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刘恒:异军突起的魏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2日08: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恒
石门铭(局部)石门铭(局部)
郑文公碑(局部)      张猛龙碑(局部)郑文公碑(局部)                  张猛龙碑(局部)
始平公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权割据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大放异彩的时期。随着日常书写对简便快捷的需求,从东汉 末期开始,隶书的书写技巧逐渐被简化,到西晋时已经演变成为楷书,并取代隶书成为社会通行的正体。此后一直到隋朝,楷书终于完全消除了隶书的痕迹而发展成 熟。我们通过魏晋南北朝留下的各种石刻书迹,可以清楚地看出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轨迹。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碑刻不仅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而且对认识和研 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而且影响深远的现象,就是北魏政权统治下产生了一种风格强烈、技法独特的楷书样式,广泛应用于当时的碑版、墓志、造像题记等石刻上,因而被后人称为“魏碑体”。

  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辗转游牧,后来通过参与西晋政权的内部争战逐渐壮大,于公元398年建立了北魏,定都于平城(即今山西大 同)。平城时期,鲜卑族很快“汉化”,不仅按照中原汉族政权的模式设置百官和机构,而且接受了崇尚文教的儒家观念,鲜卑贵族逐渐向汉族的门阀世族演变。公 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书写——书法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楷书 风格——魏碑体。因为这种风格集中出现在洛阳及周边地区,所以学术界通常称为“洛阳体”。

  洛阳体已经彻底摆脱了隶书的影响,呈现出成熟的楷书面目。对于这种字体的技巧特征,以沙孟海先生归纳的“斜划紧结”一语最为准确和概括。综合北 魏时期各种石刻书迹可以看出如下特征:首先是点画饱满挺拔,起笔收笔处的动作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其中的点、撇、捺往往呈三角形,伸展处尖锐而有力,转折 处则取方折之形,棱角分明,力感强烈。其次是结字以紧密欹斜取势,横画一般左低右高,字形中宫紧密,撇、捺则伸展拉长,整个字形大多呈左侧收敛、右侧开张 的规律,在欹斜中保持重心的稳定,更增添了雄强霸悍的意态。此外,洛阳体的特殊艺术效果还与镌刻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魏碑都是石刻书迹, 其中既有独特的书写技巧,也有刀刻所造成的结果,特别是点画形状和转折处的方整、尖锐、挺拔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刻手的“再创作”。而刻工技术的高 下,也往往影响着碑刻的最终水平。

  北魏强盛时期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因此在上述地区都有魏碑保存下来,尤其以河南、山东、河北数量最多。尽管各地的 魏碑具有相对统一的艺术特征,但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碑刻,还是呈现出多种风格面目,或雄强、或秀雅、或欹斜、或平正、或严谨、或纵肆,堪称是古代楷书艺 术的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洛阳体从成熟到衰落的过程时间很短,前后不过四十余年,随着北魏政权崩溃并分裂为东魏、西魏,石刻书迹又回到带有浓厚隶书意味的老面目。此后一 千多年,魏碑体长期被人遗忘。直到清代后期碑学兴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重新展现魏碑的价值并大力倡导、宣传,这种独特的风格才又获得书法界的重视, 形成搜集、研究、学习魏碑的高潮。由此,许多魏碑佳作逐渐被认识,《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龙门二十品》以及众多元氏墓志都成为脍炙人口的魏 碑经典,直到今天仍是书法界取法的楷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