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冯骥才:"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工作的"灵丹妙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7日16:47 来源:渤海早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汉沽飞镲老会艺人们在现场表演 渤海早报记者 杨扬 摄

  渤海早报讯 (记者杨扬)十年前,中国民协主席、文化学者冯骥才创造性地把口述史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套独具特色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也在实践中酝酿、成 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6日,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仪式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运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完成的《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 案丛书》也同时发布。

  口述史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盛行的一种先进的历史研究方法。本世纪初,冯骥才紧扣中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应用 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并于2006年从遗产学的角度提出了“传承人口述史”的全新概念。十年来,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在田野考察中大量采录传承人口述 史,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等学术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 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等学术成果相继面世。

  在昨天的成立仪式上,冯骥才形容“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工作的“灵丹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动态的、活动的,是不确定的,它保存在 传承人的记忆和行为中,想要把非遗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口述史是最好的方式。”成立仪式前的皇会表演刚好印证了冯骥才的话。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摆出 了精美的前场儿执事,汉沽飞镲老会则敲起锣鼓,现场表演起来。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锣鼓点,民间艺人们各逞其能,一位不到6岁的小传承人更是把飞镲耍得虎虎生 风。这样生动的场景、如此活态的传承,用普通方式是难以准确记录的,而利用文字、音频、影像等综合手段进行的传承人口述史却能胜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 术研究院的师生们,已经用4年时间,通过传承人口述史方法,为天津皇会的10道老会留下了科学、翔实的档案。昨天的活动中,冯骥才与众多学者亲手把这套由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送到了10道老会的会头手中。

  “我们用13年的时间地毯式普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摸清了我们的家底,对我们有哪些非遗做到了心中有数。然而,80%以上的非遗至今 没有档案。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而这个工作必须由学界主动来做。”为此,冯骥才提出建立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进一步研究、完 善“传承人口述史”这个为非遗建立档案的必要理论工具。这所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机构,今后将充分发挥学 术研究、口述史实践、建立民间文化记忆库、学术交流、培训指导等职能,在口述史领域独树特色,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