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正确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十大关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9日08: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邹 瑾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特征、使命和新时期党的文艺方针 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市场等一系列基本原则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体系,吹响了全面繁 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号角,是新时期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中的“十大关系”,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文艺 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正确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与其治国方略一脉相承,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人民”二字贯穿全篇,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 情怀贯穿始终,不仅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而且更深刻地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艺作品合不合口味,人民最有发言权。”这是因 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检验文艺作品好坏和成功与否的前提,人民的需要就是文艺存在的根本 价值。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鲜明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是文艺创 作的取材之地,人民的需求和需要是文艺创作的动力来源,关注人民和心系群众是创作的基本原则。总之,只有扎根人民,文艺之林才能生机盎然。

  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文艺工作者就应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 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他要求作家、文艺家“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 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人民的需求,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才能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 持久,能将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满怀深情对人民的伟大创造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

  二、正确把握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坚持脚踏大地扎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文艺工作中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种种消极现象和问题,其根源就是 文艺工作者脱离生活、缺乏实践,正在慢慢远离着人民大众火热的生活,从根本上没有正确把握好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 的唯一源泉”,“艺术可以放飞理想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伟大实践建构的火热社会生活,一直为文艺创造着 多姿多彩、丰富无比的表现对象,始终为文艺家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离开人民丰富的实践,离开火热的社会生活,文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人民的生活,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 生活。”扎根人民就是扎根于生产生活一线的人民之中。扎根生活就是扎根于充满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现实生活。作家文艺家只有深入到人民内部,沉到现实生活中 间,走出书斋的小格局,走出自我的小天地,从艺术象牙塔走向生活的大熔炉,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 丑恶,才能创作更多更好无愧于美丽生活、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只有脚上沾满泥土的芬芳,心灵浸润生活的气息,作品承载生活的质感与重量,创作出的 作品才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三、正确把握文艺与“中国梦”的关系,坚持用文艺复兴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活力

  中国文艺要助力“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这种精神,就是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力量。文艺工作者只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创作 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展现“中国梦”圆梦历程、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激越旋律、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奋进风貌,才能切实弘扬好 这种精神、凝聚起这种力量。才能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具时代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

  四、正确把握文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国文艺之魂

  为何和怎样传承中国文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又一重大理论突破。他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 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纵向上看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艺的血脉;从横向上看是世界文化大版图上一个重要色块,永远彰显着中 国文艺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文艺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国家、时代的文艺都植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 依托本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而传承后世。因此,中国文艺的根基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文艺的生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随着优秀文 艺作品而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发展的关系,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旗帜”,努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 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吸收借鉴 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将民族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汇通融合,使之成为中国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正确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始终坚持用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新风

  作家、艺术家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以人民和时代的召唤为重,以国家和民族的时代大业为本,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和汲 取营养,才能努力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和时代风气的先行者。每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都是那个时代文艺书写的对象。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往往以文艺为发端。一个 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必然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在如今这如火如荼的时代,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会为文艺创作带来崭新素材,开辟更加广阔的新领域,作为优秀的文 艺工作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优秀的歌者。

  如何用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新风,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激浊扬清,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 民需求,坚决清除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文化毒瘤”,还文艺一片净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二是要把握好作品标准,努力创作时代需要的优秀作品。“每 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三是 要坚持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用不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新风尚。

  六、正确把握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文艺绝不做市场的奴隶

  面对社会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文艺观从三个方面精辟论述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拒绝低俗和铜臭。一度时期,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思潮冲击着文艺界,诱惑着文艺工作者,票房、点 击率、收视率成为判定作品是否优劣、作家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对于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明确否定。只有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 本方向,把坚守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追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职业底线和道德红线,积极面对市场,主动创新对接市场经济的规则与规范,才能让文艺真正成为人民 大众的接地气的艺术。

  其次,好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担当。当前受市场经济影响而出现的种种“叫座”题材文学问题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 的高度重视,他鲜明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给文艺工作划出警戒线“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当市场反馈与文艺价值规律发生偏差 时,以社会效益为首,更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与选择。要把审美价值与精神引领作为文艺的首要追求,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第三,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艺作品既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晶,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市场是文艺作品传 播其审美与精神价值的途径与手段。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创作质量上乘且适销对路的好作品;需要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把有限的资金和优质的创作资源配置到优秀的创作团队和文艺生产领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激励作用,加大传播力度,扩大正能量作品的市场份 额;还要坚持以正确导向培育市场,以优秀作品引领市场,以坚定信念构建市场,推动文艺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七、正确把握文艺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紧跟时代满足人民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艺创作的魅力和文艺发展的动力都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与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反复强调“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关于文艺工作如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必须突出文艺实践的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是推动文艺创新的重要载体。文艺实践创新主要包括内涵创新和形式创新,内涵创新就是 用新题材新主题来表达新观念新意蕴,形式创新就是用新手法新途径来表达新内容,要求把文艺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与人民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既肯定“旧瓶装 新酒”,也提倡“新瓶装新酒”,通过内涵创新准确传达和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风貌,通过形式创新让人民群众耳目一新,乐于接受。

  二是必须突出文艺理论的创新。文艺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起始于思想的解放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文艺理 论创新,其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在深 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时,应该重点把握两个创新的关键点:着眼于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继承与转型,充分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古为今用、推 陈出新;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其最核心指向是要不断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三是必须突出文艺创作与繁荣机制的创新。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一个文艺繁荣的时代和一部标志 性经典作品的出现,无一不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 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八、正确把握文艺与审美的关系,坚持文艺创作的美学品质与艺术追求

  文艺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性是文艺区别于其他观念形态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目前公开发表的3000多字中,有 20处提到或论述“美”及其关键词,其以弘扬“中国人审美追求”为核心,强调要把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全领域提升到美学高度,从而开辟了文艺与美学相辅相成 的广阔新空间。一方面,他强调审美是文艺的根本特性,要求文艺通过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激励人、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在怡情动心中温润心灵,在春 风化雨中陶冶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另一方面,他同时要求文艺必须对美 的生活进行美的反映。美是文艺的基本特质与追求,文艺反映的生活是美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 乐”,就是希望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文艺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性。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中华文艺应该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具体 要求和目标。一是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建构起完整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二是必 须彰显审美的社会属性与现实功用,用优秀作品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发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积 极作用,充当人民精神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三是必须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 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 希望。

  九、正确处理文艺工作者与文艺作品的关系,坚持创作不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深刻揭示 了文艺工作者与文艺作品的关系,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明确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文艺工作者用作品说话、以作品立身,只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才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 粮。另一方面,中国文艺呼唤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德艺双馨,是人 民对优秀文艺家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也是党和国家寄予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待和总体要求。德艺双馨,“德”为先,“艺”为根。“德”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境 界、职业操守,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艺术水准,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本。

  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创作更多更好的“三有”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 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三先”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定位、职业定 位和追求定位;“三有”是对文艺作品的精神定位、道德定位和思想定位。立“三先”之志,创“三有”精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具有先觉者的精神、先行者的襟 怀、先觉者的担当,创作的作品才能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也才可能走上文艺“高峰”。

  十、正确把握文艺繁荣与文艺批评的关系,坚持用“四种维度”标准营造良好的文艺批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种维度”的文艺批评理论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 新发展。“四种维度”的文艺批评原则,既辩证统一又相互联系,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文艺批评领域的集中 体现和高度概括,也是解决困扰文艺批评的诸多问题的良方。文艺批评要克服存在的问题、走出失语的困境,就需要牢固树立这“四种维度”的文艺批评观,并将其 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之中。

  营造良好的文艺批评氛围必须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没有批评就没有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必须发出“批评”的声音,“说真话、讲道理”,通过批评 家的独到之见和真知灼见,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告诉文艺家创作的优点和不 足,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出谋划策;告诉群众鉴赏的关键和方法,为优秀作品的传播尽心尽力,从而共同促进中华文艺的繁荣和人民鉴赏水平的提升。同时,文艺批评 家只有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进行科学理论的分析,摆事实讲道理,敢于说真话、能够说真话,才能坚守文艺批评的道德良知,才能担当批评之责开展健康的文艺批 评,从而积极引导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