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马学军:向文艺的“高峰”进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30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学军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文艺创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文艺家来说,“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因而,“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不啻于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次吹响了勇攀文艺高峰、多出精品佳作的集结号。

  精品是什么?精品是文艺矿藏中的贵金属,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成为衡量一个时代文艺成就的最终评判标准。不仅标识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也是穿越时空决定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文化印记。对于肩负着为实现强军目标鼓与呼使命的军队文艺工作者来说,精品二字,既是一种艺术操守,更应是一个终极追求。

  然而,检讨近年来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真正的精品力作还比较少。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艺百花园里不时有“杂草”长出:有的听从市场的逻辑,把文艺完全当成“产业”来做,靠噱头、揭秘甚至搞怪、恶俗、粗鄙来吸引眼球;有的袭故蹈常,自甘平庸,反复煲剩饭,走短平快的捷径,高度雷同的题材、千篇一律的故事、没有个性的表达、似曾相识的桥段,让人看了开头就猜想到结局,看了序幕就不想再看剧终;有的抱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态度,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作家只需半年甚至一个多月就能出版一部长篇,编剧一年能写出上百集电视剧,导演草草排练几次就整出一台节目……结果呢?小说苍白空泛,剧作粗制滥造,节目寡淡无味;有的懒得走出繁华的都市安逸的书斋,缺乏对军事变革的观照和对军营生活的热忱,作品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时尚味道浓、军味战味淡,阴柔软腻重、阳刚血性缺,一地鸡毛多、英雄传奇少,很难发挥出军旅文艺特有的铸军魂、励士气、激斗志的作用。如此没有个性、原创乏力的作品,怎么能有艺术感染力、市场竞争力?

  康德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讲究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份对文艺的敬畏之心,没有一点“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恐怕不仅不能赢得人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还会导致文化“战役”中的失败和精神“疆土”的失守。太过聪明、太过实用、太过算计、太过功利,往往就是堕落的开始。

  反观文艺史,那些经典之作,无不是作者老老实实、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千锤百炼的结果。柳青扎根农村14年,创作出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创业史》;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用生命写就了《平凡的世界》;陈忠实蛰居乡下寒舍4年,捧出了《白鹿原》……正是因为他们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对艺术品格的执著追求,作品才减少了几多遗憾,赢得了几多青睐。今天,还有多少作家、艺术家,能像诗人贾岛那样苦吟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像曹雪芹那样倾尽全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红楼?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那样一丝不苟,“宁肯把脑汁绞尽也不愿放弃一段描写”?像豫剧名家常香玉那样秉持“戏比天大”,潜心戏剧艺术一辈子,“掏心窝子”给老百姓唱一辈子?

  搞文艺,还是需要一点虔诚、一点初心、一点笨拙的。1924年,有人问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马洛里回答。是的,山矗立在那里,就是对登山者的召唤,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攀登文艺之巅的旅程注定一路坎坷。但“高峰”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触摸到碧空白云,体味到冷月热血。所以,永葆中国军人特有的战斗精神、战士情怀,推出更多气势磅礴、壮怀激烈的“铁板铜琶”,当是军旅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