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时政要闻 >> 正文

地名演变文化之脉不能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2日09:29 来源:光明日报

  地名是地区历史文化标签,一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称呼,而是文明演进的记录和见证。正是因为地名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基因,寄托着乡情乡愁,所以,由本报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由于驻站安徽的缘故,自“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启动以来,记者收到许多人士的来电来函以及电子邮件。其中内容,除了对活动的褒扬与建议,话题多集中在对“徽州”更名为“黄山”的遗憾与惋惜上。按照报社安排,记者对“徽州”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探寻。

  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与历史概念,“徽州”,包括现在的安徽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和江西婺源县。

  在这块位于天目山脉和黄山山脉之中、新安江畔的土地上,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活。先秦时期,这里先后成为吴国、越国和楚国的辖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21年,设会稽郡歙县、黟县,延续至其后的四百多年。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公元1121年的北宋,这块土地的地名,以“新安郡”时间最长,其次是歙州、新罗郡、新宁郡。公元1121年,北宋设江南东路徽州,其辖区与我们所说的“徽州”概念相同,一直延续到此后近800年。而在民国时期,废府留县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不再存在,保留的是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祁门县。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皖南行署徽州专区,后改为安徽省徽州专区和安徽省徽州地区。但此时,徽州的地理意义已不同于历史——1949年,婺源县划归于江西省上饶市;而绩溪县则划归安徽宣城,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仍属徽州地区所辖。

  1988年7月,地级市黄山市正式成立。而在此前的1987年,国务院有关领导和专家在多次调研考察基础上,确立了撤销徽州地区建立地级黄山市的构想,并作出决定。

  徽州之所以更名黄山,最主要的原因是黄山景区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需要。1979年7月12日至15日,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不仅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关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而且具体地对黄山旅游给予指导,并要求安徽省委和当时的徽州地区“一定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按照指示精神,安徽在黄山旅游发展上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成立厅级黄山管理局,隶属省政府。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县级黄山市。而1986年6月,为理顺管理和利益关系,又对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业务上以省为主;县级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

  然而,管理不顺和利益关系复杂,使得黄山开发保护依旧困难重重。1986年7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胡子昂、钱昌照、周培源等50多位各界著名人士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将黄山市建成中国的世界公园。此后,撤销徽州地区建立地级黄山市的构想得到实施。撤区建市以后,黄山市与黄山风景区利益一致,管理体制顺畅,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均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的黄山,已经成为世界闻名、中国最知名的旅游胜地。同时,黄山风景区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旅游界公认的“保护楷模”与“管理样板”。

  从成立县级黄山市开始到撤区建市至今,关于黄山更名的争议也一直存在。争议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虑。

  千百年来,尽管朝代更迭,名称变换,但徽州地域相对稳定,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徽商崛起而形成的雄厚经济基础,徽州文化更为昌盛。作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包括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工艺、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等在内的徽州文化,几乎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毋庸讳言,“徽州”更名为“黄山”,客观上给徽文化的传承保护,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徽州”的行政区划分属两省三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完整性带来了许多制约。为了弥补行政区划割裂和更名给徽文化保护传承带来的缺憾,2008年初,经文化部批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成立。作为徽州文化孕育发展的主要空间,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成为我国第一个跨省行政区划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人,按照规划纲要侧重于对非物质形态的徽州民俗、民歌、文书、方言等的保护。实验区运行以来,在徽州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以及徽剧、徽州民歌、程大位珠算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和非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斗转星移。作为文化印记的地名,在历史的潮流之中或保留或改变,在所难免。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力保护地名文化,尤其是要把其承载的文化精髓传承光大。记者认为,当年“徽州”更名为“黄山”,在黄山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立下功劳,但是,也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深深缺憾。地名,不能且更不应该改来改去,加之行政区划的限制,恢复“徽州”之名,恐怕已无可能。但是,让徽州文化之脉绵延不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当责无旁贷!

  地名演变,不变的应是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李陈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