“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   “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未来、在远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3日08: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戏曲保护以及传承、剧本创作、戏曲演出、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发展、实施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及宣传等作出了重要的政策安排。随后,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对加强戏曲工作又作出了全面部署。一系列有关戏曲发展的利好消息,为繁荣发展戏剧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改变、改进戏剧评论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久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80后”、“90后”青年戏剧评论者相聚西子湖畔,为着共同的戏剧理想和责任担当,围绕“我们的戏剧——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的主题,展开了一次飞扬着个性朝气与理性锋芒的探讨。此次探讨是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举办的首个戏剧专题活动。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联合创办,致力于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传播形式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戏剧评论家组织,搭建青年戏剧评论家的话语平台,探索文艺评论新模式,为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拓展新空间。论坛拟每年举行一届,将重点围绕戏剧领域年度重要作品和现象、热点话题等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是戏曲大国,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看戏、听戏、唱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日常的文化生活方式,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是如何实现文化转型。“传统是我们来的地方,但传统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未来、在远方。”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说。面对现代娱乐环境、多元文化选择的冲击,如何处理传统戏曲的美学传承与转换、戏曲生态与传播、戏曲的民间与地方等的关系,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戏曲评价体系和美学精神?年轻的戏剧评论者犹如评论界的“轻骑兵”,用他们的锐气、理性、诚意对戏曲发展遭遇的现实问题带来了自己的思考。

  媒体人、青年剧评人郑荣健认为,戏曲发展离不开社会的主体诉求。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大规模生产使得社会移风易俗,滋养戏曲的村社文化和民间唱曲、山歌乃至古称“百戏”的原生娱乐形式正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文化启蒙、民众教育、民主法制等现代诉求,让人们不再满足于高台教化和怡情审美,而有了更为自觉的道德和审美判断。这与实现民族崛起、富强、民主、文明的主体诉求相伴相生,赋予了戏曲发展新的内涵。在保护和传承戏曲本体的基础之上,找到已变迁或转移为当代形式的民间生活及文化,才能涵养水土,从中汲取营养。它的现代审美逻辑,在于依托新的观演关系和生态,在哲学、美学和戏曲本体的建设中,实现原有传续机制的现代转换,使戏曲始终与生活息息相关,使戏曲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我分裂、包容成长。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张辰鸿关注经典的重新演绎问题。他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和消费文化,促使昆曲重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然而若沉浸在昆曲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艺术远去的荣光中,据此认为昆曲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需求,则是一种“善良的错觉”。在他看来,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演出的成功,更多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复杂的商业成分与社会因素,无法完全代表昆曲这一表演类型的整体状态,更无法为昆曲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他提议,建立昆曲“新美学”,将观众对于昆曲艺术恢复到纯粹审美的层面,才能实现昆曲的良性传承,其原点是经典性和现代性,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其核心更多体现于以文化自觉的态度重新审视传统,对古典艺术由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审美趋向、民族信仰等构成的体系予以尊重和认同,经典的重新演绎应该植根于昆曲艺术本体而顺向发展。

  对于构建本土的戏曲评论话语体系,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戏剧研究者罗丽以张庚的戏曲评论实践为例,认为张庚建立的中国戏曲评论研究体系,实际上是现代戏剧理论家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理论,总结现代戏曲实践经验而创建的。他所进行的戏曲批评,打通了古典戏曲理论和西方戏曲理论的壁垒,寻求在话语表达上的现代转换以及评价用语的贯通,但所有这些创造的基础是立足当下戏曲发展的现实。我们应该警惕以西方理论话语阐释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现象,也要认识到现当代戏曲理论与古典戏曲理论的差异, “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古典戏曲理论与西方戏剧理论的碰撞与交融中,同时在现当代戏曲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和总结”。

  此外,戏曲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引发了不少青年与会者的关注。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谈到,2000年前后,他还在浙江艺术学校工作的时候,上海越剧院来学校招九年一贯制越剧专业学生,那个时候就提出免学费了,但一个半月没有一个考生。“戏曲招生难,难在不仅仅是否免学费上,而是戏曲人能不能够在这个社会得到别人尊重的问题。”沈勇说,“当戏曲人拥有了自己尊严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家长就会把他们的孩子送进戏曲学校,来传承我们的戏曲艺术。”他认为,戏曲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戏曲学校的教育体制跟戏曲人才培养还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说寒暑假、课时的安排并没有考虑到戏曲作为专才教育的特殊性。“戏曲跟舞蹈不一样,它不是集体运作,而是有行当、流派的不同,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