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郭文斌:《记住乡愁》文字统筹笔记(之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5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文斌

  ■关注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

  《记住乡愁》文字统筹笔记(之四)

  白鹭村

  江西白鹭村的故事,就像白鹭一样美丽,让人赞叹。

  这是一个对善逻辑有着高度认同、有着善的高度自觉的村落,还是一个把善智慧化、体系化、制度化的村落,几乎每一个人都把行善作为人生目的,把积德作为人生意义,就像现在农民想着高产,商人想着挣钱,学生想着考高分一样自觉、自愿、自动。

  正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这股浩荡的善风,为王太夫人所倡。王太夫人原本是清乾隆年间一户钟姓人家的小妾。虽然家境殷实,但却十分节俭,平日里穿布衣,吃素食,用节省下 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在白鹭村的鳏寡孤独者施舍棺材并妥善安葬。直到临终前,王太夫人还交代儿子,义仓中每年要有一千石谷子, 当年必须全部发放出去,不得留存。如此,让白鹭村没有饿死的叫花子,没有上不起学的孩童,更没有无棺材的老人。这样的善举当然是大地上的春风,果然,乾隆 皇帝知道后,深受感动,三次诰封于她。族人们则在王太夫人的义仓前为她建起了祠堂。从此之后,王太夫人祠就成为白鹭村救难济贫的场所,一直持续了200多 年。人们把王太夫人教育子孙的故事改编成了东河戏《机房教子》。200多年来,每逢节庆之日,古老的唱腔就在村落里咿咿呀呀地唱响起来。

  白鹭村的人不但世代行善,还有一套非常朴素的善行理论。

  “钱多伤人子,所以我们把多余的钱捐助给比较贫穷的、学习比较好的孩子,就有福报”。一个2000多人的小村庄,教育基金会每年都能收到几万元 的捐赠,有捐几千元的,也有捐10元钱的,听听钟世民怎么说:不管你捐多捐少,只要有那份心意。2014年白鹭村新修通了一条水泥路,方便了周围六个村庄 的村民,却完全是由白鹭村村民出钱出力完成的。为了重修道路,70多户白鹭村村民主动拆掉了鱼塘、牛栏,不仅不要一分钱补偿,还额外捐款。村民叶金根说: “他们做什么事情我都会捐点,对子孙后代会好一些。”没有钱,他就把一个猪栏捐出来。村民钟先英为村上捐了几十万元的款,听听他怎么说:“我们够吃饭够穿 衣,有房子住了,儿子他们又这么争气,我们也没有什么图,就图个安乐,图个平安。积财积物不如积善。”

  正如解说词中所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清时期,钟氏家族经历了由农而商,由商而仕的转变,先后考取了568名秀才、17名文武举人,有6人担任过知州和知县。直 到现在,白鹭村每年都有2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在白鹭人心中,“积善成德”正是家族能够繁衍800多年依然人丁兴旺、长盛不衰的奥秘之所在。虽然这个客家 古村经济并不发达,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过得安宁而幸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间,村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违法乱纪的事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钟氏先人 留下的家规祖训。

  哈南村

  甘肃哈南村的故事读得人泪眼婆娑,这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忠于国家,忠于单位,忠于自然,忠于内心。

  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

  据《哈南朱氏族谱》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家族中不断涌现出忠君爱国的将领,从那时起,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 进了族谱。在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 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

  汶川地震后,哈南村成为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就是因为忠字效应。

  清嘉庆年间,一位名叫郭京佐的哈南村人,在陕西任教育官员。为官期间,他尽心尽责,功绩卓著,受到当地官员与民众的敬佩。嘉庆皇帝为表彰他的功绩,颁旨嘉奖了他的父母。郭母宛氏从小就教育郭京佐要把对父母的孝顺化作对国家的忠诚。

  从中,我们看到,祖先倡导什么,儿孙就做什么,这让哈南村古代忠臣辈出,解放后至今有51人参军。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他们选择最艰苦的地方去从 军,选择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回到村上,他们又用守卫边疆的精神守卫环境。有人砍一树,会被投河。劲用不完,他们就到村后植树,带动村人自动植树10多万 株。

  现在,古老村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邻里之间待人真诚。每天闲暇时分,村民都爱到城楼下休息,交心谈天,共同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军人保卫的,不正是这种诗意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