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王泉根:为儿童文学的今天与明天“把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3日08:46 来源:湖南作家网 沈 念

  7月9日至10日,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作协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这是一次囊括创作、出版、评论的儿童文学“全生 态”会议,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会议刚结束,7月12日,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全省儿童文学作家班开班,邀请了王泉根、朱自强、 刘绪源、曹文轩等多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来传道授业。

  进入新世纪,我国儿童文学的原创生产与出版传播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呈现出良性发展、多元共生的态势,长期从事儿童文 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在讲座中从五个方面梳理了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分类以及艺术嬗变,为儿童文学发展 的今天与明天“把脉”。

 

 

“双轨并进”:“为谁写”“为谁出”的定位意识越来越明确

  王泉根说,在传媒多元、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争抢读者的当下,文学生产包括儿童文学必须将文学品质与读者接受作为自己的目标,坚持文学的多样化与艺术性,“双轨并进”正是当下儿童文学选择的清醒策略。

  何为“双轨”,他指出:一是指主要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典型化文学,二是指主要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类型化文学。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但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人“为谁写”“为谁出”的读者定位意识已是越来越明确。

  谈到“典型化”的儿童文学,他说,实际上是指我们久已习惯了的“传统”精致化创作路数,以坚守作家主体意识为标榜,以文学素养较高的初中学生为 主要读者对象,青春、校园、成长、情感是其主要艺术元素。他举例:近年原创出版物中,有的作品产生过较大影响,发行量超过数十万册。长篇小说有张之路的 《千雯之舞》、黄蓓佳的《你是我的宝贝》、秦文君的《贾梅日记》、王巨成的《震动》、谷应的《奇遇淡路梦》、张国龙的《梧桐街上的梅子》、陈柳环的《萝铃 的魔力》、牧铃的《影子行动》、邓湘子的《像风一样奔跑》。长篇童话如金波的《开开的门》、汤素兰的《奇迹花园》、李东华的《猪笨笨的幸福时光》。明天出 版社打造的“独角兽丛书”已推出常新港的《五头蒜》、薛涛的《虚狐》。

  王泉根分析,以小学生为主体接受对象的类型化作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校园接龙类”,这类作品紧贴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心灵世界,注重“感动当 下”的时代性、可读性、艺术性的融合,阳光、情趣、幽默、互动是其重要艺术元素,其特征是“糖葫芦串”的故事情构,围绕一个主角展开的“众星捧月式”的人 物谱系,以多部连续性作品“接龙组合”的系列“小长篇”小说形式呈现。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河北少儿出版社的《郝月梅幽默儿童小说系列》、外研社郁雨君的 《辫子姐姐男孩系列》、葛冰的《异能小子乐小天系列》、王勇英的《捣蛋双胞胎系列》、赵静的《闹的都是小别扭系列》,福建少儿出版社的商晓娜《拇指班长系 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杨筱艳《绿绿的小蚂蚱系列》,海豚出版社的张菱儿《糗事一萝筐:卜卜丫丫系列》等。

  类型化作品的第二种形式是“题材规范类”,近年的代表性出版行为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冒险文学书系”。该书系将“原创冒险、 魔幻、侦探、推理、探险、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作品”汇于一体,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增强推断力,提升阅读兴趣,砥砺胆识勇气”为目标,已出版 《李志伟冒险小说系列》4种、《萧葇魔幻小说系列》4种、《牧铃惊险小说系列》2种等。

现实主义精神与“农民工子弟文学”

  王泉根说,现实主义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思潮,这一精神即使在《哈里·波特》《鸡皮疙瘩》《冒险小虎队》等充满魔幻、惊悚、刺激元素的 西方幻想类作品风行的当下,依然被坚定在定格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坐标上。当下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的亮点有二:一是关注重大生存灾难,二是关注“三农” 问题,前者为“地震儿童文学”,后者为“农民工子弟文学”。

  “农民工子弟文学”是事关近年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下一代的重中之重。王泉根说,“农民工子弟文学”可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的农民 工子弟”两大类。“留守类”作品关注仍在农村的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心理孤独问题乃至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紧贴现实的中国土地,揭示留守儿 童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与他们一起歌哭嬉笑,有苦难,有困惑,有憧憬,有希望,也有温暖与阳光。“进城类”作品更多关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 题,从教育机会的获得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从打工子弟学校的艰难生存到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

  关于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近年还涌现了一批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王泉根举例,有薛涛以东北名将杨靖宇溶血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满山打鬼 子》《情报鸟》,毛芦芦以江南水乡抗战为背景的《柳哑子》《绝响》《小城花开》小说三部曲等。他介绍,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日子,2014年4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 团在北师大共同主办了“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笔会”,邀请张品成、张国龙、薛涛、牧铃、肖显志、李东华、汪月琀、韩青辰、刘东、毛云尔、赵华、毛芦芦等儿 童文学中青年实力派作家,共商加强抗日战争题材原创少年小说的创作,倡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这套丛书八本,最近己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出版,其 中,湖南作家就有牧铃和毛云尔,他们创作的作品分别是《少年战俘营》和《走出野人山》。

生态文明背景下动物小说的升温

  动物文学、生态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近年受到高度关注,动物小说创作主要由一批实力派作家在支撑着艺术格局。

  王泉根说,动物小说是动物文学的重要品种,较之其他文学样式,动物文学更直接更有力地指向生命存在的价值、奥秘和瑰丽,指向关于竞争、共生、再 生、自生等天人关系的生态思维,指向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地球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向关于力量、意志、挫折、磨砺等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根本性 命题。因而动物文学是少年儿童的重要精神钙质,发展繁荣包括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少年环境文学在内的生态文学创作,正在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重要趋向。

  提到近年动物小说原创新作佳构不断,王泉根说,重要的作家有牧铃的《荒野之王》《艰难的归程》《丛林守护神》三部曲,黑鹤的《草地上的牧羊犬》《驯鹿之国》《黑狗哈拉诺亥》《狼谷的孩子》等。

读者定位的“下移”与本土原创图画书的上升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整个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有明显的“定位下移”趋向,即服务小学生的童年文学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幼年文学,从原创、引进到出版,已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是王泉根研究中一直关注的。

  他说,这种“定位下移”的趋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家的目光下移,主动转身。当年一批擅长少年文学的实力派作家,近年创作了一批品质不俗 的小学生题材作品,如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张之路的《弯弯》、彭学军的《奔跑的女孩》。二是幼儿文学创作佳作不断,郑春华的低幼童话《风铃小 屋》、《香喷喷的村庄》,董宏猷的长篇幼儿小说《“好大胆”与“好小胆”》、《一年级的小豆包》,苏梅的《恐龙妈妈藏蛋》等小花仙系列作品,李珊珊的幼儿 散文《丘奥德》《今天明天》以及吕丽娜、肖定丽、英娃等作品,在拓展幼儿文学的艺术空间与审美表达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丰富了幼儿文学的创作经验。

  谈到作为幼儿读物重要载体的图画书,王泉根说,近年除了继续引进国外产品外,在打造本土原创读本方面出现了转机,甚至突破。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中 国少儿出版社低幼中心推出的《中国原创图画书》100种,作品精选100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佳作,从题材、构画、人物造型到色彩运用,完全是十足的 中国文化、中国题材、中国风格。这些作家的雄心是:要让中国孩子从小看着完全中国本土化的图画化长大,而不是只有欧风美雨,他们的作品力图体现中国图画书 与西方审美标准不一样的特质,即“注重神而忘形、万物有情,注重内在的音律节奏、气韵生动、虚实相生”。

原创幻想文学出现新常态

  在中国,尽管世纪之交曾有过“大幻想文学”的旗号与出版品,但真正出现幻热文学的创作热,则是在最近三四年间。王泉根分析其重要原因,是互联网 的超常规发展所带动的网络文学的勃兴,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为如同夏雨后疯长的野草般生成的幻想文学找到了最合适的平台与契机。这也是为什么“大 幻想文学”在世纪之交难成气候的原因,因为当时网络写作还处于起步与尝试阶段。

  王泉根认为,当今正是幻想儿童文学得以一展身手、大展宏图的时候。互联网搭建的网络幻想平台,西方《魔戒》《哈利·波特》等的多年持续影响,新 世纪儿童文学在童话、幻想小说、儿童科幻小说、动物小说等文体积聚起来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更新,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受众——广大少年儿童对幻想性文学作品饥渴 的需求,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呼唤儿童精神素质并倡扬“保卫想象力”.......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幻想儿童文学的出道与出彩已是呼之欲出、水到 渠成、顺利成章的事了。比如2014年4月,“首届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在大连举行颁奖,获奖的19部作品集中展示了当今幻想儿童文学创作的 艺术追求与观念更新,体现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在同一时段中对幻想儿童文学的主题内容与审美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勘探与实验,全方位呈现了当今幻想儿童文学的 四种基本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特征,即:一是以科学和未来双重进入现实为特征的科学幻想,二是将幻想直接描准社会百态与现实情绪的人文幻想,三是以原始/儿童 思维为幻想基准的童话幻想,四是以远古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为叙事的神话幻想。

  肯定近年我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良好态势的同时,王泉根指出存在问题:首先是同质化、平庸化倾向,有些类型化作品一动笔就是四五本,难免注水、速 成。其次是文学的个性化艺术风格欠缺,一些作品在语言和叙述上惊人的相似,陷入套路,缺失“自己的美学”。再次是近年难得一见让人拍案叫好、可称“经典” 的大作品,难觅“出头鸟”。他鼓励湖南儿童文学作家,机会与挑战并存,只要自强、自励、自律,相信湖南作家一定能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发展繁荣再立新功。

 

  人物链接:

  王泉根教授简介:(1949——),浙江上虞人。1965年7月于浙江上虞县章镇中学初中毕业。1982年1月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 业,1984年7月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杭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7月到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由讲师破格 晋升教授。1998年11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会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专家,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著有《现代中国儿童文学 主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等十余种著作。曾获国家图书奖(2001)、首届(1995)与第三届(2003)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1990)等。曾先后指导26名博士生(其中有5人来自日本、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40名硕士生。独立承担和主持2 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沈念,男,1979年出生,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青年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岳阳市文联委员,多次参加由省内外作协或文学刊物组织的文学笔会活动。“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

  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十月》、《芙蓉》、《天涯》、《大家》、《钟山》、《莽原》、《青年文学》、《小说界》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 说、散文和诗歌。作品入选《旗——2005中国青春文学风云榜》、《新散文十五家》、《布老虎散文》、《新散文百人百篇》、《散文年度精选(2003 年,2005年卷)》、《2004年中国青春文学作品精选》、《2006散文随笔新选》2008年中国散文佳作榜等20余种选本。 《时间里的事物》(2008年卷散文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文艺报》、《文学报》、《羊城晚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长江信息报》 等曾作个人事迹专版、专题报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