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感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30日00: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格非获奖感言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8月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文学研究。

  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迷舟》《青黄》《隐身衣》等。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获奖感言

  在接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个重要的奖项之际,请允许我简要地追溯一下中国长篇小说的源流。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先生、老舍先生、巴金先生、李劼人先生等一批文学巨匠,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共同奠定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 基石,并由此确立了长篇叙事文学的崭新高度。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有别于古典小说的新的叙事传统。作为后辈作家,我们多年来一直受到这个传统的护佑和滋 养。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就将看到耸立在远处的另一个巅峰。我指的是由《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章回小说的传统。李劼人曾说,一直要等到司汤达和福楼拜等人出现,西方小说才有资格与明清章回体小说相媲美。

  在我看来,不论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还是明清章回体小说,其实都深深地扎根于伟大的史传文学的沃土之上。《春秋》和《史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的开头,是这样来描述自己写作《史记》的初衷的。他父亲司马谈曾感慨说,周公死了以后五百年有了孔子,如今孔子死了差不 多五百年了,有谁能够出来正《易传》、续《春秋》,绍述《诗》《书》《礼》《乐》之旨?司马迁认为,父亲所暗示并寄予希望的这个写作者正是自己。在《太史 公自序》的另一处,司马迁引述孔子的话,接着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我认为,上述两段话能够准确地反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缘起和宗旨。这个宗旨也为后代的史学家如陈寿、裴松之、欧阳修等人所继承,它不仅是史家 著书立说的基本准则,也深刻地影响到叙事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如果让我来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抱负和宗旨,那就是明是非、正人心、淳风俗。

  司马迁的遗产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往往意味着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奇崛瑰丽的修辞方法、错综含蓄的文体结构以及朴素华美的语言风格,也许很少 有人会想起司马迁当初的叙事抱负和写作使命。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学写作日趋娱乐化的时代,司马迁的伟大抱负对我们是一个必要的提醒。因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 中,文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文学写作不仅仅关乎娱乐和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

王蒙获奖感言

  王蒙,作家,研究员。1934年生于北平 (现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起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9部,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作、文学评论、传统经典解读等 等,2014年出版《王蒙文集》45卷(1500余万字)。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特别奖,日本创价协会和平与文化奖等诸多奖项。

  获奖感言

  这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我感动的是对于40年前动笔、近年才定稿出版的这部作品的肯定。历史并未切断与摘除,文学不相信空白,不怕事后诸葛 亮。该连续的自然要连续,该弥合的也不难弥合。命名不合乎时宜了,内容仍然可以真实生动。青春能万岁,生活就能万岁,文学也能万岁。文学不应该得奖后热闹 一阵就夭折。

  我始终相信文学会有一种免疫力,它不会因一时的夸张而混乱,不会因一时的冷遇而沮丧,不会因特殊的局限而失落它的真诚与动人。局限也可以成为平 台,也可以成就风格,如果你有足够强大与自由的文心,条条框框可以成为彩绸花棍式的道具。因为文学的力量来自人民、生活,还有我们从《诗经》开始的文学传 统与全人类的语言艺术宝藏。它能突破能超越,能起死回生,显示真情真知真理,给读者以历久弥新的感动。

  其次,我觉得是奖励了一个中国新疆故事,激活了40年前在新疆的岁月。我怀念新疆的新老友人,尤其是各族人民。在一个并不快乐的年代,与新疆各 族人民尤其是维吾尔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拉手,心连心,使我得到了莫大快慰,脚踏实地,增加知识,开了眼界。在一个找不着北与几乎无事可做的时期,我来 到了风姿绰约的新疆,我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文化,学贫下中农;写人民,写边疆,写生活;知实际,知艰难,知祖国 之大,知人生之多彩多姿。有生活作根基,有火热的爱,即使在相对冷冻的环境中,人仍然活泛,文思仍然泉涌,追求的仍然是精神生活的美好与高扬。我感谢所有 支持我写作此书的亲人友人:已不在世的妻子崔瑞芳、关心我的状况并安排我去伊犁农村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林渤民、自治区文联领导刘萧芜与王玉胡,还有帮助我 请创作假的诗人铁衣甫江、时任创作研究室主任的阿不拉尤夫。也感谢近日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与许多老领导同志的祝贺。同样有作品参评的维吾尔族作家阿来提表 达了视为自身荣誉的欢庆。荣誉属于新疆!

  我还坚信,奖的可爱来自文学,获奖的意义在于推动文学,不是相反,不是为了奖而文学。奖重要,文学更重要。作品好,没有得奖,仍然是好作品;得 了奖,却暴露了作品的缺陷,一时沾奖的光,于人于己于文学无补,有愧。李白、曹雪芹、托尔斯泰,都没有得过奖。奖不能八卦化、浅薄化、低俗化。奖不是注意 目标,更不能用一肚子脏水来涂抹一个本应珍惜、却绝不可孜孜以求的奖。在我们强调程序的公正性、廉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评奖结果的文学意义、文学内涵、文 学判断,即评奖的深厚的文学性。我期盼有更多的对于文学的关注,对于作家与作品的关注,有对于作品的公开公正的批评与针砭,而不是庸俗的无聊的对于文学奖 的信口开河加嘀嘀咕咕。

李佩甫获奖感言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协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 灯》《城市白皮书》《等等灵魂》《李氏家族》等10部,中篇小说集《黑蜻蜓》《无边无际的早晨》《钢婚》《田园》《李佩甫文集》等7部,以及《颖河故事》 《平平常常的故事》等6部电视剧。作品曾先后获“庄重文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部分 作品曾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

  获奖感言

  自1977年始,屈指算来,已有38个年头。写过10部长篇,花甲之年,获奖了,应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我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鞋匠,父亲自12岁进城当学徒,先是给老板打工,后成了国营鞋厂的工人,60岁退休,整整干了48年。父亲生前曾给我 做过一双皮棉鞋,22年了,这双皮棉鞋如今还在鞋柜里放着,每年冬天都穿。应该说,父亲是个好鞋匠。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有没有人看。记得一次下 乡,一个农民问我:你干啥的?我说,作协的。他问哪个厂,我笑了。他说:哦,个体户。是啊,我也算是手工劳动者,只是不知道,我的产品能不能超过父亲。父 亲做了48年的鞋,我才写了38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儿,已很不容易,我庆幸的是,写作是我的选择,写作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小鲜肉秒杀老作家”,文章是说时代变了,文学的类型化使人们的阅读有了更多选择。的确,社会生活的变化令人瞠 目,但真正让人纠结的,不是担心被年轻人打败,而是面对变化,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那就继续努力吧。

金宇澄获奖感言

  金宇澄,曾名金舒舒,1952年12月生于 上海,1969年赴东北务农,1976年回沪做工、文化宫职员,1985年开始写作,曾获1985“上海青年文学奖”,1986、1987《萌芽》 奖,1988《上海文学》奖。1988年任《上海文学》小说编辑,现任《上海文学》执行主编。长篇小说《繁花》发表于2012《收获》【秋冬卷】,获中国 小说学会 2012长篇排行榜榜首,2012“华语文学年度小说家奖”、“施耐庵文学奖”,“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博库白金图书奖”、“深圳好书”、央视“中 国好书”、“五个一工程”奖等。

  获奖感言

  感谢评委对《繁花》的肯定。

  茅盾先生在《子夜》中,采取多个坐标的方式,写出了他心目中的城市,以后的很多年里,书写重心逐渐转移。也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从上海转去黑河的 乡野务农,但是“城市坐标”这个概念,在我眼里始终没有暗淡,而是更为深刻和诱人……尤其到了“城市化”的当下,借用前辈这个方式来观照文学,城市重新表 露了它的特点,如同原始森林那么丰富、生气勃勃,深不可测。它的轮廓、细部和遗落的往事,它的喧哗骚动、沉默无言、口口相传的人声与叹息,依旧那么令人难 以忘怀。它与乡野的主题密不可分,同样是普通生活的重要聚集地,需要作者沉浸其中,不断地发现、积累和忠实地表达,需要更多的热情和投入,让我晓得,城市 同样是打开文学视野的一把钥匙。

苏童获奖感言

  苏童,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发表小说与诗歌处女作。当过教师和文学编辑。现居南京,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主要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 《罂粟之家》《三盏灯》,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黄雀记》,另有《西瓜船》《拾婴记》《白雪猪头》《茨菰》等百余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河岸》获得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09年)和第八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10年)。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 2011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61位评委的决定。这个决定对于我个人来说,必将成为未来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此刻我不仅感到高兴,也感到温暖与光荣。这个奖项是荣誉,也是任务。茅盾先生留给世人的一支文学火炬,几十年来的获奖者很像火炬手,我很荣幸成 为其中一员。火炬手要奔跑,火焰要燃烧;火炬要向远处、高处,向未来传递,传递一个巨大的文学梦,这当然是庄严而神圣的工作。一切都还要从字与词开始,我 们的努力,就是以我们神圣的汉字,讲好更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好人类未被讲述的严肃的故事。所有的这些故事,其最终价值将交由未来评判,没有人知道那个未来 评审团设在何时何处。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沉默的评审团,而它的沉默,对于无数写作者来说,构成了永恒的诱惑和召唤。

  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在他一部小说卷首写过这样几句话:“你若能看见,就要仔细地看,你若能仔细地看,就要仔细地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很多人的写作生涯,其实就是从“看见”到观察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种漫长的无休止的观察生涯。我们感谢文学,首先感谢你能看见,感谢你能仔细地看 见,当然,最终感谢的是你能观察。所有观察者的眼睛,都可能是曹雪芹的眼睛,可能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奇迹会眷顾那些执著的观察者。仅仅是一双眼睛的视野, 可以很宽阔很深邃,它有能力也有义务,对时代、对人群、对于整个世界,作出深入的细致的观察。

  当然,反观察无所不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深知有很多眼睛,或者冷静或者热情,它们始终在观察你以及你的创作。毫无疑问,我被“看见”了。被 “看见”,然后被“观察”,那是一种写作的幸运。更幸运的是,今天,评委会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予《黄雀记》,我把它视为一份珍贵的出自于61双眼睛的观 察报告,我必须看懂那报告的内容,正面的内容和背面的内容,除了看懂爱的表达,还有激励,除了激励,还要听到鞭策的声音,以及批评或不满的声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