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刘恒:异彩纷呈的汉碑(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5日08: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恒
 《西岳华山庙碑》 《曹全碑》局部之一 《曹全碑》局部之二  《西岳华山庙碑》题跋 《西岳华山庙碑》   《曹全碑》局部之一   《曹全碑》局部之二  《西岳华山庙碑》题跋

  北宋时期,在文人学者群体中兴起了一股搜集、研究古代碑文字的热潮,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到处搜罗埋没在荒山古刹中的残碑断碣,获得拓本后考证源 流,记录碑文,品评书法,留下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有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同时,还有一些专门收集、研究 古代青铜器物的学者及著作。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国传统学术中一个重要门类——金石学。

  宋代金石学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著录并保存了大量的汉代碑刻的记录及拓本。由于战乱损毁和自然侵蚀等原因,许多秦汉以来的碑刻都已湮没无闻。经过宋人的搜寻、传拓和著录,大量碑刻重见天日,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宋代兴起的金石学经过元、明两代的延续,在清朝初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繁盛的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的严酷政策,导致了文人学者大都转向 远离时事、闭门研究古代文物的学术风气。当时,学术界盛行对汉代文献、文物的研究,治学方法以训诂考据为主,被称为“汉学”,而汉代的碑刻汉字也被视为可 信无疑的真实史料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这股风气从学术界扩大到书法界,许多书法家开始倡导学习汉碑、复兴隶书的实践。于是,以汉碑为主的古代碑刻拓本成为文 人学者及书法家们争相搜集收藏的目标,并由此形成清代书坛的新潮流——碑学。

  清代的碑学书法以研究汉碑、复兴隶书为发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汉碑都已经毁灭或湮没,因此,寻访和传拓隐没在荒冢残庙中的古代碑刻成为当时文 人官吏普遍参与的活动,如乾嘉时期的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都利用自己在各地做官的机会,大量搜访汉碑。尤其是黄易,长期在山东、河南一带寻访古碑,不仅 重新发现了《武斑碑》《武梁祠画像石》《熹平残碑》等一批汉碑,而且将拓片寄到北京,在翁方纲等学者间流传、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自己也撰写有访碑 日记、访碑录等著作。另一位碑学研究的重要人物翁方纲则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等著作。通过这些文人官员的影响和带动,散落在各处的汉碑也被 集中起来加以保护,今天保存在山东曲阜、济宁等地的众多汉碑,就是那时集中起来的。

  对于那些已经毁灭的汉碑来说,侥幸留存下来的拓本就格外珍贵了,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宋拓或是孤本,更是价值连城,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因为古碑 经过长期的雨摧风化、椎拓损伤等原因,即使原石尚存,不同时期的拓本在保存字数多寡和书法原貌方面差别很大,所以早期拓本尤以宋拓最为难得和宝贵。

  比如赫赫有名的汉《西岳华山庙碑》原在陕西华阴华岳庙中,明代万历年间毁于地震。其原石拓本世间流传仅有四本,存字多少不一,都是宋、元时期所 拓,名动海内。清代时这四本在不同收藏家之间流传,不论谁得到都视为珍宝,并邀请文人学者和书法名家考证题跋,以增声价。到清末,这四本《华山碑》中有三 本都归于收藏家端方一人之手,傲视同侪,传为佳话。据统计,四本《华山碑》上的题跋多达230余条,涉及人物超过300个,清代中后期的著名文人学者几乎 都在其中留下手迹,洵称瑰宝。

  即使晚出的古碑,由于椎拓过度原石往往受损甚至毁坏,所以初拓、精拓也十分难得。如汉《曹全碑》于明代万历年间在陕西白水出土,后来搬运到西安,其间损角、断裂,完整的初拓寥寥无几,在碑帖收藏者间也是珍若拱璧。

  直到今天,汉碑不时还有新的出土发现,但出于文物保护的规定,新出土的汉碑极少有拓本流传,对于收藏者来说十分难得。而古旧拓本已日渐稀少,若是经过著名学者、书法名家收藏或题跋者就更是难得的珍品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