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关仁山:神奇的中国故事——赏杜锡瑞的《一石一故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5日08: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关仁山

  我喜欢杜锡瑞精美的石雕,因为这些石雕有灵魂,石雕背后有故事,故事后面有文化。“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是陆游的诗句。句中提 到的石,广义上讲应包括钻石、玉石、翡翠、玛瑙、观赏石等,而杜锡瑞玩的是印石,也应名列其中。杜锡瑞在传统雕钮的“巧色”技法基础上,精选石材,反复 “相石”,利用石材的纹理、色块甚至杂质、绺裂以及形状,巧妙构思,创作出一批巧雕印钮作品,欣赏过他的作品,确实如画家韩羽题写的“天然之妙,人工之 趣,妙趣横生”,不可复制,不可多得,令人爱不释手。印石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有灵性的,经过艺术家的相石与雕琢,更赋予了她生命。对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有 太多的艰辛,也有太多的乐趣。乐趣与艰辛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人生的精彩故事。今天,杜锡瑞将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有的曲折,有的巧妙,有的神奇,真实生动, 情趣盎然。

  杜锡瑞的《吉祥白象》值得玩味。据说这是他的雕砚处女作“龙凤呈祥”完成以后,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一鼓作气又完成了第二方易水石“五龙游天”砚。紧接着又雕了两方易水石镇纸。

  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都是非常“自恋”的。他也经常用绿军挎背着自己雕的砚台,遇到艺术界的朋友便拿出来给人家看看,其中不乏炫耀的成分。然 而正是这种炫耀将他引上了一条完全陌生而又情趣无限的艺术之路——雕钮。当时,在河北工艺美术大楼搞装裱的李成行师傅见过他雕的砚台和镇纸等,并给了他 “无师自通,非常精彩”的评价。1985年冬,有一次杜锡瑞又去李师傅那裱字的时候,李师傅拿出比喝水杯还大的一块寿山石,想请他刻一方名章,并希望能在 上端雕个钮。杜锡瑞当时连说不成,因为那时他脑袋里连一点雕钮的概念都没有,更没有“砚台情结”产生的创作欲。但不管他怎么推辞,李师傅就是认准了他。就 这样,这块石头被李师傅硬塞到了他手里。然而,他回到家里才尝到了“没有金刚钻儿,揽了瓷器活儿”的滋味。因为雕钮的知识一点儿没有,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 雕,就连带钮的印章也没见过多少,更没有在手中把玩过。面对这块寿山石,翻过来倒过去,就是不知道从哪儿下刀。石头——压在了他心头。

  “实在不行就照咱家那香插雕得了!”就是杜锡瑞爱人的这句话让他心头一亮。他家里有一个香插,是用滑石雕的一头大象,象鼻子朝上扬,顶部有个小 孔,可插卫生香。他一看,造型简单易学,只是象鼻子朝上扬容易碰断,也不方便手按。于是在设计时,他将象鼻子改朝下伸,并超出印台向内弯了一个钩儿。雕刻 时,不知从何处入手,便拣简单的地方,从象屁股处下刀,先雕出了屁股、小尾巴、两条后腿和腰部,比对香插,感觉自己雕得还挺像,兴奋之下,用砂纸打光,着 实高兴了一阵子。可是等雕到象头和鼻子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雕好的后半部在全局中还高着很多。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刀将已打磨好的后半部又削下一截子。经验 不分成败,失败的往往也就成了经验。有了后半部重雕的经验,后来的雕刻,他都是先打毛坯,确定全局,然后再雕局部,整体雕完了,再统一打磨、抛光、封蜡。

  杜锡瑞就这样开始了,开始了这项李师傅强栽给他的“无心插柳”项目。但很可惜,这以后不久,李师傅便重病仙逝了。一晃近20年过去,当杜锡瑞的 成就被艺术界认可,当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和“夕阳红”栏目分别做专题播出时,当“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光环罩在他头上的时候,他总会想起李成行师 傅。他由衷地感谢李师傅,是李师傅这一“栽”,让他这个“无心插柳”的项目真的“成行”了。

  《蝴蝶蛹》是一块普通寿山石,砖灰色的地子,上三分之一处有一块紫红色块儿,很像儿时在乡下常玩的蝴蝶蛹的颜色。所以一看到这块石头,马上就联 想到适合雕蝴蝶蛹。但玩蝴蝶蛹毕竟是儿时的活动项目,时隔久远,脑海里只留下了蝴蝶蛹的大概轮廓,细节之处就不大清楚了。手头上有不少蝴蝶资料,但关于蝶 蛹的资料却一点儿也没有,市场上也没见着过。看来人们往往对漂亮的东西关注有加,但对默默无闻的事物,尽管它与那些漂亮的东西有关联也很少有人重视。没有 实物做参照,心里没谱儿,难以下刀,这块石头一放就是3年。

  1995年的春天,杜锡瑞爱人的一位远房妹妹来石家庄,说起了这件事。那位堂妹说,小时候蝴蝶蛹多的是,但这几年到处打农药打得昆虫等活物儿越 来越少了,蝴蝶蛹也成了稀罕物,好多年看不到了。他原不抱啥希望,但那位堂妹在回去一个星期后,突然打来电话,说是蝴蝶蛹找到了。原来她回去后,还真把这 闲事儿当正事儿,和儿子一起在田埂、地头、篱笆边儿,到处去挖。知情的知道是在挖蝴蝶蛹,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在找祖上埋下的财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公 路沟儿的树根下,挖到了两只活蛹。因为路途比较远,找不到捎带的人,于是便想到了从邮局邮寄。但到邮局一问便碰了钉子,因为有明文规定,这类活东西是不能 邮寄的。当时还真让人担心,好不容易挖到的蛹,放时间太长会死掉。可没几天,他还是收到了从老家寄来的一个小木盒儿。他一看便猜到了里边的东西,用起子小 心翼翼地将盒盖儿撬开,两只活生生的蝴蝶蛹躺在塑料纸包裹着的棉花团里,用手一捅,它便摇头晃脑,看那得意样儿,好像在说:“这儿挺舒服!”原来这个包装 是外甥精心制作的,并谎称是装的收音机零件才得以寄出的。真得感谢堂妹娘儿俩!有了参照物,蝴蝶蛹钮很快雕成了。并题诗一首:默默无言地下埋,黄泉黑土酿 情怀,待到春来大梦醒,化作彩蝶觅英台。蝴蝶像精灵一样飞起来,天和地完美地衔接到一起了。

  《螃蟹》更是让人心动。这是块巴林石,有拳头大小,地子为土黄色,顶部有一棕绿色块儿。看到这块色块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颜色像河螃蟹,因为他的家 乡有一条小河,他从小就摸螃蟹、掏螃蟹、钓螃蟹,夏秋之间几乎天天吃螃蟹,所以对螃蟹太熟悉了。巧雕印钮的构思,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最熟悉的东西。事有 凑巧,正当他动刀起稿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给他送来了一篓河螃蟹。这可真是雪中送炭,他立即挑了三个小一点儿有活力的放在盆里,一边雕刻,一边拨弄螃蟹, 以实物做“模特”,雕刻起来心里特别有底。晚上休息时,找了一块硬纸板盖在盆口上。谁知后半夜出了情况,一觉醒来,就听厨房里传出“咯咯吱吱”的响声,三 更半夜怪瘆人的。他拿了一把大笤帚大着胆子蹑手蹑脚进了厨房,发现声音是从碗橱后面传出来的。再看盛螃蟹的盆里,只剩下那只最小的螃蟹无精打采地趴在盆 底,那两只大一点儿的不见了踪影。他立刻明白了,那“咯咯吱吱”的怪声,就是逃跑的那两只螃蟹发出的。盆口盖的硬纸板已被掀到了地上。这个饭盆儿是个直筒 状的,挺深,那螃蟹根本爬不上来。不知它们有什么特异功能。直到后来在电视节目中才看到,原来蛤蟆、蚂蚁、螃蟹等动物在危难的时候会团结互助,有的甘愿做 出牺牲,为同伴铺路搭桥。这不禁让他对那只趴在盆底的螃蟹肃然起敬!每当看到这方印钮,他总会想起这只帮助过同伴也帮助过他的螃蟹……

  我建议大家欣赏他的《戏月》。1992年,因工作忙,有半年时间没到“长城画廊”去淘宝。直到下半年的一天,他来到“长城画廊”时,发现柜台里 摆着一方巴林紫云随形石章。灰白色的地子上半部有一块紫色块儿,紫色表面还有一块鸡血,只是因为地子颜色太深,不太明显。柜台里的标签上写的是“巴林鸡 血”,但从鸡血的角度审视这块印石,确实没有多大看点。不过当服务员把这块石头从柜台里拿出来时,却叫人眼睛一亮。主要是随形章的另一面大有文章。这块印 章上半部那块紫色块,从顶部包过来,在背面形成了一个大猩猩的图像。大腿、大脚、弓着腰,双长臂向前伸着,在屁股上还有一块磨得“没毛”的地方。神奇的是 两只长臂之间还有一个雪白雪白的月牙状色块儿。他当时心跳加快了,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猴子捞月”的图案,非常绝。然而当他把这块石头买回家后,却犯了 难。第一是“开脸难”。仔细观察这块石头,胳膊、腿全有,就是没脸,而且脸面部位较平,不够突出,凸不出来。这要求必须铲下一部分边料,让脸部突出来,而 且突出的要恰到好处,不能少,少了脸部扁平;不能多,多了石料不够用。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脸部造型,他从军区保卫处借来了长焦照相机,跑到西郊动物园专拍猴 子、猩猩、长臂猿,回来后洗了一大堆照片,经过比对,选了个大猩猩的脸谱造型。第二难难在大猩猩的那双“手”上。因为双手的交汇处,色块比较宽,按正常的 透视关系,捞月亮的“手”占不了这么多。有色块剩下,总觉得不够绝妙,因而“施工”在此搁浅了。这一撂又是大半年。转眼到了1993年的深秋,有一天晚 上,客厅里爬进来一只“不速之客”——臭大姐(椿象)。这东西一到秋后就爱往房里钻,还不能惹它,不然喷出的液体奇臭无比。最好的办法是把它请出去。他找 来扫床的笤帚,放在它前方,想让它爬上笤帚,再端到外边去,就在他伸手放笤帚的时候,手在墙上的投影让他眼前一亮。月亮在上方,猩猩的手在下方,正好手下 方应该有投影。这样多余的色块就可以让投影来占,恰到好处。这方印钮还有一个醒目的亮点,就是那轮弯月,在灰色地子的映衬下,雪白晶亮,格外传神,以至于 好些人都不敢相信它是天然的,以为是粘上去的。但它确实是大自然的造化,美得神奇。韩羽见了这方印钮,惊叹道:“这是真正的艺术,不可复制。”并当场题 字:“天然之妙,人工之趣,妙趣横生!” 我用“巧夺天工”来概括,不知道能不能阐释其内涵。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怎样的艺术情境呢?这是怎样的人生修养呢?我无法用语言概括,只能靠我们的 心来感悟了。

  我相信杜锡瑞的石雕和故事会越来越有价值,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营养人们的心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