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在丝绸之路上搭建文艺桥梁——2015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和文学采风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6日07: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兴正 李朝德
昆明作家论坛开幕式现场昆明作家论坛开幕式现场
尼泊尔、孟加拉作家与云南农民合影尼泊尔、孟加拉作家与云南农民合影
泰国、孟加拉国作家体验彝族抹黑脸习俗泰国、孟加拉国作家体验彝族抹黑脸习俗

  自古以来,中国云南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一站。中国先民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频繁往来,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21世纪刚刚走到十多个年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事实上,在国家支持和帮助下,多年以来,云南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开放传统,致力于通往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要求云南主动融入、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和发展战略,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重要要求,6月11日至16日,云南省和国家商务部在昆明隆重举办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次南博会和交易会启用了新建成的面积位列全国第三、西南地区第一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不仅参展客商规模、参加成员规格、经贸合作成果“高大上”,而且期间举行的文学论坛、文艺展示、文化交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将产生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既是一条举世闻名的经贸合作之路,又是一条举足轻重的区域文化长廊。正是基于此,云南省作协2014年主动、积极争取,在第2届南博会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东南亚·南亚·昆明作家论坛,收到了较好效果。为将省委宣传部“增加南博会文化含量”的要求落到实处,省作协再次主动、积极争取,及早谋划,精心组织,在这次南博会期间,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和文学采风活动。6月11日,孟加拉、柬埔寨、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印度等8国作家代表团,以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西南6省区作家代表参加作家论坛;12日至15日,南亚东南亚8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西南6省区作家代表到楚雄、大理、红河、文山等地进行文学采风。

  这次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中国云南作家与南亚东南亚作家一道,在新时期丝绸之路上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加深了解的文艺桥梁。

  作家论坛:“请以文学的名义,沟通我们的心灵”

  按照中央和云南省的要求,云南省作协在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在南亚东南亚、中国、云南三个空间维度上,赋予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在丝绸之路上搭建文艺桥梁”的功用和愿景,以此来定位整个活动。2015年初以来,云南省作协与南亚东南亚8国,就作家代表团组成人员的遴选,论坛主题和整个行程的安排,团长的讲话和代表的发言,文学采风线路和地点的选取,对其中几乎所有内容和全部细节,进行反复沟通与磋商,做到了工作耐心、环节细致、对接精准。南亚东南亚8国与会作家共35人,他们在国内享有较高文学地位,文学创作成绩较为突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

  在作家论坛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和主办方的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赵金,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玲致辞;应邀出席活动的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会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讲话;率作家代表团参加论坛的孟加拉作家代表团团长卡马尔、柬埔寨作家代表团团长辛番那、老挝作家代表团团长皮拉万、缅甸作家代表团团长清耐英、尼泊尔作家代表团团长比马尔、泰国作家代表团团长布拉帕、越南作家代表团团长阮智焕、印度驻华大使夫人夏米拉•凯撒,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先后发言。

  在致辞和讲话中,赵金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各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各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丰厚滋养;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融;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见证了彼此间源远流长的友谊,希望各国作家艺术家,用无穷的智慧、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谱写“一带一路”的精彩篇章,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的丰硕成果,呈现各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各国的民族文化魅力。丹增说,云南是一个正在加快发展的中国边疆地区,在继往开来的“一带一路”上,这里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途径很多,方式也不少,但文学艺术无疑是最美好的交流。吉狄马加说,中国致力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这一区域各个国家和人民共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正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努力,而一次深层次的文学艺术交流,要超过一千次出于礼仪的外交往来,因为那来自心灵和灵魂的沟通,它所产生的力量将是无穷的,它将持久地去促进世界的和平,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黄玲说,希望这次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能在各国作家、艺术家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桥梁,以此深化国家之间更加友好密切的关系,让各国人民走得更近。南亚东南亚各国作家代表团团长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及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重申各方友谊之深和各国文学之美。

  在论坛上,来自北京和广西的作家叶梅、冯艺,在昆老作家彭荆风、著名作家张庆国,来自红河的诗人哥布,以及孟加拉作家拉菲克、柬埔寨作家休克梭、普朗普尼特、老挝作家可汗睦、缅甸作家缪外通、尼泊尔作家莫米拉、泰国作家普拉贝松,围绕南亚东南亚文学面临的世界语境、时代背景,各国文学的差异与共性,各国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和作家作品翻译推介等一系列重要话题,作了高质量的主题发言。有必要说明的是,为突破语言不通的障碍,云南省作协组织翻译、编辑、印制作家论坛发言中英文版文论集,报到当天即发给与会作家,并在论坛上安排发言同声翻译。

  在主题发言中,中国老作家彭荆风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本人与缅甸、老挝、越南人民和作家的往来与交流。叶梅说,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丰厚无比,她期待着与参加论坛的作家朋友们用文学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灵魂,给当代人带来慰藉,并共同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张庆国认为,建立云南文学跟东南亚文学的联系,有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找更加鲜明的云南文学特征,第二、寻找新的文学主题,第三、寻找新的文学题材,建立云南文学与东南亚文学的联系,可以在世界的一个地区寻找文学的另一种表述,为这片地区的全球影响力提供文学的声音,可以让云南作家直接面对世界,面对全球的所有国家,思考文学与全人类命运的关系,创作出视野开阔的崭新作品。冯艺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各领域交流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活跃,而这一关系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它是双方共同需要的体现,更是民众情感交流的共同需要,在这当中,文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哥布说,地球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诗歌,那些诗歌是人类心灵的花朵;诗歌召唤诗人潜回自己的血液里,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带着祖先声音的诗歌;文学是一个火塘,作家把火烧起来,希望更多的人围拢来取暖。老挝作家可汗睦历数她所熟悉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文学名著,她认为语言学习是交流的必然途径,定期进行学习考察,举办图书展览会,相互介绍优秀作品,共同举办研讨会和培训会,则有利于建立一个中国文学、南亚东南亚文学广泛交流的平台。尼泊尔作家莫米拉有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专业背景,她回顾了中国从孔子编订的《诗经》到鲁迅、张爱玲、巴金、徐志摩等人作品的文学历程,介绍了她本人和尼泊尔其他诗人的诗歌,提议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尼泊尔语,将尼泊尔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来加强两国文学互动。孟加拉作家拉菲克说,小说被认为是欧洲资产阶级的产物,被中产阶级所接受,而马尔克斯、帕慕克和莫言等人则抛弃了这种偏见,重新定义了小说;小说不仅是西方的产物,事实上,早在17世纪,中国就有了小说。他说,让我们重建两千年之前,朝圣者们、探险家们、商人们、水手们、翻译家们建立起来的文化关系,而这次在中国昆明举办的作家论坛,有助于我们了解亚洲,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全世界。

  同时,论坛还就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南亚东南亚文学的历史使命和各国作家的历史感受等具体语境和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丝绸之路:回望与前瞻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云南似乎是一个闭塞保守、远离文明中心的地方。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事实的真相是,在东方大地上,云南是中国版图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

  遥远的古代,以黄河流域为发祥地的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是相对隔绝的。但文明一旦形成,就有与外部文明进行交流的强大冲动。不过,就中华文明孕育的地理环境来看,其北边,是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再往北,则是更难逾越的西伯利亚冰原;往西,是一望无际的万里黄沙大漠;往东,则是茫茫大海。因此,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云南,理所当然成为古代中国通向外部的最好出口。

  公元前三世纪庄蹻入滇就已说明,中华文明是那样渴望进入云南这片隆起的高原,而稍后,蜀郡太守李冰开始修筑从成都沿岷江而下的道路,更是中华文明试图通过西南通道与外界交流的有力证据。然而在此之前,早有不安分的商人,在西南这片被无数河流切割得险峻雄奇的高原上,探索出了一条条沟通内地与外部的民间通道。

  尽管史料典籍鲜有记载,但潜伏在云南高原群山之中,并一直延伸到海外的民间通道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有驮着蜀布、丝绸、漆器的商队从巴蜀出发,穿越云南的高山与河谷,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更是试探着前行到达伊洛瓦底江上游,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河谷抵达印度平原。这条道路古称为“蜀身毒道”(“身毒”为印度之古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它以民间的方式,由滇地的先民实现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最早的交流。

  也许因为云南在自然地理上是中国离印度洋距离最近的省,这种地理上的便利,使云南成为了中国版图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地处边疆,云南的大地上却不乏那种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古老城邦,昆明城的最早前身苴兰城就是其中之一。这足以让那些以为古代云南封闭蒙昧的人大开眼界,重新端正态度,重新认识云南,重新发现昆明。有史料典籍表明,早在秦汉时期,滇西地区的丝、麻、棉织品就已经比较发达,商业交换也有较大发展。借助地利,云南成为古代中国连通域外最重要的文明走廊。

  在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古代云南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尤其是青铜、白银的开采和冶炼,一度在全国占有显要位置。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两千多件青铜器,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据记载,明代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云南铸造了重达两万四千斤的大洪钟,充分显示了铜业在云南发展的水平;至于产自昭通鲁甸一带的朱提银,在全国更是享有盛誉,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支撑了清王朝中央财政达百年之久。古代云南很早就出现了新兴城邦,意大利商人、旅行家、冒险家马可·波罗来到昆明城,在游记里将其描绘为“工商甚众”。

  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传递的过程中,云南曾经是中国的前沿。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比张骞开辟的西北丝绸之路早了两个世纪。史料典籍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发现了原产于四川的筇竹和蜀布,它们显然是经蜀身毒道到达印度、阿富汗,再辗转运抵西域的。这是南方丝绸之路早于西北丝绸之路的明证之一。建立于公元前324年的印度孔雀王朝的两部重要著作《政事论》和《摩奴法典》中,曾有“支那成捆的丝”之记载。欧洲古罗马凯撒大帝,曾因身着丝绸盛装出现在王公贵族面前,而引起朝野震动。

  历史上,途径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以云南为前沿的“对外开放”,其实是自信、强大、发达的中华文明与外界交流。

  明代1405年至1433年,出生于云南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27000余人,先后7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公里以上。这一壮举,比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也早100年,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成熟的航海技术的同时,带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传播了发达的中华文明。作为云南之子,郑和用他的一生,为明王朝向世界敞开了它开放的怀抱,并传达出了中国的处世之道:“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400百年后,1903年,滇越铁路云南段正式动工,耗时7年,1910年全线竣工,3月31日通车。滇越铁路的意义,或许需要与南方丝绸之路对照起来,与中华文明联系起来,才能看得更清楚:滇越铁路通车后,中华文明一直在暗中铺设这个国家的轨道,工程师在暗中制造火车,火车在暗中奔跑,是啊,因为一切都在暗中,法国火车不知道身边还有一列中国火车的存在,中国火车也在奔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再次发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它从未停止过奔跑,铆足一股狠劲,一心要与国际化接轨,要向现代性转型。一度时期,云南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末端。中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开放转入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并重时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亚洲地理中心的云南,再度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正如丹增在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上所重申的那样: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道路”来进行的。众所周知,这条著名的“道路”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敞开怀抱,欢迎和平友好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中华文明也从这些地区和国家身上感受并学习到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共同谱写了多种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篇章。我们珍视美好的过去,也放眼更加美好的未来。正是抱着美好的初衷和愿景,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处于“一带一路”之上的国家开展合作、共谋发展。南亚东南亚作家不远千里相聚云南,参加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目的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赢地区发展机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从这个角度讲,作家论坛和文学采风,就是新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站台,我们从这个站台再次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文学采风:“我在美丽的云南”

  天下有大美,大美在云南。云南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文。

  在作家论坛上,吉狄马加对来自南亚东南亚的作家朋友动情地说:云南是中国民族文化最为多元、地域文化最为丰富的省份,是最适合诗人、作家、艺术家交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随时发现让人惊奇的美。丹增也说,来自南亚东南亚的作家、艺术家朋友,是中国的邻居,云南离他们很近,大家同住一座山、共饮一江水;朋友们对云南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他们通过了解云南来认识中国,这里大地山川多样,民族文化多元,无论地理还是人文,都可谓异彩纷呈。

  在文学采风之前,来自南亚东南亚的作家,刚到昆明,就有不少人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终于明白,云南的山水人文,何以吸引世界各地朋友欣然前往、流连忘返。

  6月12日至15日,在云南省作协组织下,来自泰国、尼泊尔、孟加拉、孟加拉的作家代表团,以及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西作协名誉主席冯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协常务副主席吉米平阶,到文山、红河进行文学采风;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的作家代表团,以及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秘书长刘宪平,《文艺报》副总编崔艾真,四川作协副主席、凉山州文联主席倮伍拉且,到楚雄、大理进行文学采风。

  文山、红河线路文学采风,地点包括文山普者黑山水、拉红壮族村寨,红河弥勒万亩葡萄园、红酒庄、阿细跳月发源地可邑村、昆明石林等。楚雄、大理线路文学采风,地点则包括楚雄紫溪彝村新农村示范点、彝人古镇特色城镇,大理南诏发祥地巍山、魏宝山、洱海、崇圣寺、大理大学等。

  这里的大地山川、田野村落、民间民俗,一下子抓住了南亚东南亚作家朋友的目光,同时也抓住了他们的心。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破语言不通的障碍,云南省作协为文学采风安排了英语翻译和8国小语种翻译。所到地宣传部和文联也安排了中英文讲解员,同时,还专门准备了中英文版的地理人文介绍材料。在文学采风过程中,南亚东南亚作家与所到地居民、工作人员和随团的中国作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最大限度地了解了所到地地理、历史和人文。在拉红玫瑰园,泰国作家布拉帕了解到,云南人用漂亮的玫瑰制作糕点,感到十分惊奇。孟加拉诗人伊斯拉姆,来到他“从电影、小说、诗歌中了解到的中国云南”,来到普者黑,“就像来到了一个优美的梦境”。孟加拉作家拉菲克买下一顶八角形草帽,近40年前的1976年,他父亲从中国带回过这样的草帽。外国作家朋友对文山三七、弥勒葡萄产生了浓厚兴趣,仔细询问种植加工技术,赞叹三七神奇的药用价值和葡萄酒甘甜的美味。当然,他们兴趣更为浓厚的是,中国云南在培植扶持三七中药材和葡萄特色农业上作出的种种努力。而在紫溪彝村和彝人古镇,以云南为窗口,外国作家朋友看到了中国在乡村建设、城镇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走访大理巍山后,越南作家、翻译家何范富、董文川说,云南是中国与他们国家接壤的重要地区,这里厚重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令人着迷。洱海的自然风光和崇圣寺的宗教文化,激发了外国作家朋友对云南的向往与留恋。他们对大理大学称赞有加。不仅称赞这座云南唯一的州市大学校园的宽阔与环境的优美,更称赞它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姿态。他们纷纷表示回国后,将不遗余力进行推介,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到这里来留学。采风作家与当地居民多次联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次南亚东南作家和来自北京和西南6省区的中国作家,走进云南大地山川和城市农村,进行文学采风,将创作出一批不一样的反映云南之美的文学作品,在各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以国际视野讴歌、礼赞和宣传、推介云南,让世人加深对云南的了解和对中国的认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