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弘扬柳青精神 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6日07:4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 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像当年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 粮。”柳青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精神,就是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之中,书写人民创造新的生活和新的历史的艺术画卷和精神面貌,从而创作出一系列既有生活厚度 又有历史深度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的作家。柳青的创作道路给今天的文艺家有诸多启示,柳青的文学精神是广大文艺家汲 取经验的宝贵资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纪念柳青,弘扬柳青精神,进一步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社5月20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来自全国的柳青研究专家、评论家和作家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这里刊发 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钱小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自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赞扬了柳青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听群众心声,与人民同甘共 苦的精神,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 和美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对柳青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为广大作家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柳青的一生,是满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投身火热生活和革命实践的一生,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一生都把文学事业作为人民的事 业,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学习和弘扬柳青精神,对于我们正在广泛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 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学习和弘扬柳青精神,首先,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情感。人民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作家要有文学成就,就必须自觉地与 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中去获取创作灵感和创作力量。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感知人民群众的冷暖,学习人民群众的品 质,汲取人民群众的营养,在人民群众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创作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其次,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要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与时代同行,为时代 立传。柳青说过:“作家的倾向,是在生活中决定的,作家的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深入生活、贴近社会、反映时代,不只是创作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作家 对国家和人民、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问题。一个对国家和人民、社会和时代有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会对国家和人民有爱,会对社会和时代有担当,他的作品 就会追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第三,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坚守。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创作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这体现了柳青对文学的 景仰、忠诚与敬畏,体现了柳青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守。柳青曾遭遇坎坷和磨难,却从没有磨掉他追求文学的信念。他身患多种疾病,却从没有击垮他朝圣文 学的精神。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文学的坚守,成就了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创业史》。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当下,我们要学习柳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咬定青 山不放松,衣带渐宽终不悔,志存高远,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作品来。

  景俊海(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柳青;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又谈到了柳青创作精神,他强调,“要鼓励 文化工作者像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们召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就是为了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柳青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之中的创作精神,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生产。弘扬柳青精神,要始终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始终坚持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要始终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来,我们继承 弘扬柳青创作精神,发扬光大陕西文学艺术传统,坚持实施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制度,对作家艺术家的成长和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去年以 来,根据中宣部关于认真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省委宣传部与省作协、省文联联合制定了《关于选派作家、艺术家到基层定点体验 生活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文学艺术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定点体验生活实施细则》,引导、扶持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血肉联系, 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积累经验,推动形成多出大家、多出大作的生动局面。

  何东平(光明日报总编辑):

  说到柳青,我内心深处涌动的是一种亲切和敬重之情。柳青首先是我们报人同行,他参加过《中国青年报》的创办,担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培养 了很多青年作者。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名作《创业史》。《创业史》这部长篇巨作真切生动地描绘了陕西关中渭河平原农村人们的生活,反映了深刻广阔 的思想内容,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与柳青丰富厚重的生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他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十四年,亲身参与了 农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农民们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正是凭着这样的感情和经历,他才能写出《创业史》这样思想厚重、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作 品,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座文学的“高峰”。柳青身上体现得最强烈的、最充分的,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倡导的“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通过进一步阐发和弘扬柳青精神,文学艺术界会更为深入地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作家、艺术家们会更自觉地深入生活第 一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创作出真正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光明日报》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将会一 如既往地宣传好党的文艺政策,刊发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评论文章,为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舆论支 持。

  汤恒(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一项积极举措,很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文艺界出现了一系列可喜 的变化。大批作家艺术家主动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热情参与公益演出,努力追求德艺双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坚持把社 会效益放在首位,豪华之风得到遏制,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艺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柳青的创作实践给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带来了非常深 刻的启示,即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文学的天空才会更加纯洁、更加宁静、更加开阔。文学史上,我们的一大批老作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 念,长期与人民群众一同生活、一同劳动,肝胆相照,休戚与共。柳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温度的文学,一定是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用理想主义的光芒烛照现实 生活;反映现实的作品,离人民最近,最受人民欢迎。柳青所走过的文学道路,他所取得的创作成就,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再一次昭示我们,文艺最深厚 的根基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真诚地爱人民、写人民、为人民写,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陕西这块土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艺界的三个人,一个是书法家于右任,一个是画家石鲁,一个是作家柳青。这三个人的出现,又使陕西这块土地变 得神奇而荣光。我有幸多年与他们同活在一块土地,遗憾的是在他们生前都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的文学与艺术却对我产生着重大影响。柳青是我国杰出的作家,又 是陕西文学的旗帜,后学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创业史》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了?为什么是柳青而不是别人?这都是我们现 在要探究的。我的体会是:柳青的强烈使命感和他深入生活时的全身心投入。柳青到长安县农村,首先是为了写作去的,但当他深入到生活之中后,他的心进去了, 感情进去了,到了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为了创作,他被当时农村新的形势鼓舞着,为农民新生活的热情鼓舞着,他就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这才有了他参 与农村一切事务的行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变成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者,一个旁观者, 一个局外人。我们读《创业史》,能解读出那么丰富的、浓厚的生活内容,更能读到文字之中和文字之外充盈的饱满的情感。在今天新的形势下,重提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柳青的意义就凸显出别样的光芒。当年,是《创业史》需要柳青那样的作家,如今,是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柳青。前面已有楷模,后人循迹前行。 我们会把柳青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尽责尽力,多写出好的作品。

  阎纲(评论家):

  柳青热爱农民,最后变成农民。柳青称颂陕西农民的孝、厚、勤、犟、朴,打破艺术构思、叙事策略、心理描写诸方面老套的技法,以美不胜收的生 活细节建造而成一座庞大的宫殿,一砖一瓦都是清晰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作的源泉,但是从深入到写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创作又是作家的个 人劳动。如何深入人民大众的灵魂,如何判断生活,又如何通过审美价值的对象化、艺术的典型化,最后创作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 美”?这是一个感性、知性、理性彼此渗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相互交融的极其复杂的深化过程。

  畅广元(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

  立足于追求作品应具有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来看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柳青认为关键处有这么几点:一、艺术概括的准确性和艺术描写的深刻性。艺术 概括是否准确,主要看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能否揭示出时代与社会的某些本质;艺术描写的深刻,主要指作家对“主人公的命运,即主人公 的性格发展和他与对立面人物性格冲突的趋向”的描写,不仅鲜活生动,而且能揭示出现实或历史的某种走向,给读者以审美的强烈现实感或深邃历史感。二、长篇 小说必须有“从典型化、整体结构和情节描写三方面,全面安排层次分明,从容不迫的布局”。三、“需要作家自己许多的苦功夫”。苦是练功过程的基本特征,他 激发作家的勤奋和矢志不移,但最终是要获得成功雕塑人物的多样智慧和技能。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柳青真是活在他的人物和身边群众之中的。他笔下的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王二直杠、素芳等,没有一个不是栩栩如生的, 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强大逻辑。小说中确也有些当时的政策性内容,政治化评价,时移事迁,今天的认识已有很大变化了,但人们发现,这并没有影响他笔下人物生 命的鲜活和永久。这是生活战胜了观念,人物超越了政策,艺术赢得了时间。在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学习,与人民的同甘共苦上,柳青做到一呼一吸皆关情。从柳青 身上可以见出,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爱憎分明的人,只有真正熟悉他们,体贴入微,才能化为作品中那些有生命的人物。

  刘醒龙(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柳青之所以要为自己时代的一群小人物写一部《创业史》,就在于柳青的写作不是一般小花小草的境界,而是那蔽日遮天莽莽森林,是在心里惦念着 文学中久违的国色天香。文学要不要介入那种名为“国运”的东西?文学不可以大话连篇,但绝不等于说文学不需要“国之重器”。长久地津津乐道于蝇营狗苟的文 字,会从根本上摧毁这个时代的人文气节。柳青开天辟地写了新一代中国人如何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开始努力担起一代人无法逃避的责任,如有幼稚那也是那个 时代人所共有的幼稚;如果有错位,那也是文学努力成为历史这部百科全书时需要由后来者进行校正的错位。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除了在责任之下,挑起 个人应该负起的重量,肯定不会有其他办法。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

  柳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一是《创业史》,一是深入生活的纪录。在《创业史》整个创作过程中,柳青始终忠实于现实主义,艰苦卓绝地坚持呈 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作品中最丰满的人物是梁三老汉,这个人物彻底来自农村现实,他发家的梦想,百折不挠的努力,以及对土地的深深眷 恋,处处折射着千百万农民的身影,完全是一个真实、饱满的艺术形象。写梁生宝,则耗费了柳青的大量心血,按当时要求,这个人物需要高大全一些,对柳青的创 作形成最大挑战。而柳青不是一个可以将就的作家,在艺术上他有自己既定的标准,绝不以写出一个过得去的正面人物为满足。他尽量赋予梁生宝生命的血肉,使他 亲切可感,也就在最大限度上使主人公立起来了。

  李星(《小说评论》原主编):

  我介绍一下路遥对柳青的评价,对柳青文学精神和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第一,柳青是路遥始终热爱并崇敬的陕北同乡、前辈和文学导师,早在中学时 代,柳青的作品就引起了路遥的热切关注,从而在路遥心中播下了深厚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种子。第二,路遥是柳青所坚持并实践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和方法、精神的 捍卫者、实践者和弘扬者。路遥是柳青文学道路、文学精神、创作原则的真正继承者。路遥以自己的全部人生和文学成就告诉我们,柳青的文学精神和文学道路,为 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道路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柳青的为人和为文是合二为一、高度统一的,都是典范。其基本的要义就是:不要做社会的旁观者,要做现实的介入者;不要做生活的客居者,而要 做生活的主人公,让自己成为所描写的农民群众中的一员,彻底打通写他人与写自己的固有界线。柳青一再说他的《创业史》表面上写的是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实际 上是写农民走进新时代之后,对于公有制、国家化的认识与接受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即从私有到公有,从“小我”到“大我”的心理变迁与精神成长。社会的重心 是人民,人民的内核是心灵。正是着眼于心灵深处和精神层面的博弈与变异,使得《创业史》具有超越历史限定的深厚内力,而成为人们认知合作社时期社会剧烈变 动引发农人心灵变动的一部史诗性作品。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柳青、赵树理、高晓声、路遥与贾大山,这些作家其不平凡之处就在于深信创作与生活、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不惜抛弃名利、繁华可能带来的巨大满 足,全身心地加入艰苦而平凡的普通人生活行列,他们以自己的实践坚定了老百姓对那些与自己有感情的作家、有着更宽阔胸怀的知识分子的确认,从而为当代文学 史增添了颇富色彩的一页。纪念柳青学习柳青的精神风范,一次次促使我思考“生活”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所认识到的生活,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生活对于评论工作 者意味着什么?对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来说,生活实际上不单是个人的人生,不单是新闻里热闹的世界,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现实社会所有存在,当然也包括沉默的自 然世界。批评工作者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热情深入生活、贴近大众、联系实际,接地气、懂人气、脱俗气。

  关仁山(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通过学习柳青,我深深感觉到,文学的力量,在于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新农民的形象,寄托着我们的热情和理想。理想和力量,是伟大文学的条件。 柳青非常重视农村新事物的书写与新人物的塑造,这对今天作家很有启发意义。他强调说,新的时代一定要写新的人物、新的感情和新的气氛,最核心的就是创作主 体要怀有感情。我想,感情来自平等的目光,来自对农民的理解和尊重。故事好编织,对农民的真情不好编织。真情来自哪里?来自今天火热的现实生活。柳青的创 作态度是真诚的,体验生活的方式是纯粹的,最后体现在他创作独特的眼光上,体现在痛苦的人生思考和艺术蒸腾上,体现在创作勇气和艺术魄力上。我们从他的创 作中,读出了农民内心的勇敢、力量和尊严。作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应该向柳青那样发自内心。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纪念柳青,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柳青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倾情关注和忘我投入,他对现实生 活的沉潜其中,他为改变乡村命运而作出的无私贡献,以及他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和中国历史走向的严肃思考。他不仅是用笔去写作,更是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了 改造乡村、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社会实践中去。在柳青那里,生活、现实与文学,是高度地融为一体的。在现实中,他曾经帮助皇甫村购买从日本引进的稻谷良种, 在作品中,梁生宝到外地买稻种,成为《创业史》和梁生宝形象的精彩之笔。柳青不仅是心系中国农民,心系社会底层,而是身体力行地与中国农民、与社会底层同 甘共苦,命运与共。

  段建军(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柳青是一个从生活到文学,为生活而文学的作家,他是一个参与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具有积极服务社会人生的探索意识,长期深入基层生活,用文学 创作贴近生活,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作品探索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新途径。他处在一个破坏旧世界,建设新生活的非常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势力的斗 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今天的中国早已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放弃了斗争哲学,过自己的日子成为时代主旋律,我们是否还需要柳青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一是 柳青直面现实,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敢于用文字的方式介入其中,并为社会历史寻找正能量的精神,对今天的作者具有示范意义。二是柳青始终贴近基层,从 底层发掘创造新世界、新人生的探索精神,探索人不仅要活着,并且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值得今天的作家和读者去学习。

  王春林(山西大学教授):

  柳青的《创业史》对今天依然有深刻的启示。第一,杜绝浮躁功利心态,真正潜心文学创作。我们必须像柳青那样,只有彻底告别文学创作的功利主 义心态,彻底去除浮躁的困扰,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写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来。第二,关于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问题的辩证理解。在经过了新的思想艺术 观念的洗礼之后,自然不应该再如同当年那样简单地理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但这却绝不意味着就可以漠视现实生活。究其根本,文学创作、现实生活 与想象虚构是三位一体的,只有依凭着现实生活翅膀强有力的支撑,文学创作才可能真正地飞翔起来。

  董颖夫(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柳青文学研究会这些年来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了一些努力:一、2006年,在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前夕,我们联络西安市长安区多名政协委员和人 大代表在区两会上提出议案和提案,建议区委、区政府打造柳青文化品牌,举办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这些建议获得了区上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建成了占 地12亩的柳青广场,立起了柳青雕像,盖起了柳青纪念馆。二、省作协与我们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了柳青文学奖,现在已经颁了三次奖,这是陕西最高的、也是唯 一的省级文学大奖。三、2008年,我们成立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由陕西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作家以及企业界的代表人士组成,形成了一支学习柳 青精神,研究柳青及其作品,弘扬柳青精神的骨干队伍,由柳青文学研究会和陕西白鹿书院合办《秦岭》季刊,有了研究柳青的学术阵地。

  冯秋子(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

  从柳青身上,我们能够获得很多启示。一、诚意。柳青将自己从身到心融入农民之中。他获得了真正的重启,他的眼里有了更多他人,心里有了更多 他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重塑自我的艰苦进程中摸索成形。二、穿越艰难困苦,朝向理想,恪守信念。柳青是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作家,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作家, 不逃避与土地和人民一同去面对挑战和抉择的责任。他把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当作正常的必修功课,并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行动的实质性含义,经受住了考验。在此过 程中,他主动发掘自身潜质,使自己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专家,艺术表现的实验先驱。柳青为一个作家的心向选择,为他所生息的土地和人民,为党的文学事业 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贡献了重要的经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