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正文

茅盾文学奖:展示当代文学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9日07: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杨 明 江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公布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注文学的热潮,关于获奖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关于茅盾文学奖评选等话题或文章占据了各大媒体 的重要版面,并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引发持续讨论。8月18日,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联合在京举办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 会。与会者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过程、作品特点以及评奖给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带来的启示和思考等话题畅所欲言。

  评奖:宁可得罪朋友,也不得罪文学

  茅盾文学奖自评选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给评奖过程带来一定的压力。谈到评奖的感受,评委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责任。“评委们怀着一种 责任心,怀着对文学的一种礼敬的心情参加评选,在评选过程中宁可得罪朋友,也不能得罪文学”,包明德说。他形容自己参加评奖是“如履薄冰”,在评奖过程中 一直追求秉持公道正派的文学精神,评选出能代表近年文学创作水平的有说服力的作品。梁鸿鹰谈到,各位评委表现出了非常好的艺术良知,认真研读作品,反复比 较讨论,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争论,所有这些都是对文学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作家负责。

  符合参评标准的252部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要从中选出不多于5部的获奖作品,需要评委大量的阅读比较和深入讨论交流,综合考虑各种评价因素。 张柠认为,文学评奖与文学研究并不相同,评奖中评价长篇小说有诸多因素,如历史时间的广度、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精神生活的深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世性等 等,评奖是要在这些因素中综合考量,个人好恶这时候要让步。朱向前也表示,此次评奖兼顾了先锋与传统、探索性与可读性,侧重单篇作品的同时也综合考量作家 整体成就,考量范围相对广泛。

  获奖作品:

  表征长篇小说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长篇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能表达一个民族相当长历史阶段的生活,由于容量丰富、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能很好地传达出一个民 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茅盾文学奖评奖可说是对四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巡礼,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的作者,所创作的题材领域也丰富多样。5 部获奖作品,尽管风格各异,有的从社会历史角度切入、有的从个人经验角度切入,有的大开大合、有的细致入微,但从综合层面上来看,都表征了当代长篇小说创 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底色和创作品格。

  大家认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近年来较有厚度、颇富立意的长篇小说作品。它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将宏大历史视野和价值思考转化为对个体命运的 关切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几代人的爱恨情仇背后交织着欲望和解放的渴望、革命的激情、乌托邦的冲动和终极价值选择的焦虑,细腻的叙事显示了作品对现实经验 高度的评价,典雅的语言是高远精神追求的外在显现,也是对文化传统致敬的特殊姿态。陈福民认为,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用自己的方式通过多条线索传达了 对中国现代历史以及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历程变迁的理解。作品从创作时间到容量的跨度都非常大。除此之外,格非也关注到中国古典的史传传统,小说的人物关系、 语言表达方式都带有古典文化韵味,呈现了汉语写作的经典美。

  1974年,王蒙开始写作《这边风景》,1978年完成后,“冷冻”了近40年才出版,而这部作品令老作家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王蒙自称是“靠 生活突破了当时写作的各种局限”,描写了各族人民尤其是维吾尔族人民生动鲜活的性格、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光明快乐和独特的语言与文化。这部作品之所以在 40年后的今天“仍然活着”,陈晓明认为是因为王蒙牢牢抓住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这种关系,用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一个时代。杨庆祥也谈到,在现代、后现代作品 流行的今天,再去读《这边风景》这样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带有某种审美解放的意义,体现了美学风格的多元化。而作为评论家,重要的就是要有反省认 识,不能停留在个人的审美体系里面。

  李佩甫的《生命册》是“平原三部曲”的收尾之作,在他看来,平原、土地和人与土地的对话是自己最为关注的写作领地。孟繁华认为,一百多年来中国 作家写得最成熟最扎实最有成就的就是乡村文学,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得茅盾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特别是对乡村人物的塑造之饱满,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虫 嫂这一人物,作者很好地写出了她卑微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以方言写作的《繁花》从出版时就有两种评价声音,“喜欢的人真喜欢”,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它的叙事过于琐碎。正是这种“琐碎”,才全面勾勒出了一 座城市的全貌,加之金宇澄在叙事中所运用的传统叙事元素,使得《繁花》呈现出很高的文本辨识度。胡平认为,“作者把他一辈子的生活体验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 体验写在了一本书里,信息量特别大。他处理小说的方式和方言的运用写出了这个城市和这些人物的魂”,他也谈到,《繁花》正是因作品本身的文学、语言价值最 终摘奖,这也是今年茅盾文学奖的一个亮点。本届茅盾文学奖向大家展示,我们不是光看你的资历和总的创作量,更看你的作品。

  苏童的《黄雀记》延续了他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通过三个当事人的不同视角,以三段体的结构写出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并从中折射 出时代的变迁。陈晓明认为,《黄雀记》有故事的内核、有完整的结构,有明晰的小说叙事逻辑和内在的自恰关系。作者的叙述动机和作品最终呈现的结果紧紧相 扣,是一部标准的、典型的现代小说,而这恰恰是被很多评论所忽略的。

  总的来看,获奖作品既有传统写法、实验笔调,也有杂糅古典、地域、民俗、超现实的混合文本,呈现出多元且富有活力的面貌。研讨会后,记者采访了 评论家彭云。他认为,大多数参评作品展现出当代作家对类型、题材的把握更加成熟老到,表达越来越从容自信、包容温暖。这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当代文学在相当 长一段时间沉寂、徘徊、迷茫、颓唐、边缘之后,在经历文化博弈、市场考验、多元实验之后,重新找到了自信的文化立场、强大的语言动力和文本突破的可能性。 梁鸿鹰认为,获奖作品首先反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中国经验的丰富复杂,书写了中国人近百年来所经历的挣扎、磨难和进取,是真正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体现了 作家对文学精神的坚守,无论是老作家还是年轻作家,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探索没有懈怠,而是一直在向前推进。

  启示:纯文学仍然有坚强的

  写作队伍和读者群

  关于当代文学走向,大家多持乐观态度,杨庆祥表示,“通过参加评奖,我对当代中国文学信心倍增。我发现有这么多作家在认真地写长篇小说,而且作品的创作水准一直在提升,我相信假以时日,当代文学一定会有更多经典的作品出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评委也谈到茅盾文学奖评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新世纪以来,面对范围广泛的大众化写作,纯文学市场和读者群存在着减 少的趋势,也有很多人在唱衰纯文学。但陈福民认为,茅奖的评选反映出一个事实,文学自身的内部秩序仍然在起作用,即使面对大众化和网络化的写作,纯文学仍 然有坚强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同时,茅奖的评选对于我们如何去寻找历史当中新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联并互相借鉴,也有重要意义。陈晓明也从对获奖作品的 分析出发,思考中国汉语小说的传统与现代问题。他提出,汉语写作绕不开传统、民族、本土的问题,绕不开历史和生活,同样绕不开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同时也 应注意,从整体来看,如何把当今汉语小说对传统性的接受与现代小说艺术的丰富经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汉语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有很大的可为性。真正 汲取现代小说经验、加强汉语小说的结构意识,对于长篇小说作家来说还是首要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