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乌兰其木格:守望神性的湘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4日08: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乌兰其木格

  湘西,一个诗意而神性的文学原乡。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汉族文化的汇融滋养,建构出湘西这块天然生长文学食粮的沃土,从古代的诗文辉煌到现代的新文学实绩,湘西大地上培植出的文学植株根深叶茂,各领风骚。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沈从文用清新、纯雅的语言描摹出湘西大地一群“地之子”顽强而质朴的生命活力,再现了故乡山水的恬淡静谧,在极富地域文化的风土人情中构建人性的“希腊小庙”。韩少功则继续探寻湘西的文化根系,发掘含蕴其间的楚文化的烂漫神秘,于历史积淀与人情世事中寻找我们民族的种族之根与因循之痛。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彰显出湘西大地迥然殊异的文化样式和审美理想。当热爱文学的读者痴迷于湘西文化的灵动、神秘、诗意、古朴之时,必然会产生探寻与了解现实湘西世界的意绪与心境。因为作家的内在精神必然需要地域文化的细滋慢养,文学作品呈现的面相也必然带着特定地域的文化密码和风俗遗韵。

  也许正因如此的探寻冲动,才有了与聂元松的散文集《湘西记忆》的因缘际会。从地域文学维度来看,聂元松的写作无疑是对现代人文文学的承续。身为土家族的湘西女儿,聂元松对翠翠、夭夭、三三们的生命故事与日常生活熟稔感怀,对痴心不改、薪尽火传的湘西文化的保持者和传承者漫溢着无上的敬畏和感佩。透过带有心音体感的清丽文字,读者解读出的是作家对故土的挚爱、对文化湘西的真情守护,以及寻找人类健康、古拙、合理而又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力的炽热情怀。

  《湘西记忆》分为守望诗心、复活记忆和传承天籁三个模块。概而言之,三个模块集中书写了至今依然存活在湘西民间的语言文化、工艺文化和表演文化。作者巧妙而睿智地选择了1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集中展示湘西文化的婉妙多姿。如苗族银饰的传承人龙米谷、麻茂庭,土家织锦的传承人叶水云、刘代娥,踏虎凿花的传承人邓兴隆,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刘大炮,毛古斯舞的传承人彭英威,土家梯玛的传承人彭继龙,摆手舞的传承人田仁信,苗族鼓舞的传承人石顺民,打溜子的传承人罗仕碧,土家咚咚喹的传承人严三秀,辰河高腔的传承人向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携带着古朴的诗意,激情昂扬地持守着祖先的文化传统。翻开岁月泛黄的旧历,可以发现这些传承人大都历经特殊年代政治风暴的裹挟,物质的窘困与生存的压力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弃对湘西文明的呵护。例如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人张明光在“文革”中亲眼目睹了摆手堂被捣毁,服装、道具、资料被焚毁的惨痛场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摆手舞的练习,私下里常常偷偷默念祈祷词,温习摆手舞……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折射出湘西民性的坚韧以及湘西文化的恒常魅力。聂元松的《湘西记忆》执著而纯雅地叙写了一个文化的、地域的群体在湘西大地上面对历史与世事、政治与文化、生存与超越、俗事与灵魂之间的冲突与谐和。在作家的艺术世界中,传统的、质朴的、神性的湘西文化、乡土及乡民迎面向读者走来,在一种家常叙述中,真实、温润、庄重地敞开,渐次入目入耳入心。人文的、素朴的湘西犹如一块恒定的空间,隔绝着喧嚣时代的浮躁与欲望,纯然而固执地呵护着先祖们世代累积的文化遗产。

  然而,坚守湘西人文文化的传统并非易事。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质文明的强势入侵,令湘西文化的传承者面临巨大的挑战,携带着人类源初文明的湘西文化不得不直面后继乏人或断代消弭的惨淡现实。

  在《湘西记忆》中,聂元松满怀喜悦地搜集整理着湘西文化的“常”,倾情书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坚守姿态。但作家并未忽视湘西文化在当下时代的“变”,这种“变”是消费社会无孔不入的主动侵蚀造成的。那些灿烂而可珍重的文化遗产,无可避免地遭受着被搅扰、被支离、被损害,甚至被消解的噩运。面对如此境遇,作家在《湘西记忆》的字里行间屡屡传达出作为文化坚守者的现代性忧思和内在性焦虑。现代工业的大发展,挤压着传统苗族银饰、土家织锦、蓝印花布等工艺的文化蕴意和私人化的个性表达;现代娱乐业的发展,挤占着毛古斯舞、摆手舞、土家梯玛等表演文化的拓展空间;商品经济的潮流涌动,压榨着年轻一代的时间精力,使他们无法宁静心绪,赓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几位传承者几乎都面临着古老文化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作家真切地诉说了古老而诗性的湘西文化在现代性的路途上艰难跋涉的蹒跚身影,揭示出传统的人文文化在商业社会物欲生存观念影响下的困局。传承者们的焦虑、寻找与期待,与虔诚爱慕湘西文化的作者如出一辙。

  或许,在聂元松的一些文字中,个别篇章的叙述和抒情显得公共有余、个性不足,而且篇末升华的陈旧模式还时有闪现。所幸的是,这些不足皆因作者强烈的人文信使的自觉承担所致。也是因了这些微末的瑕疵,我们才更见作者对湘西文化及故土家园的骨血般的钟情眷顾。

  “记忆”,一个代表过去、带着淡淡感伤的语词。作者用“湘西记忆”来命名她的文字,潜隐的忧思与焦虑不难想见。惟愿人文的湘西不会变为前尘往事,只生长在黯然的记忆中。惟愿千百年后,我们不仅在文字中能够复活湘西的神性魔力,而且还能感知活在现实中的、独属于湘西的人文之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