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专家纵论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批评 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2日07: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觅

  福建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文论传统,文论名家辈出。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大批闽籍与在闽批评家、理论家陆续发出声音,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坛的“闽派批评”。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与传统媒体实现融合互通。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包括“闽派批评”在内的文艺批评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0月9日,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此次论坛由福建省文联、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文学评论》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省作协、海峡文艺网承办。来自北京、福建等全国多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批评”进行深入研讨,并就“闽籍学者文丛”和“闽派诗歌”展开讨论。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福建省文联主席张帆、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郭运德、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等有关方面领导,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张炯、张胜友等闽籍和在闽工作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部分在京专家学者等与会研讨。

  李敬泽谈到,闽派文学批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地,并对中国的文化理论和批评产生重大的影响。今天,全媒体时代文艺复杂的形态对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希望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能真正成为我国新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思维的一个发动机,不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仲呈祥表示,闽派文艺批评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艺批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全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力图继承闽派文艺批评优秀的、有价值的历史传统。希望全国更多地方都能学习福建的经验,以更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出发,不断完善和改进文艺批评。

  郭运德认为,文艺评论要找到适应新媒体时代生存的出路,就需要转变固有观念,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尽快实现从全媒体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与会者谈到,闽派批评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域的理论家、批评家群体。巨大的包容性、丰富性、创造性,优美的诗意和纵横捭阖的大气象,对中外文艺理论全面系统的吸收借鉴,理论与批评的有机融合,鲜明的乡土身份意识……所有这些都是闽派批评独具的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闽派批评在文艺批评方法革新、后现代兴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转型等关键性历史节点均扮演着理论先锋的角色。早在90年代,其中不少人便开始关注呼之欲出的各种新兴媒体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体现了闽派批评的前瞻意识。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广大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应积极适应网络传播的新趋势、新特点,创新文艺评论手段,培养壮大网络评论队伍,塑造健康的网络语境,以不断改善文艺批评的生态,推动文艺批评科学化发展。

  除主题论坛外,今年的论坛还特别设置了两个专题研讨环节,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长期以来,“闽派批评”对当代文学思潮的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出现了批评家“四代同堂”的繁荣局面。日前,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闽籍学者文丛”(第一辑)。该丛书由张炯、吴子林主编,分辑梳理总结了多年来涌现出的主要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代表性成果。与会者在研讨这套丛书时表示,“闽派批评”的价值不仅在于思潮本身,还在于其价值担当精神。在当下这样一个多种观念并存的时代,重温“闽派批评”的历史,思考其如何承接以往的优秀传统、继续在本土资源与全国视野之间保持张力,对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福建诗歌创作独树一帜,曾出现了杜运燮、蔡其矫、舒婷等“朦胧诗”代表性诗人,近年来不少闽籍诗人亦在当代诗坛广受瞩目。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闽派诗歌”的历史传承和风格特色,认为闽派诗歌引人关注与闽派批评对本土诗歌创作的介入和推动不无关系。闽派批评虽不应囿于一地之见,但同样需要加大对本土文艺创作的关注。此次论坛增设“闽派诗歌”研讨会,也是对此予以呼应。

  2014年,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在福州举行,实现了“闽派批评”近30年来的首次大团聚。今年高峰论坛移师京城,并邀请了超过半数的非闽籍学者、作家和诗人参与,体现了论坛的开放性姿态。主办方表示,今后该论坛将建成一项常态机制,为广大专家学者交流文艺理论批评前沿问题提供契机,保持“闽派批评”的时代敏锐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