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任大星:我的“故事书”情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5日16: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任大星

  我从小是个“书迷”,凡是我特别喜欢的“故事书”,总是看了又看,永远也不会看厌。我把这个不断“炒冷饭”的习惯,美其名曰“精读”。这里写的就是我小时候“精读”过的“故事书”。

  一

  上世纪30年代,一位堂哥送给我一套4本课外阅读的“故事书”,每本封面上都印着“儿童文学”四个大字。这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儿童文学 丛书》。这套书成了当时我惟一一套“故事书”。那时小学生能有自己的“故事书”很不容易,这令我在同学中很感骄傲,几乎全班同学都向我借过这套书。

  这套“故事书”我至少看了二三十遍以上,如今留在脑海里的只有两篇故事。一篇题名《夹竹桃开花的时候》,另一篇的题目已经记不起。

  《夹竹桃开花的时候》讲两个年轻的小姐妹,从小生长在平原地带,天天种花。一个过路的老爷爷给她们讲了大海的美丽风光。姐姐就非常向往大海,终 于她离开妹妹,到大海边去了。临走前她对妹妹说,她将一路种夹竹桃,明年如果她没有回来,就请妹妹循着夹竹桃花到大海边去找她。第二年,妹妹到了大海边, 到处都找不到姐姐。黑夜来临后,妹妹拼命喊叫姐姐。在银白色月光的照耀下,海面上传来了姐姐的回答声。原来姐姐已经变成了美人鱼,再也没法和妹妹在一起生 活了。

  另一篇故事讲一个特别勇敢的男孩子从小喜欢爬高,然后往下跳。成年后,他已经能从很高很高的地方往下跳。一次,为了欢庆某个节日,他决定带着燃 烧的火把从当地最高的塔顶跳下。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城市,所有人都来观看。钟声响了,人们看到一道火光飞向地面,就像黑夜中掠过了一颗明亮的流星。然而,人 们跑过去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了。后来,人们每次见到夜空中有陨星飞落,就会想起这位男青年,缅怀着他的勇敢精神。

  这两篇故事的作者是什么人,那时候我根本没有留意;但里面画的插图,到现在我还记得十分清楚,所有人物都是外国人的模样,我以为很可能都是外国作家写的故事。两篇故事在我头脑里扎下了深深的根,直到今天还留着十分深刻的印象。

  现在想来,这两篇故事所以能使我喜欢和感动,恐怕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们都以动人的艺术美表现了生活的美。尽管以悲剧告终,却能给人以一种极其动人的美感,令人遐想无穷。

  二

  我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鲁迅和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

  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凡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例如《孔乙己》《故乡》《社戏》等等,都是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特别是《社戏》,作者描绘的江南农村风 光,小主人公和农村小伙伴们去看戏的欢快情景,他们天真纯朴的友谊,以及农村孩子热情、爽直的性格,都跃然纸上,令人神往。我以为这是艺术情趣对读者的感 染力量。又如冰心的《寂寞》和《离家的一年》,描写城市孩子的生活状态和感情世界,也包含这样的艺术情趣,容易引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前些天我又读了冰 心的《寂寞》,还像小时候那样看得兴致勃勃。这样充满儿童情趣,感情色彩浓厚,令人百看不厌的好作品,在当前的儿童文学园地里,还是不大容易找到。这个问 题值得深思。

  鲁迅和冰心的这些作品,引导我进入了渴望进入的文学殿堂。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作品对我的文学启蒙教育作用。

  三

  我小时候看过描写孩子生活的外国“故事书”很少,据我的记忆,只有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史蒂文斯的长篇冒险小说《宝岛》、高尔基的《童年》和《在人间》等几本作品。我特别爱看的,是高尔基的《童年》和《在人间》。

  《童年》和《在人间》都是以高尔基自己小时候的生活遭遇为原型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它们写一个名叫阿廖沙的男孩,从幼年、童年到少年时代一系列苦 难重重的生活遭遇。阿廖沙从小丧父,随母亲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性格粗暴、为人自私,幸而外祖母心地善良,对阿廖沙十分爱护。母亲死后,外祖父把他赶出 家门,他11岁就在“人间世界”里当学徒,受尽了压迫和欺凌。但在外祖母和别的好人的影响下,他成了刻苦耐劳、勤于学习、意志坚强、理想远大的有为青年。 他从小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经过努力奋斗,终于成了俄罗斯的一位伟大作家。

  高尔基小说中表现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从小立志从事文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四

  我小时候看的“故事书”大都是小说作品,但我根本不知道小说之中还该分“成人小说”和“儿童小说”。我可“等不得长满了胡子”才去看《西游记》和《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成人小说”。

  小时候看过的中国“成人小说”和“儿童小说”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西游记》。它独特的内容、风趣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悬念迭出的情节、活生生 的人物形象和色彩斑斓的图景迷住了我。童年时代,我们小伙伴之间谈起孙悟空“龙宫取宝”、“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情节,个个都眉 飞色舞。《西游记》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也没有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减退。说孙悟空是中国几代孩子们最熟悉、最喜爱、印象最深刻的文学形象,一点也不过分。

  此外,我小时候百看不厌的“故事书”中,还有一部外国的“成人小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这部作品情节惊险曲折,悬念很强。作品内容还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方面的生活面貌,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思想,容易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我在这里写到《西游记》和《福尔摩斯探案》,还是为了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爱看“故事书”,并不一定局限于“儿童文学作品”。事实上,从 这两部“故事书”的读者面来看,把他们称作为“儿童小说”,正像全世界公认的儿童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一样,也完全是恰当的。它们对我在文学创作上的影 响,是不言而喻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