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主办的“赵学儒深入生活作品改稿会”在北京顺义举行。赵学儒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顺水》目前还在初稿阶段,属半成品,拿出来请专家学者谈问题、提建议,是一次很好的尝试。通过专家、学者的提前会诊,可以减少作品出版前的不足和遗憾,提升作品质量。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中国水利报社党委书记涂曙明、北京市顺义区水务局局长李守义,以及胡平、李炳银、何向阳、李朝全等作家评论家参加改稿会。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而在作家深入生活的地点举行改稿会,在作品创作完成、出版之前“把脉”,这些都是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的尝试与探索。也因此,在这次改稿会上,大家多了些身临其境的体验,也乐于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就像彭学明所说的,作家深入生活的现场,是去那里挖生活富矿、听人民心声、接时代地气。作家要放眼历史、立足现实、由点带面,才能把作品写活、写好。
《顺水》记录了顺义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呈现了水利人的治水理念、举措、成果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家经过长时间蹲点、调研、采访,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素材。与会者谈到,作者为普通劳动者立传、为水利事业著书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为此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体现了作家自觉的社会担当。而作者选择“顺义治水”为题材颇具优势,作为一名水利人,他熟悉这个领域,并对这一领域怀有真挚、深厚的情感,这是一部“一个劳动者写一群劳动者”的作品。
大家谈到,《顺水》目前的文本还存在不少问题。好的纪实文学作品要有大格局、大气派,不能沉溺在数字和资料之中。作家不是史料收集员,文学说到底是写人的,要通过普通水利人的故事抒写、讴歌整个水利事业的壮美。纪实文学作品虽然强调真实性,但其中要有“我”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家要带着情感、温度、思考去体验调查、采访创作。《顺水》写的虽然只是区域治水,但它关乎首都用水安全,如果能从“首都与水”、“国家与水”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可能作品会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