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正文

文化使者,推动交流互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6日07:32 来源:人民日报 温 宪

右图:杨雪兰(右一)促成谭盾和张军版昆曲《牡丹亭》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演。
杨雪兰提供
左图:希望中文学校为大华盛顿地区提供现代汉语教学服务,同时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图为学校教学活动场景。
梁康之提供

中国文化节已经成为华盛顿的一件文化盛事。图为在华盛顿市中心国家广场上举办中国文化节。
本报记者 何小燕摄

  在美国,有一大批华人,热心于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及创办中文学校等,传承中华文化,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这批“热心人”的故事,也听到美国人对他们默默工作给予的真诚评价

  高水平演出

  进主流社会

  杨雪兰(美国百人会附属文化机构美中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百人会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精英组织,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等人发起成立。这些年来,我一直 在做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国有很多很好的艺术家,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黄豆豆是一位出色的青年舞蹈家。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艺术 节,经过我的协调,请到了黄豆豆所在的上海歌舞团参演。艺术节举办地是山区,不少当地人是第一次看到中国艺术家的演出,更不用说第一次就看到如此高水准的 演出了,他们兴奋不已,很多人因此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中国青年歌唱家廖昌永、沈洋也是由我介绍来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把优秀中国艺术家介绍到美国,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大使”。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与美国有影响的文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2012年,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打算将现有馆藏作为背景组织演出活动。我与谭盾、张军的昆曲《牡丹亭》剧组联系、协调,最终实现了在大都会博物馆内,以中国馆花园为背景进行演 出。虽然现场只能容纳50人,但经过剧场直播,观众达到900人,还有数千名网络观众。这次与大都会博物馆合作,观众都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美国主流媒体也 进行了报道。当时共演了5场,特别轰动,观众都评价中国高雅艺术了不起。

  2011年,我促成了在林肯中心举行的纽约爱乐乐团中国春节音 乐会,由中国指挥家余隆执棒。这是中国春节活动第一次不只在唐人街,也在纽约的文化中心举行。这种档次的高雅演出吸引了很多新的观众,《纽约时报》《华尔 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大幅报道,成为纽约非常有影响的活动。

  年轻人是中美关系的未来。2011年起,美中文化协会与全美舞蹈协会、中福会少年宫、上海闵行区教育局合作实施教育实验项目,通过舞蹈教育来增强儿童的社会发展和中美文化交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集体精神,让他们健康成长。

  我已经80岁了。我认为,一个人一生需要有所贡献,需要为世界做些事情。我很高兴能为中美文化交流继续做出我的贡献。

  雅克·丹布西(全美舞蹈协会创始人):我与杨雪兰女士早在上世纪70年代相识。当时,我做的一件事是,将一些中国孩子从北京、上海请到纽约,进行一个月的艺术交流,这一活动的背后推动者就是杨雪兰。

  杨雪兰作为百人会的领导者,一直推动中美之间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致力于将最优秀的中国艺术家请到美国来。她相信,中美关系与全球的未来紧密相连。

  中国文化节

  一办十六届

  肖水根(华盛顿华人社区联盟协调人):华盛顿从1999年开始举办中国文化节。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中美建交20周年,华人社区认为, 这两件大事都值得庆祝,而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做点事情。想来想去,决定在华盛顿市中心的国家广场组织中国文化节。

  1999年10月2日,第一次中国文化节举行。活动进行到高潮时,现场观众达上万人。此后,除了因为“9·11”事件停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

  我认为,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差异。一般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一般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文化差异有时也造 成对对方的行为理解和应对的差异。我们举办的活动,不仅会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也有助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最近几年,我们与国内省份合作,介绍中国 地方文化和建设成就,丰富了文化节的内涵。

  中国文化节规模很大,牵扯很多时间、精力,需要广泛发动侨界参与。参与者都是义务“打工”, 一做就是十几年,我们至多为大家提供小份盒饭。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有一批骨干,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搞活动当天,凌晨两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一天有20个 小时在广场上。正是他们的倾情参与,使中国文化节成了华盛顿的一件文化盛事。华盛顿政府每年都会发文告和贺辞。中美两国领导人还曾发来贺信。

  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拿到许可证,需要跑卫生、急救、医疗、紧急情况、道路交管、警察等十几个机构。有一次,我们是在周六举办活动,周五华盛顿出现 雷暴天气,整个城市封闭。为了拿到许可证,我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好在周六天晴了,活动照常举行。虽然辛苦,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有这么一大批人这么多年坚持,如果没有爱国热情是不行的。我们都希望中美关系良好发展。通过文化活动,哪怕只是对此做出一丁点贡献,大家都很愿意做出奉献。

  唐纳德·赖利(美国马里兰大学原副校长,在首届华盛顿中国文化节上宣读美国总统克林顿贺辞):我认识肖水根是在1994年,那时我刚到马里兰大学担任副校长。肖水根了解我曾与中国有过交流,就找到我商议,能够为中美交流做些什么事情。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遗产和“根”,中华文化更是有着极深的历史根源。肖水根热心为传播中华文化做贡献。十几年来,肖水根一直在努力协调、组织相关活动。他的独特贡献有目共睹。

  回中国“支教”

  少年情谊深

  腾茹燕(美国“青少年同在蓝天下”创始人):我和丈夫都是搞计算机研究的,我们都认为参与社区服务很重要。2005年,我们办了一个青少年科技学院。不 过,随着我自己的孩子以及社区孩子长大,我逐渐产生一种危机感:在美国生活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很好,但他们是不是知道感恩?他们从未经历挫折,未来会怎 样?

  我还发现了一个让我很难过的问题:这些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孩子在说到中国时,居然很多是负面的。他们都出生于非常好的家庭,每次回中国,国内亲友给他们最好的接待,但他们的反映却不好。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我必须想办法。

  2009年是一个契机。耶鲁大学有一个“同在蓝天下”的支教项目。他们组织学生到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支教。我觉得这个项目和我想要解决的问题能够紧密结 合。孩子们正在上高中,这是形成世界观的阶段,让他们也参加进来,很有意义。我带着5个孩子去了四川什邡。当地条件非常差。我们睡在地上,被虫子咬得浑身 是包,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孩子们洒了不少汗水,与中国孩子培养了感情,他们非常感恩这段经历。

  此后,我开始自己组织“青少年同在蓝天 下”支教项目,相继去了山东、浙江、安徽等地。这一项目用灵活组合的方式将美中两国的优秀大学生和高中生带到中国贫困农村山区,为当地的农村孩子提供英 语、科技及文化方面的辅导,也让美国的大学生和高中生有机会和中国的优秀大学生一起体验贫困农村生活,了解他们的同龄人在中国贫困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 况,以增加同中国的感情,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锻炼意志,提高社会责任感。我带的孩子与当地孩子同吃、同住、同生活。有的孩子参加一次后,第 二年还嚷嚷着要去,说“我要去帮助那边的孩子”。去年,又有45个孩子参加了去中国的支教活动。

  至今我都无法忘记那个中国孩子的眼神。 那是一个讲不清自己身世的孤儿。那天,他因受了欺负正在没命地与别的孩子打架。我去劝架,怎么也劝不开。但当这个孩子一听说“上课了”,立即跑向教室。在 教室内,他直勾勾地看着老师讲解计算机,与刚才还在打架的模样判若两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眼神令我对这一支教项目更为执着。

  苏珊·列农(美国“青少年同在蓝天下”参与者):对于腾女士而言,这个项目极具个人感情色彩。2009年到四川的经历对她触动很大。她的努力让在美国上中学的孩子走出国门、作为志愿者去帮助中国孩子,成为美中两国人民之间又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项目对参与者的一生有着强烈影响。去年我也参加了这一项目,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国,看到中国孩子的反应,真是感动。美中两国学生由于这一项目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

  办中文学校

  促相互理解

  梁康之(希望中文学校名誉理事长):1993年以前,大华盛顿地区没有使用简体汉字的中文学校。一些当时在马里兰大学上学的华人学生,联合一些打工的华 人,商议开办一所这样的中文学校,为大华盛顿地区提供现代汉语教学服务,同时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作贡献。当年6月,希望中文学校开 办,收了一个班,30多个学生。现在,学校已发展到7个校区,拥有学生约4000人。

  我于2007年至2013年担任希望中文学校理事长,是迄今为止任这一职务时间最长的理事长。这项工作给我的一个深刻感触就是,凝聚人心。学校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兼职,理事们都不能收取报酬,很多人是自愿而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捐款。结果两天之后,我们共募集到22万美元,占大华盛顿地区全部捐款的一半多。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很大,让我感受到家长们对希望中文学校的信任,感受到华人到了关键时刻,真是万众一心。

  希望中文学校培养了这么多人,这对他们也是珍贵经历。我的女儿就是一个例子。她刚开始是被动参加中文学校的学习,但真正到了大学和工作之后,她就觉悟了,开始主动学习。

  理查德·戴维斯(希望中文学校学生,原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我在希望中文学校已经学习了4年。2010年,我访问了中国两个星期。学习中文,除了有助于我的工作,还使我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王耀辉(美中实验学校理事长):在美国,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责任和使命,关系到如何将五千年历史的灿烂中华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并播撒到美国民间。从 我们自己孩子的情况看,当时的中文教育还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因此,我们在2004年9月开办了美中实验学校,办学宗旨是“服务华人,服务社区,弘扬中华文 化,培养能适应美、中社会的优秀华裔后代”。

  办学伊始,困难很多,需要凑钱租场地、支付老师报酬、置办教具。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办学 团队齐心协力,并且从未动摇。两年之后,我们的收支才开始平衡。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从第一年只有78个学生,发展到现在5个校区、1200多名学生。十 余年来,有很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热情的有志之士参加到我们的办学团队之中,我们学校的一些老师还因此在自己的事业上走出了新路。

  我们采取小班制,教育方式注重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我也对老师们说,如果孩子们愿意来,你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因为教育首先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有一个孩子,本来他们家那一天是要安排出去游玩的,结果孩子坚持要到学校上课,说如果你们去玩,那就先把我送到学校。这让我很感动。

  左 一心(美中实验学校副校长兼教务长):我们鼓励孩子们学中文,希望他们不要和中国文化断了联系。我们有一个七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不好,他妈妈很着急。但孩 子很喜欢到学校来学中文。结果他进了大学之后,有一个飞跃式的变化。后来他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中文非常好,还在学校辅导别人。这个孩子也是随着中国的发 展,自觉认识到了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比斯·格雷斯(美中实验学校学生家长):我和妻子在中国南昌收养了一个女儿,她在美中实验学校学习中文已经两年了。在这里学习,她感到很放松。我自己也和她一起上中文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