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彰显文学批评的力量——第二十六届高研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08日09: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等待文学记忆的醒来

  此刻,环顾四周,我难免想到里尔克在他所栖身的时代,对他所希冀的写作生活所需物质期待写下的诸多感念,请允许我念一下他的原话:“我只要一个 房间(靠山墙光线明亮的房间)就够了。这样我就可以和我的旧物、和家族肖像、和书生活在一起了,此外我还要有一把扶手椅,几束鲜花,几条狗和一根走石子路 用的粗手杖。再不需要其他什么了,除了一本用淡黄的象牙色皮面装订的、衬页上面有古老花纹的本子:我要在这本子上写作,写很多很多,因为我有很多想法和记 忆。”对比我们在鲁院即将开启的短暂而丰富的文学生活,我们难道不比他所希冀拥有的文学生活,拥有更多写作得以发生的条件吗?

  我们隐身于众声喧哗的城市深处,夜读书本的声音在鲁院,如早晚课的钟声般静默回响;我们现身文学现场,往来交汇的目光,在古今中外各种文学大师 思想交锋的场景中自由出入;我们在对文学的阅读、评介与分享中,从不倦怠对文学的热情,也难以倦怠对文学真相的探索和追寻,力图在纷繁变幻的社会变迁中为 中国文学的发生、接受与传播寻找到新的生长空间。当然,我们更愿意在自己对文学富于“经验性”与“常识性”的思考中,等待文学记忆的自然醒来,在繁忙琐屑 的世俗应付之外,得以将自身交付给语言婉转轻盈的流动,并能够舍弃一些文学概念给我们既有的武器和行装,融入“文学考察的田野现场”,与自己熟稔的“相同 性”分离,进入另一种写作,交付我们平常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却又不对现实转过身去。

  我所希冀拥有的文学生活里,批评如旱地生长的植物,扎根向贫瘠干涸的土壤,穿越无边辽阔的黑夜孤寂,始能长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戈壁树木。

  我所希冀拥有的文学生活里,批评如辽阔海域的灯塔,光亮本身并不为气候风向而改变。

  凭此,作者与他们的读者能够相互理解,我们能够在文学的相聚之外,与这个世界文质彬彬地和解,也能在批评领域与意见向左的观点礼尚往来地争锋相辩,更能让“另一人的声音”借由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王  敏)

  让我们富有诚意地批评

  此刻,我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一个给了我最初文学教育的农民。他是20世纪80年代千千万万文学爱好者中的一个。繁重的农事劳作之余, 阅读当代小说是他惟一的休闲方式。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当代》《收获》《十月》《萌芽》这些大型文学期刊,是家中最常见的读物。我至今清晰记得当年 阅读路遥《人生》时的情景。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让一个羞涩少年面红心跳。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因那些美好的文字而埋下。父亲如今年近七旬,而他的儿子, 成了当代文学教授。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也曾发表小说、散文,后来,经过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成了一名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但那个文学创作的梦,始终埋 在心底。在我有限的研究里,曾经对萧红、孙犁、贾平凹等当代作家有过稍稍系统的关注。

  作家张承志曾说“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对此,我深感认同,对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眼下中国,处于重大转型之中,纯文 学创作亦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我始终认为,眼下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大作品的年代。前提是,当代作家要以最大的诚 意,去关注中国所经历的每一天。回想20世纪80年代,或许让我还有我的长辈们心生感慨。毋庸讳言,当下文学创作跟我们的预期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 个文学批评者,在呼唤写作诚意同时,我也更加期待对当下文学富有诚意的批评。为此,我自然想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作家,更是伟大的批评家。 他那些激情而富有诚意的批评文字,对当时代的文学创作起了巨大的引领与修正作用,让一个时代的文学葆有尊严。从鲁迅身上,我看到富有诚意的批评,生成于批 评者宏阔的视野,充沛的激情,对文学独到的认识,更为重要的还有对民族国家深沉的热爱。这是文学批评者努力的方向。(叶  君)

  操千曲而后晓声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对于甄别文学海洋中优秀的作品,推介其为广大读者了解和接受,促进当代文学创作作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有许多著名 的评论家为此付出了激情、心血和年华。而在文学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当下,年轻一代的评论者怎样面对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继承优秀的批评传统和学风,勇于开拓创 新,适应文学发展需要,传播新的批评理念,敏锐地发出有见地的声音,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上的讲话,指明了文学发展“为人民”的方向,也对文学研究和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话督促和鞭策着我们要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建设与时代相得益彰的有效 的批评,为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确实,提升学养,增强审美判断力是从事文学评论的基本要求。文学评论者没有对生活的广泛观察和深入 体察,没有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是不行的,同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锐利的批评武器也会捉襟见肘。只有经过一定的学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写出 才情飞扬、生动活泼、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成为优秀的评论家。另外,如人们常说的,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而良知和勇气是文学评论者的立身之本。 一个有良知的评论者会把维护文学的神圣作为评论的立足点。能够坚持文学真善美的标准,弘扬正确价值观;能够坚持以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去进行文学评论,以褒 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评论文章为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能够坚持批评的品格,在从事文学评论时多一些事业心,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文化气,少一些江湖气, 能及时发现优秀作品并予以真诚的肯定,也能有勇气批判那些低俗不良的作品,甄别良莠、明辨是非,由此来彰显文学评论的力量。 (叶淑媛)

  文学见证世道人心

  我走上文学评论这条路,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宿命。2001年,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了军校,渐渐疏远了文学。那时,工作之余,总有一种茫然、 一种无端的失落感。直到2006年我考上博士,我才重新找到了充实的感觉。2010年我在厦门大学做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又有机会在《中篇小说选刊》 网站开设个人评论专栏,对每一期作品进行点评,这一工作到今年已进入了第6个年头,由此认识了大量一线的实力派作家。此外,我在《贵州民族报》开设了每周 一篇的新作评论专栏,并与作家们建立了深入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我逐渐积淀了一点文学评论方面的经验,对当代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初步判断。

  在我看来,文学关系着世道人心的见证与改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梁启超也谈到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鲁迅先生之所以被誉为“民 族魂”,就是因为他关注那个时代的中国问题,赞颂民族脊梁,写出了独特的中国故事,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作为与文学直接相关的文学评论,它应该是作家与读 者之间的桥梁、媒介,能够把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介绍给读者。在这样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普通读者很容易迷失在作 品的洪流中,评论家应该成为作家的知音和读者的领路人。一些评论家之所以能够在作家和读者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就是因为他们的评论文字确实出自于多年的专业 判断和专业良心。 (郑润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