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在京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5日07: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杨 李晓晨
    六月十三日至十四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在京举行。图为与会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合影。    尹  超 摄  六月十三日至十四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在京举行。图为与会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合影。     超侠 摄

  6月1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在北京开幕,“三国文学时间”正式开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韩国作家 崔元植、日本作家岛田雅彦作主旨发言。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主持开幕式。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以及韩日驻华使馆文化公使出席开幕式。

  其间,33位作家围绕“现实生活与创作灵感”进行主旨演讲与对话交流,在北京与青岛之间寻找文学的灵感,聚焦文学与社会之关系。作家们从文学出 发,勾连起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思考文学该与时代、社会、人性保持怎样的联系,作家又应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灵感,发现自己,发现他人。

  

  积极推动构建三国文学交流的新机制

  论坛开始前一天,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铁凝、崔元植、岛田雅彦分别发言,向各国媒体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由阎晶明主持。

  据介绍,东亚文学论坛是中韩日三国作家、评论家研讨文学创作的多边文学活动。首届论坛于2008年在韩国举行,第二届论坛2010年在日本举 行。第三届论坛于今年6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青岛举行,“中韩日三国文学交流展”同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三卷本《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作品 集》也同时面世。

  铁凝谈到,中韩日三国是近邻,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文化往来,三国文学交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进入新世纪以后,三国作家的文学交流日益增 多,交流形式更加多样,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交流水平不断提高。鉴于此,三国作家考虑有必要建立机制性的文学交流平台。中国作协一开始就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三 国文学交流机制。几年来,论坛作为三国间文学交流的机制化活动得到了三国作家和民众的欢迎和赞誉。中国作协作为第三届论坛主办方,力求把论坛办成促进中韩 日文学交流深入发展、增进三国作家友谊的文学盛事。

  在现实生活和自我创作中捕捉灵感

  灵感是思想的火花,对创作而言,灵感来源于何处,作家怎样才能获得宝贵的灵感?在13日的第一主题演讲阶段,三国作家就“如何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阐释了各自的看法。

  “每一个以文学为生的人,都不会推辞灵感的眷顾,当我们的写作陷入走投无路时,我们常常会本能地企盼灵感降临”,铁凝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 鸣。她以瓦格纳创作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为例,谈及灵感对创作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她说,瓦格纳的“鬼船”灵感始于他经历了海上风险之后,由此也可以 发现,灵感虽然如此轻灵,但支撑它存在的,是作者笨拙而长久的内心积累。灵感是一种唤醒,是对作家胸中沉睡的富矿的打开。

  中国作家莫言说,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一部好作品必然是被灵感笼罩着的,灵感不仅出现在作品的构思阶段,也出现在写作 过程中。作家获得灵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深入生活。文学家应该像好的针灸大夫,为了了解病人的感受,要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针。作家应该保持自身情感经 络的畅通,从历史和现实中获取灵感。无论用什么方式获得的灵感,要使其成为一部作品,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和工作。

  中国作家张炜觉得,灵感就像一道光,能让人的心里透亮,这道光来自不同的方向,进入灵魂。它是一瞬间发生的,能够引起很多联想,最后使创作有质的飞跃。灵光一闪的瞬间,灵魂获得某种特殊的感动。灵感是关于心灵的,是带有古典意味的,是作家内心的冲动和感动。

  韩国诗人郑标辰将创作诗歌的灵感称为“诗心”,“诗心”存在于灵魂和身体、理想和现实、原始的故乡和具体现实的生活之中。要捕获“诗心”,诗人 首先要恳切地感知那些看不到的事物,并且不断地怀疑与质问。中国作家素素谈到,灵感只是直觉思维的结果,还要向理性思维推进,让直觉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形 成美妙的升华和超越。作家须提供思想,才算是完成了文学应该抵达的境界。

  灵感来源何处?作家要面向世界积极寻找创作灵感。日本作家茅野裕城子正是在穿梭于不同国家和语言文化的行走中、在不断深入挖掘的过程中获得灵 感。但在一些作家看来,灵感更多地源于对自身困惑的思考以及对所处环境的挖掘。韩国作家李承雨说,外部因素对于灵感产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但“只有当我们 转变观念,认为灵感不是外来的,而是从我们自身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作者才不再是被动地承载或记录内容的器皿或纸笔,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创作者”。

  “灵感”对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来说是个“很美的词”,“但它并不神秘”。从创作处女作《日蚀》开始,他就在作品中持续关注“身份问题”,这正是 源自于他自身的苦恼和对此问题的思考。中国作家盛可以也觉得,灵感应该是作家思想酝酿成熟的过程,早已在潜意识里生根发芽。童年和故乡激发了她的想象和灵 感,为作品提供了滋养。日本作家谷崎由依也提到,在亚洲旅行或围绕亚洲进行写作时,儿时在故乡生活的感觉和记忆就会复苏,童年生活的土地即是作品的灵感来 源。

  中国诗人雷平阳在故乡云南的山水间,觉察到了与城市“拜物教”对峙的肃穆与崇高,重构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他说,自己的诗歌创作“已经不再是写作灵感支配下的文字活动,它需要我全身心地去面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的生死存亡、道德博弈和精神对峙”。

  文学与“家国天下”的复杂关系

  灵感来自作家胸中的富矿,来自作家对复杂的、庞大的、难以言喻的现实生活的认识、感知与反思。在14日的论坛上,三国作家围绕第二主题“文学与社会”展开讨论。

  李敬泽从“家国天下”的传统谈起,他说,“社会”、“家”、“国”之间的关系包涵着层层叠叠的疑难,而文学、特别是小说,一直隐秘而有效地参与 着中国人对家庭与社会的想象和实践。今天,人们正在试图重新想象和界定家庭、社会。文学与家庭、社会,在这个时代正在获得新的力量,这关系到如何想象和规 划我们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和伦理世界,它是如此重大,敞开着复杂莫测的空间。

  今天整个东亚文化都面对着家族、社会、国家的纠葛,中国作家金仁顺谈到,家庭是文学的根本,恰如果核之于果实;社会就像围绕果核的果肉以及果 皮。作品和人物的最深处,一定是还原到作家的家庭血脉,很多作家在作品中都打造了复杂的家庭圣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内部延伸出去,铺展到社会的方方 面面。

  对此,日本作家江国香织也认为,人们通过文学与家庭学会如何面对世界、品味人生,并在家庭和社会里,塑造内心、磨砺自我、丰富生命。韩国作家金 爱烂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经验,她说,自己正是在家庭经验的积累中成长为一名小说家,家庭是演习各种关系的地方,也是让她熟悉各种情感的地方。每当 她在小说里对“社会”或者“他人”产生困惑时,“家庭”就把抽象变为具体。

  文学与家国天下之间存在复杂关系,韩国作家崔仁硕谈到,文学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深刻到不言自明的地步,文学不是欲望也不是竞争,而是向社会发 问,质问人们不敢问的问题,回答不敢回答的问题。韩国作家金仁淑坦言,成为母亲让她对爱、孤独、绝望、幸福有了新的理解,对这些词的真切体验并非来源于知 识或意识,而应该是生活。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记录生活的每个瞬间。

  韩国的安度昡说,诗篇应该紧贴生活,生活也要紧贴诗篇。她在写诗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历史”、“时代”、“社会”的深意。但越走进现实,就越感到时代的沉重,文学如何使现实更有张力,又如何对现实做出贡献,这是她一直关注的话题。

  韩国作家金津经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韩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大家族到小家庭的分化,而文学也从家族叙事转向沉溺于个体的内心世界。她希望以幻想题材作品来抚慰人们的心灵。

  文学的确需要回应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给读者以精神的力量。日本作家中岛京子说,小说反映社会百态的功能在今天依然有效。她的小说《平成大家 庭》描述的就是现代日本社会一对夫妇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而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就是希望其具有镜子的功能,能够映照现代日本社会。

  14日下午,当日本作家平出隆结束了他在闭幕式上的发言,本届论坛正式落下帷幕。韩国作家金仁淑在代表韩方总结的末尾,一字一顿地用汉语说: “我会记住我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感谢!”以文学为契机,中韩日三国作家在“和而不同”之中呈现了东亚文化的相同点以及各自文化的丰富差异性。提问与回答、 相同与差异、总结与启迪,就像莫言在代表中方总结时所谈到的,对艺术创作而言,差异和不同是特别宝贵的东西,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正因为这些不同, 文学的百花园才会绚烂多彩。而东亚文学论坛的意义,也早已超越出文学的边界,留下深刻而久远的记忆与启迪。

  阿乙、许金龙、朴宰雨、金重赫、郭孝桓、姜英淑、石井慎二、圆城塔、中泽惠、川村凑等作家、翻译家也参加论坛并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