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科幻作家郑军:《三体》只能从科技文化角度去解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8日10:10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刘慈欣老师,您写的三体人,是不是日本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前年一场科幻研讨会上,一个年轻文化学者严肃提出的问题。在座的刘慈欣没听清楚,请他再问一下。这位学者解释说,他发现把“日本”两个字拆开再组合就是“三体”,所以有此一问。

  即使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刘慈欣也没有正面回答,还是坚持他一贯的态度:作品已经完成,怎么解读是大家的权利,他不会做说明。

  《三体》的读者群越来越大,对它的解读也越来复杂。比如,有人从里面看到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历史,认为这是一部影射小说。他们不知道,认为一部科幻作品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再写一遍,几乎要算对作家的侮辱。科幻从来都以向前看为宗旨。另一些人条分缕析地解读里面的技术细节,比如物理学,或者人体冷冻等。相当于服务员端上一盘京酱肉丝,被看成“大葱豆皮配肉丝”。

  《三体》是人类科技文化深厚土壤上结出的果实,也只能从这个角度才能正确解读。首先,《三体》留下了许多经典科幻的烙印。“三体星系”这个构思应该借鉴了阿西莫夫的名作《日暮》,那篇小说确立了科幻文学的范式,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叫科幻。小说中的“天梯”来自《天堂的喷泉》,1982年克拉克的名著,这对于科幻迷来说也不是问题。残存的人类舰队为争夺生存资源互相攻击,显然受了《冷酷的平衡》影响。“降维攻击”那一段受了《平面国》的启发。“歌者”的描写从立意到语言风格都很象《最后的问题》。人体冷冻最早出现于《不朽的期望》,1964年由美国作家爱廷杰创作。

  作为系列的高潮,小说第三部最后一卷是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描写,更出现在不少经典科幻里,和新中国史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刘慈欣在创作时经常借鉴经典,并用丰富的细节化抽象为具象,扩展这些科幻构思的内涵和影响,让它们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对一个科幻构思的挖掘,刘慈欣不仅超过中国同行,也超过外国同行,但他仍然要从科幻土壤里吸取营养。现在很多人读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三体》,这会妨碍他们理解这部作品。

  第二片土壤就是前沿科学本身,作者所涉猎的学科,粗算就有宇宙学、宇航技术、生物工程、建设科学,材料科学,甚至科技史等不下十几门。这些学科不仅为创作提供素材,更提供看待世界的特殊视野。比如,“三体”当然不是“日本”,而是天体力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人类制定计划输送云天明大脑那一段,体现了宇航科学的行话“距离的暴虐”。大自然把天体之间的距离搞得那么遥远,宇航专家必须绞尽脑汁,去琢磨怎么把有效载荷送得更远,或者在限定距离内添加哪怕一克的重量。

  又比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宇宙热寂”这个结论,凡知道它的人都会陷入一种矛盾心情:既要热爱今天的生活,又要知道宇宙早晚会陷入黑暗死寂,一切文明的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死神永生”这个卷名的含义就在于此。

  以上还只是从题材上去分析,从主题和立意上,《三体》更是完全站在科技文化这一边。    王晋康曾经说过,“杞人忧天”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幻。我进一步认为,这个在传统文化中被蔑视的成语,就是科幻精神的代表。《三体》的主题不是影射日本人,或者复述新中国史,这四个字便能一语道出。

  刘慈欣成长在冷战时代,冷战最大的赢家不是美国,而是人类的科技。当时主要国家在这方面都会集中力量力办大事,科技水平,尤其是基础科研突飞猛进。以中国之贫弱,1975年就制造出载人飞船!

  然而这毕竟是消耗国力,有损民生的行为。冷战结束后,主要国家纷纷裁减基础科学方面的经费,许多科学梦想从此驻留纸面,令科学界扼腕痛惜。从《流浪地球》这类短篇开始,刘慈欣就在重复一个主题:设定某种全球灾难,压迫人类必须把主要资源再次投向科技,创造出宏伟的科技奇迹。而且这些灾难必须要不分国家民族,全人类共同面对。

  《三体》是这种追求的扩展版。除个别前哨战外,庞大的三体舰队根本没和人类交手。它们的征程长达数百年,其价值就是施加恐怖的压力,让人类除了拼命发展科技外别无出路。甚至,象“树状城市”、“去施设化”这些构思,完全是作者对未来科技整体发展后果的预想,有没有外星人入侵都不重要。

  在《三体》的不少情节里,作者已经说出潜在于内心的主题——科学是最重要的事,科技精英是人类最优秀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支配最重要的资源,为人类办最重要的事。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秩序,也是许多科学家头脑中存在,但未必敢大声说出来的念头,因为现实并不如此。在科幻小说里,作者把它们讲出来可以少一些顾虑。

  在第三卷里,谣传外星人将用光粒毁灭太阳,人们纷纷驾驶飞船逃离地面。主人公程心有一艘飞船,起飞前正遇到一群孩子,她想带他们离开,但飞船上只能再增加三个人。怎么办?程心的朋友AA给孩子们出了三道复杂的数理习题,谁答对了才有资格避难!

  用智力水平决定人的生死,小说主题在此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但许多读者竟然看不出来。这种解读上的差异,来源于横亘在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之间的鸿沟。对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两者的解读天差地别。

  尽管中外著名科幻作家里不乏文史哲出身的代表,但他们首先要熟悉科技文化,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甚至,如果不熟悉科技文化及其精神内涵,人们都不能深入地欣赏一部科幻佳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