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下你的鞭子》演出场景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
![]() |
话剧《风雪夜归人》剧照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地点在中国南方国统区的城市街头——
一个老大爷敲着梆子带着闺女在街头卖艺,姑娘凄婉的小调和嘶哑的声音,令围观者动容。
“都是鬼子可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东北老家去!”眼前这一出悲剧看得人们义愤填膺,围观的人群里便有声音喊了起来。一时间,街头看戏的人们群情激奋,爱国热情高涨。
这个场景,便是抗战时期著名的街头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中的一幕。70年后的今天,在亲历过当年街头表演的刘厚生老人的回忆中,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这出街头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抗敌演剧队走街串巷的代表作之一。
“抗 战时期的抗日剧目表演并不是从抗敌演剧队组建之后才开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告诉记者,在1938年之前的抗战初期,戏剧工作者演 的都是像《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小短剧、街头剧。广场、医院、码头,只要有块空地就是演剧队的舞台,只要大家在一起就用戏剧来声讨鬼子的罪行。
1937年秋天,是这批活跃在上海的戏剧工作者无法忘记的秋天——上海沦陷了。心怀抗日救亡理想的他们成立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一边走上街头演出,一边奔赴内地。
1938 年4月11日是戏剧日,整个武汉的大街小巷都在演出抗战戏剧。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戏剧工作者还借汇聚荆楚的机会,在武汉的昙华林组织了培训。“就在这次 培训中,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演剧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正式成立了。”刘厚生老人对那一天记忆犹新。
“在整个抗 战时期的各种文艺宣传形式中,戏剧的宣传力度是最大的,发展也是最好的。”宋宝珍解释说,不像电影等依赖外界的文艺种类,演剧队凭借自身不需要任何特定环 境、“有块空地就能演”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戏剧的宣传效果。当时的演剧队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艺术人才——朱琳、刁光覃、冼星海、洪深……他们纷纷将 自己的才学和智慧贡献给抗敌宣传事业。作为演剧队灵魂人物之一的洪深创造了移动演剧的模式,把舞台从剧院搬到街头,甚至搬上大卡车,极大地便利了风餐露宿 的演剧队一边宣传、一边开展抗日活动。
皖南事变之后,演剧队的工作面临空前危险。一些年轻的演剧队员如朱琳、周峰在 此时提出奔赴延安。“周恩来及时开导了他们。”刘厚生老人说,“周恩来在那个时候劝说大家留在国统区,从文艺战线上打开一个缺口。”这对于当时“积极反 共、消极抗日”的国统区来说,无疑是后方阵营中一盏长明的灯。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之后,演剧队的“星火”凭借雾都天然 的地理屏障势成燎原——从1941年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演剧队和会聚重庆的戏剧工作者一起,开展了四届半的“雾季公演”,利用重庆每年几个月日 军难以展开空袭的雾季,排演了郭沫若的《屈原》、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曹禺的《北京人》等经典剧目,借古讽今,批判阴暗面。“虽然处于艰难的战争和空 袭间隙,但演剧队的成员没有停止过演技上的精进。”宋宝珍说。
“虽然不能和前线英勇战斗的将士相比,但演剧队和进步‘剧人’也是尽了自己的努力,为抗战最终的胜利贡献了血汗和力量。”对于演剧队的历史意义,身为一个剧人的刘厚生老人如是说。
(本报记者 吴潇怡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