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贾平凹:纪念柳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5日07: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贾平凹

  陕西这块土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艺界的三个人,一个是书法家于佑任,一个是画家石鲁,一个是作家柳青,这三个人的出现又使陕西这块土地变得神奇而荣光。我有幸有好多年与他们同活在一个年代,遗憾的是在他们生前都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的文学与艺术却对我产生着重大影响。柳青是我国杰出的作家,更是陕西文学的旗帜,后学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柳青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创业史》。这本书当年洛阳纸贵,被千千万万的人阅读,也使他的声名隆起,如今,60年的时过境迁,这本书虽然没有了那种热闹,但任何杰作都是时代的杰作,经典的存在,它就有着神性放射的光辉。

  《创业史》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为什么是柳青而不是别人?这都是我们现在要探究的。我的体会是:

  柳青的旷世才华和他文学上的远大抱负。柳青出生于贫瘠的陕北,成长于战乱年代,他的才华却是惊人的。解放以后他到西安工作,当时西安聚集了一批作家,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形成了群木现象。群木在一块生长,向往着天空,拥着挤着都往粗里长高里长,这就是良好的创作环境。当柯仲平创作了一系列狂飚的诗歌后,鼓动了杜鹏程写出了《保卫延安》,当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轰动全国后,又鼓动了柳青,这就使得柳青不满足了以前的创作,决心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满意之作。远大的抱负使他对自己很狠,他知道写出属于自己的立德立身立言之作是不容易,是需要长久努力的,所以他并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毁与誉,所以他常讲文学是马拉松长跑,是以60年为单元的。他的强大的内心就是《创业史》的写作动力。

  柳青的强烈使命感和他深入生活的全心身投入。柳青到长安县农村,首先是为了写作去的,他主动要求去。他去了以后的采访、体验最初当然是为了作品进行的。但当他深入到生活之中后,他的心进去了,感情进去了,到了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为了创作,他被当时农村新的形势鼓舞着,为农民新生活的热情鼓舞着,他就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这才有了他参与农村一切事务的行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变成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的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我们读《创业史》,能读出那么丰富的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读到文字之中和文字之外充盈的饱满的情感。他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而写作中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这正是《创业史》成功的原因。

  柳青的土气和他的学养。因柳青在农村一住14年,他的生活习惯、语言和农民一样,农村农民的事他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写实功夫也扎实深厚。据说他曾去广州开会,住一个旅馆,服务员以为他是农民,不让他进。但柳青在骨子里是很现代的,他会外语,他阅读量大,他身在农村,国家的事、文坛上的事他都清清楚楚。从《创业史》看,他的叙事结构、叙述方式、语言,受西方文学影响很大。他文学上的大视野,学识上的多吸收、多储备,保证了《创业史》的高水准。

  纵观柳青的历史,他追求的是什么?他在乡下一待14年,把家搬过去,把老婆带过去,在那儿过日子。《创业史》发了稿费,他又把稿费捐出来搞村里基础设施。他活了60多岁,死了又要埋在那里。他追求的是作品的长久和不朽,为了此,名利、地位、舒适、长寿,他全不计较,也因此,他排除了一些无谓的会议,应酬、热闹、显摆和是是非非。

  在很长的时间里,社会推崇《创业史》,但并不了解《创业史》是怎么写成的。人们也大略知道他在长安县深入生活了十几年,但不大清楚他是如何深入生活,又如何从生活走向艺术,他的这种精神意义何在。记得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他去世多年后,我那时在西安市文联工作,有人来说柳青坟上杂草丛生,变成了放羊拴牛的场所,我和同一部门的作家和谷听了心里很难过,就以市作协名义,发动会员去扫墓修墓。那时大家都没钱,市作协也没经费,只是去拢拢坟堆,清除杂物杂草。为此事,作家梁晓声还声援我们,寄来了一些钱。回想往事,那时我们是出于对柳青的敬重,但还未真正理解他的文学精神,理解他深入生活的意义。现在新形势下重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的意义就凸现出别样的光芒。当年是《创业史》需要柳青那样做,如今,是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柳青。前边已有楷模,后人循迹前行。我们会把柳青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尽责尽力,多写出好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