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文学交流:非网络时代的惯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2日08:17 来源:北京晨报

  现代文学的一个根源,就是文学交流。文学的交流有几个层面,比如作家与作家或评论家之间的交流,比如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首先对作家有好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陌生的环境,异域的文化对于他本人的创造往往会有非常好的启发和帮助,使他能够调整自己对生存经验的认知,甚至唤起因为常驻一地而渐渐麻木的知觉,最终增加写作的经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不仅是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有。

  反过来,对于当地来说,每一次异域创作者的到来,都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当年泰戈尔、萧伯纳到中国,直到今天,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大事,但实际上,在当时,不过是创作者圈子内的活动,甚至因为传播技术的局限,大多数普通人可能都不知道。

  作家获得异域文化资源的途径无非集中,文本,或者交流,或者亲自体验。当然,在今天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需要亲自参与,网络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更多时候,人们还保持着非网络时代的惯性,就好像教学,几乎所有的教学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但人们还习惯于去课堂上课。文学交流亦如此,这也有好处,就是亲身的体验往往要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更加生动和深刻。

  对于文学来说,出版可能只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而文学影响力的实现,文本的作用同样也可能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形式的文学活动,比如研究、奖励、交流等等,这些文学活动的意义,即给创作者提供更开阔的视角,也让人们从多方面了解到文学的变化。

  这样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圈子里的活动,对于文学的推广意义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今天,文学正在成为一种带有专业性的技术,或者说带有学术化色彩的文化类型,在这个时候,圈子化其实难免,因为对于文学的讨论也好,评价也好,可能都需要一些专业的基础。一部作品,外行人可能有时候没办法判定好坏,一种文学的新现象,也需要专业的人去探讨。当然,这样的探讨,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机制,使得文学活动能够持久而稳定。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