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中华儿女何建明倾情“国家叙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4日11:55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凤栖

3月15日上午,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正式结束。在十几天会期里,他们代表民众共商国是、建言献策。其实这仅仅是开始,担任代表委员,绝不仅是每年一次的集中亮相,大幕落下后,全年余下的几百个寻常日子,才是真正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舞台。小到社会民生、衣食冷暖,大到公众利益、领域决策,都需要他们时刻牢记使命和嘱托,为民代言,上传下达。民众关注他们怎样说,更看重他们如何将会上的建议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成果。为此,本刊特推出专题,在盛会谢幕后,请官员代表、委员们谈谈他们履职的心得与思考。?

“报告文学作家是激情、深沉、敏锐的,也是明快、丰富、独特的,不会因社会有昏暗而失去希望,也不会看见辉煌而放弃忧患,要练就精湛过硬的专业本领,心怀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

──何建明

图片2

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和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一直为国家文明进步做着贡献;同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上认真严谨、充满责任感。

稽万古之源,遂见泉流静淌,一汪清漾;开千年之局,自有名士辈出,一代良能。举止干练,思维清晰,倾听时神情专注、耐心儒雅,叙事时底气中足、娓娓道来。文学不只是社会风貌变迁的旁观和记录者,更应是国家文明进步的启示与推动者。30余年来,何建明创作的“国家叙述”系列题材——《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根本利益》、《国家行动》、《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60多部作品,气势恢宏,哲蕴精远,被翻译到十余个国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和领军人物,何建明七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三次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四次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我们对人与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呈现,更多应是思想火花的闪现、碰撞;不仅是愉悦,而且还要有着引领、哺育和教化作用,进而写出好的作品。大家造楼我们也弄千篇一律用途何在?如果我们造就新的不同的基础环境,即便不跟潮追风却也是可贵的贡献。”带着对作品的长期关注与议题思考,记者走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倾听他讲述人生往事和创作经历、目光关切与现实忧思。稳健自如的言语间,秉持一片诚心,何建明深情不改。

国家公祭 新作反思自身缺失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南京举行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影响巨大。2014年12月,何建明历时一年创作完成60万字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出版发行。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国内首部从中国人视角全面完整反映这一事件始末的优秀力作”。

繁忙紧凑的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刚一结束,我们的话题先由近期引发热烈反响的这部新作展开:写这部著作最初是在无意间。2014年春寒料峭时节,为创作重要作品何建明正在南京采访,一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见到他,急切期待他写下这段历史。何建明内心非常清晰,自己必须努力写好。此次中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重新认识战争和那场大屠杀,更清醒地反思自己民族的许多缺点与问题,特别要强调公民及国家意识,只有自身真正文明强大才可能防患并制止下次灾难发生。

平缓介绍完创作初衷,沉默片刻继而重回到创作时的思绪,何建明专注的目光中透出深切的忧思:“2014年我就这一题材进行写作,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我们在思考历史问题时常会将其片面与简单化,以往多是写侵略者的残暴,而我在写作间侧重引申的思考更加直击心旌。在国家公祭日钟声敲响之际,当我们低首悲伤默哀时,需要自觉理清一些问题:为何日本侵略者能这样肆无忌惮攻打我们?为何数十万民众死得那样悲惨?为何中国出了那么多汉奸?为何内耗总比抵御外力强?新一代年轻人应牢记什么?要找出这些原因,为此我写下长文《十问国人》。”

何建明是江苏苏州人,老家距长江不远,从小就听祖辈讲述日军的残忍行径,因为日本人攻打上海和南京的部队主要从他家乡一带的长江口上岸。关于“南京大屠杀”,他是上中学后知道的。2014年当查阅四千余万字的历史档案、采访年长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后,再纵观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现实时,何建明的心中难以平静:“通过对史料的翔实研究,我进行军队与军队、国民与国民的比较,差异尽显出现诸多问题。我讲个例子,日军从士兵到最高指挥官都能写日记,最后作为甲级战犯被绞死的松井石根可以写一手中文古体诗;日本人接到赴中国打仗的通知,一家人朝东京方向跪下,哭着说祖祖辈辈没有为天皇效力的机会这次终于可以,抱着这样的信念侵略中国,而我们在被侵略时很多人却哭喊着要逃回家,因为是抓壮丁当的兵。这些叙述绝非美化侵略者,而是说明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与有文化的军队作战,难脱失败命运;一群没有信念的国民和有信念的国民较量,注定残酷结局。再说,南京大屠杀期间出现大量汉奸,日本人在大屠杀前轰炸两个多月,白天我们有高射炮他们不来,然而到夜晚发现南京城里多是火把,由汉奸给日本人提示‘总统府’、粮库等的位置。有的日军最初也害怕,但发现城里的人举起白旗,街头两旁有不少民众喊着‘欢迎皇军’的口号,脸上堆满奴才般的谄媚笑容,于是作恶的胆量变大。这样的历史让人看不下去,因此必须反思探讨民族自身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愤怒,只有民粹狂热和狭隘认知,不仅毫无意义更远远不行。倘若一说‘南京大屠杀’就仇恨砸日本汽车,不提时又去日本将马桶盖都买断货,这样实在不争气也没有希望。”

国家叙述 勤奋敏锐精品频出

军旅生涯战地报道的经验,加上新闻记者的素质,使何建明拥有灵敏的新闻感觉,行动果决坚忍不拔。凭借长期积淀与综合能力,他的代表作《落泪是金》一经问世便获得很大关注,影响力持续至今。谈起创作期间留下的难忘记忆,何建明思绪如新:“《落泪是金》是我的成名作。时任团中央领导同志主持调查大学贫困生问题的工作,希望我以报告文学形式作调查,任务重要而紧迫。那时我是《中国作家》杂志总编室主任,办公地点位于沙滩北街2号。大学生只有周末和中午空出整段时间接受采访,为更好地完成写作我改变午休习惯,风尘仆仆骑自行车赶很远的路来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见缝插针同时保证质量地进行采访。连轴忙碌完,我感到头昏脑涨特别困乏,以致几次回程路上骑着车感觉仿佛就要睡着。我用数月时间走访40多所大学、采访人员380余位,自觉地要将这件事做好,不提条件不畏艰难,自己承担采访费用。作品在《中国作家》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有人评论《落泪是金》让全国人民掉下眼泪。官方机构后来推出‘绿色通道’、‘救助政策’、‘西部行动计划’等诸多政策。团中央同志告诉我,他们收到读者读《落泪是金》后自动捐款达3000多万元。直到现在,我的目光关注点仍然对准普通人,这种天然同情心一直存在。我认为作家要带着感情,平等、真诚地研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对笔下的人物与事件做出准确、生动、深刻的记述。”

继成名作《落泪是金》之后,2002年1月,何建明再次被好题材吸引:当时中央对农民问题和腐败问题十分关注,于是从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结业,箱子还没打开他就请假到山西采访,10天时间完成对作品主人公的采访,这位叫梁雨润的同志后来成为全国典型,而名为《根本利益》的15万字作品再次引起反响。

收获是幸福的,但收获之前的劳动布满艰辛、饱含苦痛。为写《国家行动》这部关于三峡移民的作品,何建明奔赴多地调研备受舟车劳顿之苦:“有几次我都是早晨四五点起床从北京的家出发搭乘第一架航班,不进市区即直奔轮船码头,乘十个小时快艇到县里,上岸再换汽车颠簸三小时进山,去移民点往往没有公路只能搭拖拉机。一天换乘四五种交通工具,二十多个小时过去,好不容易忙完睡觉休息,屋里却热得透不过气。”迎难而上,胆识过人,何建明投入感情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迅速请战前赴灾区采访,通过多天实地调研佳作频出。令人感佩的是,从龙门山宝山村采访回到驻地那天已是凌晨3时,何建明未得休息连夜创作出《泪洒龙门山》。而《不屈的山梁》、《飘扬的党旗》等作品同样在马不停蹄中完成,最后形成获得中华优秀读物奖的长篇作品《生命第一》。

人民立场 阐释文学现状得失

时间的温情激起岁月长河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何建明摇橹挂帆、轻舟前行。而今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他恳切地谈起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优势体现在进入全民写作,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报刊及新媒体使每人都可以写作,由社会发展提供的便利此前未有。再有,国家出版这么多报刊,涌现出大量作品,去芜存精会有好作品。另外,还有我们的期待,习总书记和人民都格外关注好作品的产生。不足是主流文学家对时代的了解、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党的政策理解,我认为有距离。还有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有的作家受利益驱动追求发行量、点击率,有的将作品研讨当成广告推销买‘赞扬’,有的企图靠拿奖改变‘命运’。现在多是圈子行为几个人论定作品,并不代表高水平。一些时候参与评奖不仅是作者的事,省里的文联、作协、宣传部、出版社都来游说成为人情照顾。如果其他评委都接受,一人坚持独立反而好像很荒诞。这些问题都要加以改善。”?

纵观中国的文学发展史,虽经历社会变革文学形式和风潮迭起,但作家与人民保持亲密感情,是文学进步、创作繁荣的根本所在。何建明尤其重视创作的人民性价值立场:一是直面真相、忠于现实。在揭露社会阴暗面、剖析时弊题材上,不仅要有敏锐眼光和清醒头脑,还要有过人胆识和承受是非妄议的牺牲精神。在创作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共和国告急》期间,他直面矿难真实记述:金钱诱惑下漠视人的生命、损害地球环境为代价、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行为、矿主的自私贪婪、矿工的贫困愚昧等。何建明采访时曾被蒙住双眼推上汽车,亲历黑势力用自制土枪顶住后腰威胁,但他没有退缩。二是平民情结和忧患意识。“真正的秤,是人民喜不喜欢我写的作品,是否为人民说话,这是我内心深处存放的金铸的秤杆。”三是高扬主旋律。何建明的创作既探讨出现的困难,又挖掘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洋溢深沉热烈的情谊。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谈起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工作情况,何建明直抒胸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学艺术事业指明奋斗方向,令人备感振奋。中国作协非常重视,组织深入生活采风多方面改进工作。对有些人来说,‘深入生活’不仅看上去体面还能得到保障,于是积极报名却不管有无收获。深入生活为人民写作,不是靠组织行为、不是命题要求、不用计算条件,而应秉持自觉才会写好作品。今后,我们提倡用数年时间定点扎根,切忌浅尝辄止、表面文章,不但无法得到一手素材,更会引起民众反感。同时,我提出特别重视中国文坛一流作家深入生活的状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此外,中国作协还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改进评奖机制、抓精品力作的方式变化等。什么是精品力作,哪种环境能产生精品力作,出现精品力作怎样宣传推广等涉及诸多具体问题。我梳理精品力作的四个标准:一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代表中国水准的高水平作品,三是被广大公众接受和专业人士肯定,四是历经时间检验。作家特别是青年人不要追求一鸣惊人,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汗水、血水、苦水凝练而成,不是烟花一瞬。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创作是文艺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只有那些‘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作家,才能被人民接受,被时代记住。”

图片1

何建明(右一)与国外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

 

政协履职 关注国民文明建设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何建明在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上认真严谨、充满责任感,近年关注点一直着眼于“国民文化修养的提升”。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他的第一份提案就是“如何在国际上提升国民形象”。

访谈中,柔和的阳光轻微铺撒身上,何建明务实的阐述充满恳切:“在国际提升中国国民形象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中国现在发展快速,然而前几年我写外交题材报告在海外走一圈,发现中国人一方面勤劳吃苦,另一方面却在公共场合声音大、不守秩序、财大气粗、德行不好、不招待见,基本素质确待提高。比如我到非洲的采访见闻引人深思:我们援建的一千万吨炼油厂只用一年半就建好,结果人家仍不买账,虽然穷但当地人说害怕中国人,他们看到中国人24小时工作三班倒,没有信仰周日不去做礼拜,将河里的鱼吃掉再吃天上的鸟,最后乌龟和蛇也吃光……不文明行为太多,从根本讲真要提高国民素质,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何建明继续谈道:“人生要有品位的人生,素质要有品位的素质,文化要有品位的文化。我提出来大力提倡品位,这是文化的核心。农民有农民的品位,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品位,中国国民要有中国国民的品位。品位是什么?是一个阶层符合他的身份与素质。有品位与尊严的人出去才能受到尊重,如果像暴发户到国外把咖啡倒地上后大喊‘我要喝茶’,影响可想而知。我有一年去希腊看到一路萧瑟,因债务危机穷得当地著名大学的两位教授冬天烤火买不起柴,然而就是这样他们在我面前也要表现出欧洲人的礼貌与高贵。后来,我写下一首诗《我想托起您的眼泪》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两位教授看后激动得要给我举行朗诵仪式。我写这首诗是想说我也是个文明的中国人,同样有文化和教养,您的眼泪我嘲笑与同情都不行,我是蹲下托起您的眼泪不让它掉落,这是来自内心的尊重,一个‘托’字令他们感动落泪。”

2015年全国“两会”,何建明的另一份提案是“关于修建中国抗战国际英雄纪念馆”。提及此,他阐释自身思考:“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政府有重要纪念活动。然而,当代中国国民对世界各国和友好人士给予中国战场及人民的帮助知之甚少。如果没有苏联红军、没有美国空军‘飞虎队’、没有白求恩、柯棣华等无私英雄支援,中国抗战必定更加艰难。又比如,如果没有像德国人拉贝等22位国际人士勇敢挺身设立‘难民安全区’,南京大屠杀就会有更多伤亡。因此,我建议中国应在诸如现有的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旁专门由政府拨款修建供国民参观瞻仰的‘抗战国际英雄纪念馆’。修建完成全面开放,每年重要节点和抗战纪念日国家领导人前往瞻仰,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应参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国际主义精神的习惯与修养。同时教材加入相关内容,这是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举措。”

少年时期的何建明当过纤夫,那时经常要摇着水泥船到上海装化工水,100公里的水路摇船需两天时间。这是他少年时代经历最浪漫也最艰辛的时光:浪漫是因水路景色非常美妙、充满变幻,路经太湖、阳澄湖时白帆一扬乘风破浪,船后的鱼儿欢快跳跃,晚霞映在脸上的那种感觉让人陶醉,何建明由此萌生当作家的想法。然而,多数时候的纤夫生活极其辛苦,一天弓着腰拉几吨重的船只,行走数十里险路。何建明的肩膀开始是流血,接下来用棉布填着,最后只能将纤绳绑在腰间,尽管那样肚子非常疼但船要逆流而上他必须用尽全力奋勇向前,这就是令何建明至今不忘的由稚年而始的劳动者生活。从艰苦岁月中一步步拼搏走来,成为当代具有特殊影响的作家,回眸一系列名作长存于国家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记述,以及带给社会相关群体的切实帮助,何建明未曾懈怠,深感欣慰:“一名作家应该大气,体现在自身心灵与人格崇高;要有大情,对国家、人民、亲友特别是危难时刻体现真情实感;胸怀大义,义是对做人的要求,珍惜时代机遇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报告文学作家是激情、深沉、敏锐的,也是明快、丰富、独特的,不会因社会有昏暗而失去希望,也不会看见辉煌而放弃忧患,要练就精湛过硬的专业本领,心怀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