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出炉 这些作家你看好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08日12:2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编者按:今日,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与往年一样,诺贝尔文学奖让大家纷纷猜测,让出版社蓄势待发。今年呼声最高的前三位作家是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日本村上春树、肯尼亚的恩古吉·瓦·提安哥。现在,我们就为大家盘点最被看好的十位作家。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资料图)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相对于简单而机械的事实而言,人脑海中的那些模糊的情感、传言和印象其实 更接近事实真相。为什么要重复那些事实——正是它们掩盖了我们的情感。令我着迷,念念不忘的也恰恰正是这些情感的演变历程,以及从人们在谈及这些情感时无 意中表露出来的某些事实。我尝试着去寻找这些情感,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保护。——斯维特兰娜 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 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年 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资料图)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我看诺奖就像赛马一样。我有自己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 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 象”。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资料图)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

对语言的选择和把语言放置何处,是一个人定义他∕她的本性和社会环境的核心问题。——恩古吉·瓦·提安哥(Ng g wa Thiong'o)

恩古吉·瓦·提安哥是一名肯尼亚作家和文化学家。他被看作是东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恩古吉在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教授比较文学。

恩古吉自认为是一名反殖民主义作家,因此从1978年开始他用母语基库尤语写作,并宣布放弃了他原來“富殖民色彩的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基库尤语名字。他 的作品然后被翻译成英语和其它许多语言。除他结合了非洲传统戏剧和叙述的作品外,恩古吉也因反抗英国殖民政策以及殖民时期结束后反抗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的统治而出名。

恩古吉1964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孩子,你别哭》(Weep Not,Child)使他举世闻名。此后他发表了《大河两岸》(The River Between)(1965年)、《一粒麦种》(A Grain of Wheat)(1967年)和《血染的花瓣》(Petals of Blood)(1977年)。《十字架上的恶魔》(Devil on the Cross)(1980年)是在狱中写在手纸上的,也是恩古吉第一部用基库尤语发表的小说。此后发表的《马蒂加里》(Matigari)(1987年)和 《天才乌鸦》(2006年)也都是首先用基库尤语写作的。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资料图)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

还没有成其为历史的历史,钟表正在一分一秒勾销的历史,随着我的笔不断扩散的、一次增长一分钟的历史,未来将比我们更能把握的历史。——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译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4年毕 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但在1957年放弃学位学习,专事写作,以小说《再 见吧,哥伦布》(1959年)一举成名(该书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1999年,菲利普·罗斯被美国《作家文摘》评为“20世纪最优秀的100位作家之一”。自1959年出版《再见,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并于次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小说奖以来,他笔耕不已,至今已创作出二十多部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坛“获奖专业户”。作品有《安息日的剧院》 《美国牧歌》(“美国三部曲”之一)(1995年)、《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美国三部曲”之二)(1998年)、《人性的污秽》(“美国三部曲”之三) (2000年)、《垂死的肉身》(2001年)、《反美阴谋》(2004年)、《凡人》(2006年)、《退场的幽灵》(2007年)、 《愤怒》(2008年)、《羞辱》(2009年)、《复仇女神》(2010年)等。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资料图)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艺术不是再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是让我们发现。——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文坛著名女作家。生于纽约,大学毕业后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教书。她被盛誉为是“作家中的作家”,“自福克纳之后男女小说家中的第一位”。 她的作品常被看作是追随十九世纪小说的传统。

欧茨是个极其勤奋和多产的作家,她出版过大量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集和文学评论集,她还写过多部戏剧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写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本。欧茨在 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获得过多种奖励:1966年和1968年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967年获得古根汉姆研究基金,1967年和 1970年两次获得欧·亨利奖,1970年《他们》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她还于197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欧茨最大的成就就在于长篇小说,她始终关注美国的现实问题,她的长篇表现了相当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如《人间乐园》(1967年)、《他们》(1969 年)、《奇境》(1971年)、《任你摆布》(1973年)、《刺客》(1975年)、《查尔德伍德》(1976年)、《早晨的儿子》(1978年)、 《贝尔弗勒》(1980年)等,《他们》是她前期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她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挪威作家约翰·福瑟(资料图)

挪威作家约翰·福瑟

挪威作家约翰·福瑟(Jon Fosse)是当代戏剧界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59年,长居挪威卑尔根(Bergen)。他身兼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先后创作了30多个剧 本。自1994年首演以来,他的剧本已经900多次被搬上全球各地的舞台。约翰·福瑟的作品被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希伯来语、加泰罗尼亚语、波斯语、萨米 语、斯洛文尼亚语、藏语及其他40多种语言。他曾经获得多项殊荣,包括获得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戏剧奖(2002年)、挪威艺术理事会荣誉奖(2003年)及 瑞典学院的北欧奖(2007年)、国际易卜生奖(2010年)。

2010年他获得国际易卜生奖时,评审团此次给出的评语是: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剧作家,在舞台帷幕开启后展现的是人的一生中如影随形的无言奥秘。

叙利亚作家阿多尼斯(资料图)

叙利亚作家阿多尼斯

当困境终结,诗歌也就终结了。——阿多尼斯(Adunis)

阿多尼斯是叙利亚著名诗人,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比尔。他出生于叙利亚拉塔基亚一个阿拉维派家庭,1955年他因曾参与叙利亚社会民族主义党 的活动而被判入狱6个月。1956年出狱后他迁居黎巴嫩。1980年,为了避开黎巴嫩内战而移民巴黎。之后,他改用了一个西式名字,即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画家。其有关诗歌革新与现代化的见解影响深远,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很大争论。迄今发表《最初 的诗篇》(1957年)、《风中的树叶》(1958年)、《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1961年)、《风的记忆》(1961年)、《灰烬于玫瑰间的时 刻》(1970年)、《这是我的名字》(1971年)、《对应与初始》(1979年)、《迁移之书》(1982年)、《讴歌朦胧的清晰的事物》(1988 年)、《身体之初,大海之末》(2000年)、《白昼的头颅,黑夜的肩膀》(2008年)等20多部诗集,并著有《阿拉伯诗歌入门》(1964年)、《戏 剧与镜子》(1968年)、《诗歌时代》(1972年)、《稳定与变化》(1975年)、《现代性的震惊》(1980年)、《祈祷和剑》(1993年)等 近20种文化、文学论著及部分译著。诗集中译本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他被认为是“在世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阿拉伯的T·S·艾略特”之称。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资料图)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é),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曾先后在地拉那大学和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学习深造。 1954年,他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的创作。2005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评论家称其小说“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 青”。

卡达莱的代表作还有:《破碎的四月》、《梦之宫殿》、《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石头城纪事》等。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资料图)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 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1961年,汉德克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 引起空前的轰动。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在文学创作 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代表作:《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骂观众》、《无欲的悲歌》、《去往第九王国》、《左撇子女人》。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

我意识到,自己身在哪里,哪里就是宇宙中心,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便是你的宇宙中心。——阿摩司·奥兹(Amos Oz)

阿摩司·奥兹是当今以色列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作家,生于耶路撒冷。著有《何去何从》(1966年) 、 《我的米海尔》(1968年) 、《触摸水,触摸风》(1973年) 、 《沙海无澜》(1982年) 、《黑匣子》(1987年) 、 《了解女人》(1989年) 、《费玛》(1991年) 、 《不要称之黑夜》(1994年) 、 《地下室中的黑豹》(1995年) 、 《爱与黑暗的故事》(2002年) 、 《咏叹生死》(2007年)等长篇小说和《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年) 、《恶意之山》(1976年) 、《鬼使山庄》( 中译本《忽至森林深处》) (1976年) 、《乡村生活场景》(2009年) 、《朋友之间》(2012年)等多种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儿童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公认为奥兹的巅峰之作,仅五年时间就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相继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获奖。阿摩司·奥兹能摘取歌德奖的桂冠,在很大程度上和《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面世有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