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电影《铁道游击队》复拍及小说著作版权授权发布会:知侠往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0日08: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治亭

  3月21日,电影《铁道游击队》复拍及小说著作版权授权发布会在青岛举行。原版电影《铁道游击队》是1957年拍的,至今59年了。芳林嫂的扮 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94岁高龄的秦怡参加发布会并将担任影片的艺术顾问,而小说作者刘知侠的夫人、80岁知名作家刘真骅将担任文学顾问。

  刘知侠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他的《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发行了近400万册。有精装本、普及本、节编本、缩写本等不同版本,还有英、俄、朝、法、日等将近10个国家的外文版。他的作品已经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1985年,刘知侠与夫人刘真骅从省城迁居青岛。我当时任青岛警备区政委。我们两家住宅相距不到50米,朝夕可以相见。战友变成了挚友,晚年生活又增添了一份温馨。

  我与刘知侠相识是在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那时,我在泰山区宣传队工作,他刚从抗大文工团调到地方上参加减 租减息、增加工资的群众运动的试点工作,同时也当记者,写了不少反映这方面运动的报道,如《三千人的控诉》《钱包身》,还有《遥寄给沭河边的民兵英雄们》 等,在《大众日报》上发表。

  这年秋天,在日寇“铁壁合围”大扫荡中,我军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边作战边转移中,我们两个人所在的两个机关在鲁中 沂水驻地相会了。那时,他已是知名的记者,他的不少报道在根据地流传甚广。随着双减群众运动的全面展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觉悟提高了,抗日群体更巩固了。 记得那年秋末冬初,我们突围后一起在一个小山村的张大娘家里住了两天。我们七八个人吃过张大娘家里的煎饼和凉地瓜,肚子饱了,身上也有劲了,决定继续突围 找部队。于是跋山涉水,夜行军走了50多里路,天蒙蒙亮时才与部队会合了。

  在两天的相处中,他给我们讲了许多沂蒙山区人民支援军队、救护伤员、掩护革命干部的感人英雄事迹。令人难忘的是《一碗鸡汤的故事》:几名伤员隐 藏在一群众家里治疗。那时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惟一可以滋补的东西就是老百姓视为命根子的老母鸡。可是老百姓的鸡养得也不容易,要对付敌人的搜索,又 要靠鸡蛋换点油盐。眼看着伤员流血的伤口、惨白的脸色,这家大娘还是狠狠心杀了鸡,熬了鸡汤送到伤员面前。这碗浓浓的鸡汤凝聚了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汤上浮 着一层黄油,溢着诱人的香味。可是伤员谁也不肯喝,在大娘再三恳求下,大家也是你推我让不肯先喝。后来,在大娘的“命令”下,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起来, 大娘含着深情的泪,伤员溢着感激的泪。一碗鸡汤饱含着根据地群众和伤员的血肉情谊。这也就是刘知侠日后写的著名中篇小说《红嫂》的原始素材。

  6年过去了,我与他在淮海战场上又相会了。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元月10日胜利结束。我当时是8纵的战地记者,他 是山东兵团《前线报》的特派记者。当时,我们几个纵队的记者在兵团召开了一个写作座谈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结合自己的战地采访实践,讲了他写《机枪射手 老刁》和解放安徽灵璧时写的《突破口上》等战地报道的体会。他强调指出:火热的斗争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深入到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才能写出真实 而形象生动的指战员的勇敢和高尚的情操,才能写出真实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他还谈到写作的表现能力问题,他打比方说,写作要讲究技巧,木工还有粗细活之 分,把人物写活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他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激励着我在横渡长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等战役的报道工作中去体验、实践,提高写作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和他又在济南相聚了。那时候,我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社任总编、社长,他长期担任山东省文联、省作协的领导工作。

  “文革”前和80年代初期,我们又多次见面,每次请他谈写作《铁道游击队》的经验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是铁道游击队中的英雄人物感染了我。我敬 爱这些杀敌英雄,他们在铁道上神出鬼没地和敌人战斗,创造了很多惊人的战斗事迹。真是打得敌伪胆寒,显示了党领导的游击队的神威。他们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抗 日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和坚持抗战的自信心。为了采访他们,我两次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去微山湖采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战斗,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 塑造了刘洪、芳林嫂、五强等形象,再现了敌后战场游击队员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1962年,知侠发表了中篇小说《红嫂》,他对“红嫂”素材的掌握,早在抗 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根据地时就开始酝酿了。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嫂”精神在沂蒙山老根据地又再次出现。他是弘扬“红嫂”精神的倡导者。

  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接见革命现代京剧《红嫂》剧组时,对演员们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 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后来这部由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红嫂》搬上了银幕,后来又改编成了芭蕾舞剧《沂蒙颂》。

  35年后的1997年,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的时候,又由刘真骅改编成电影《红嫂》,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1998年元月19日晚,中央警卫局礼堂座无虚席。当年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将军们和中央警卫局的指战员们一起参加了《红嫂》的首映式。我作为 知侠的老战友也专程赶到北京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新片《红嫂》。在整个观看过程中,人们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跌宕。当银幕上出现沂蒙妇女用自己的肩膀作 桥梁,让战士们从“桥”上通过奔向战场的场面时,老将军们、战士们热烈鼓掌。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伤员,红嫂的丈夫不明真相对红嫂产生误解,最后在村党支 书的帮助下送伤员归队,战士们与剧中人同喜、同悲、同愤,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影片结束,我和当年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战友们还沉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心潮难以平静。看后觉得很亲切,任何时候都要和人民心连心,我们才能胜 利。孟良崮战役时任华东8纵队师政委、海军原政委李耀文上将深情地说:《红嫂》使我们回忆起战争年代部队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这部片子很感人,本子写得 好,演员演得好,拍得也好,很有感染力。老将军张铚秀为《红嫂》鼓掌叫好,殷殷话语,悠悠深情。

  老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博大胸怀,老区妇女对子弟兵庄严的伟大的母爱,是我们永远铭记不忘的。是沂蒙山的千千万万老百姓救助了千千万万个子弟兵,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