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奏——“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发言(之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8日11: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陕西文学军团名家辈出,是当代文学的重镇, 而今“陕西军团”的一支青年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为扶持陕西文坛的新生力量,《中国作家》在2014年第9期推出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专辑”,共刊发了9 位作家的作品。2014年10月15日,鲁迅文学院与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对这9位作家的创作进行了 深入的解读。

  ——编  者   

  刘庆邦:

  贝西西是一个有看法、有想法、有志向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个有野心的作家。野心对于创作来说不是一个贬义词。所谓有野心就是不保守、不循规蹈矩。她在寻求自己的突破,她在寻求建立自己独特的世界,我看了贝西西的小说,就得出这么一个印象。

  贝西西的小说《老狼维依科》,写一匹老狼的故事。我觉得人写动物很难,因为我自己也写过几个动物小说。我写动物时有意识地要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或者说是挑战自己的想象力,看看自己能不能把一个动物写得像那么回事。贝西西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作家,她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如狼在荒原上奔驰,是一种 非常丰富的如风驰云卷的想象力。

  第二点看法,贝西西的叙事显得很老到,也就是说她的叙事语言好。她是用一种抽象的语言来写自己的感觉,语言不土,没有所谓的地域性。比如说她写 到一只头狼,它吃饱以后看到别的狼在轰然大吃,“轰然大吃”这个词我就觉得用得好。我们看电视,看那一群狼在吃一个动物的时候,确实是一种“轰然”。她的 语言状态好、感觉好、表达也好。比如她写女人的丈夫,女人对丈夫很有意见,但是女人的丈夫每一次回来,她都能坦然接受这个丈夫的一贯“作风”。“作风”是 一个老词,但是她这么用,就能引起你很多的联想,她将“作风”陌生化了。再比如她写在夜空中猎枪的声音,“旷达而阳刚”,旷达和阳刚都是比较抽象的词,她 用来形容枪声,给人一种陌生感。

  对这个小说我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个是写狼和人的关系时,我觉得还缺乏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作者写作的动力不够、思想动力不够、情感动力不够、逻辑动力不够。从文体上来说,作者在文体的把握上是一个犹疑的状态,一开始就不是很确定。

  我给贝西西的建议是,扎扎实实来写人、人性、感情。写日常生活,要心灵化、诗意化和哲理化,这“三个化”是我写了几十年小说后总结出来的,我觉 得要做到心灵化、诗意化、哲理化很难,但是我们必须往这方面来努力。只有把日常生活心灵化了、诗意化了、哲理化了,我们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才有可能持续 写出好作品。

  孟繁华:

  范怀智在文坛几乎名不见经传,还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看了他几篇小说之后,我还是很震惊。他的小说《姐妹》基本没有情节,写的是已经出嫁的姐姐若 菊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欢欢回到娘家,帮助母亲为即将出嫁的哑巴妹妹若梅做手工、与妹妹若梅夜话的故事。小说最难处理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细节,《姐妹》通篇都 是由细节构成的。姐姐作为过来人,详尽地询问妹妹婚前所有的准备细节。小说有两处细节最为重要:一是长命灯,一是红腰带。长命灯不能灭,灭了就意味着后来 日子的不幸;红腰带就是要扎紧腰间,因为闹洞房的人会乘机将肮脏的手伸进新娘裤子里。夜话充满了乡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女孩子之间婚前特有的心事。这篇小说 就是一幅乡村风俗画,温暖、温情,感人至深。另一方面,乡村这充满温情的生活正在遭遇危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使婚礼正在变成梦靥——那个喜庆的日子还未到 来,就足以让还未结婚的女性深陷噩梦之中。范怀智对女性心理的把握能力和对细节的掌控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梅是一只羊》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而言,还不曾有人将羊与人的交互关系写到如此地步。小说通过对美味的消费,写出了 今天的世风世相。小说表面波澜不惊,就是乡村和小镇的日常生活,但是波澜汹涌在人的内心。有几处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宰羊的场景、剥皮后羊狂奔直至无影的描 写、骟睾人的手艺以及公羊爬高的场景、攻击梅的想象以及梅被羊群交媾刺激后的臆想等,都写得风生水起激情四射。还有,原生态般的乡村自有它对生活的理解。

  《鸟巢》是一篇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一棵为农家院落遮荫20多年的老榆树突然死去了,但一家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弟弟甚至在一个夜晚偷偷地 在树上筑了一个鸟巢。有了鸟巢就预示着老榆树的复活重生。守住了一棵树即守住了过去的日子。乡村生活的静谧、寂寞甚至某种孤独,在范怀智的笔下写出了另一 种悠长和辽远的美。

  中国经验与地方性知识,原生态般的壮写与描摹,使范怀智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华性,他对生活的尊崇或膜拜,使批评家想要在他小说的细节方面找出问题会感到非常为难。

  小说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封闭,几篇小说的环境都是在家庭范畴内展开的,与外界没有建立关系;二是对当下乡村文明逐渐走向崩溃的整体趋向没有回 应,缺乏当下性;三是处理小说内部结构的手段单一;四是小说的谱系关系是周作人、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的传统,但如何超越这个传统或怎样为这个传 统添加新的元素,对范怀智来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梁鸿鹰:

  我们读寇挥,似乎难以斩钉截铁地从陕西文学传统中找到他的谱系,他的创作跟陕西的黄土地、农民生活、家族史等等没有多大关系,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一位不一样的作家。解读、分析与认识寇挥作品的时候,像是会猛然陷进一个井里去,发现一片意想不到的天空。

  寇挥的作品不以追求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和语言圆熟为目的,跟现实也贴得不近,与我们通常认识的整个社会的结构,人和人活动的必然逻辑等等对 不上茬。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完整的现实图景,但难说他先入为主,或者理念在先,这样太武断了,不好。他走的似乎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路子,他惯于写理性思 考、写氛围、写头脑中的看法,他想把自己笔下的东西都上升到某个哲学高度上来,或归纳出某种结论,或挖掘出历史上的一些奇闻异事。例如,普罗米修斯原本是 一个给人间盗来光与火的英雄,但寇挥的《普罗米修斯》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故事。再比如《金武士》,题目很具体,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几乎写 了整个秦朝的历史。是的,他的作品必须小心翼翼地读,否则透彻认识不了。

  寇挥的小说还有诗意化散文化追求,特别是《金武士》和《太白》,读完你会明显感觉到,两部作品的不少段落,如果截下来,完全可以拿到《美文》发 表。如此,问题就来了:大段的议论、兴致勃勃的铺陈对小说是有意义的吗?到底意味着什么、二者构成什么关系?作家该怎么处理?寇挥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我 以为,他的写作根本就不是为了还原现实或者还原历史,他的这种偏好无可厚非,况且他的写法自圆其说、别有味道,他所虚构的世界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认识现实或 历史的有益启发,这便构成了他的特色。再如《完颜丹朱》,写的是现实生活,但其中有时空交叉、人物错位,甚至穿越都用上了,阅读时无需考虑逻辑,最后你会 得出这样的印象——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基础常常不牢靠,只要机缘巧合,就会发生变化甚至者坍塌。

  寇挥和我们面临的依然是老问题:比方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描写与议论的关系等等。寇挥小说的文本世界是纯文学的,有些智 力游戏的味道,基于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但要提醒他顾及读者的认知。如何写作,每个作家都会走属于自己的路子,但如何阅读,每个读者心中有自己的彩虹,希望 寇挥走得更好。

  陈福民:

  周瑄璞是一个文学资质非常纯正,起点相对来说比较高,是有良好写作前景的一位作家。我阅读了周瑄璞五部作品,三个短篇、两个中篇,三部短篇分别是《故障》《雇佣》《小巷臆想症患者》,两部中篇是《胜利稗记》和《骊歌》。

  她的三部短篇跟两部中篇呈现了非常不同的面向,基本上所取的视角是一个内省的视角。传统短篇小说最经典的定义是截取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但周瑄璞 在处理这三部短篇的时候,没有这么做,她的三部短篇都带有强烈的内省性的自我意识的视角,带有强烈的独白性质。当然她的小说是有一些情节的,比如说《故 障》是写一个女主人公,她或者我,完全是生活流加意识流,她是不受所谓生活横断面控制的,她的短篇小说的基本构成是一种生活流和意识流的叠加。《雇佣》处 理了姐妹之间的一些很微妙的落差,这部小说有很多细节,比如说姐姐无论在经济上、知识层面上还是所拥有的生活地位上,都不如妹妹,她被迫给自己的妹妹来做 家政,但实际上妹妹是想照顾姐姐。周瑄璞在这样两种关系当中,发现了特别微妙的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和亲密。《小巷臆想症患者》像一个疫病患者的意识流,周瑄 璞对某些场域赋予的象征意义,她自己是有深切的体会的。

  这三个短篇都没有展开完整的生活情节和故事情节,都没有塑造出某一个人物。这也标志着周瑄璞创作上的一种面向,这个面向就是带有自省性、女性自觉意识和在当下生活当中各种挫败感所造成的那种癫狂。

  她的两部中篇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胜利稗记》是写一个失败的男人。这个男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各种倒霉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生活中处处失败 的人。《骊歌》写一个失败的女性叫田金枝,一个自认为带有诗人倾向的文艺青年,后来变成了女文艺中年,处处以诗人自况,在生活当中遭遇了各种不幸。她年轻 的时候自作主张离了婚,离了婚以后发现那些当年围着她转的人突然就消失了。这样一个女人失败的一生,又正好跟《胜利稗记》的胡胜利这个失败的男人相映成 趣。她写出了人的自我与内心,与客观世界的各种错位感所造成的终身损害,她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境遇。在那些最黑暗的地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 方,每一个人都承受着苦难,周瑄璞写出了这样一种宿命感。周瑄璞是一个非常棒的作者,是非常有可能性的作家。

  我对周瑄璞提出几点意见:一是在处理情感的时候不能停在平面上;第二,由于中篇写了很多细节,比较琐碎,人物的分寸感没有把握好;第三个是小说语言,对整个叙述节奏的控制过于松散。总而言之我觉得周瑄璞的文学品质非常纯正,起点比较高,有良好的前景。

  白  烨:

  张炜炜的《半步天涯》在网络小说写作中算是靠近传统的,而且是文学品位比较高的一部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故事编织得非常好,整个作品围 绕女主人公讲述了一个情场、职场相互交织的故事。关于生活的现状的各种描写很丰富。作者写女主人公作为一个外企的销售经理到了武汉这个城市之后发生的故 事,这个城市有过她求学的经历和喜悦,有过恋爱的甜蜜,也有过失恋的痛苦。整个作品在故事层面上安排得非常好。

  一般来讲网络小说是不太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但是这个作品中的人物,主人公性格非常鲜明、非常独特。小说的女主人公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爱情 中,碰到的都是不如意的事情。在职场她有一个曾经跳槽的前任,不断给她制造麻烦。她爱过的一个同学,后来又跟别人在恋爱,她在面临这些问题跟困难的时候, 表现出一些内心的反应尤其让人震惊。她把每一个打击、每一个挫折都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反过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这种处理让我很意 外。作者把这个人物写得很丰满、很独特,而且让她充满了一种励志的、阳光的精神,这个作品我觉得超越了一般的网络小说。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的语言好。网络小说的语言一般比较粗糙,但是张炜炜的语言干净利落,在表达感觉的时候也比较准确,而且说什么事都是点到为止,绝不过分,有很多地方带有一种含蓄的、内敛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严肃作家应该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品质。

  通过这部作品,我认为张炜炜是目前在网络写作里,文学造诣比较好的。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她再写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我觉得她现在面临两个转型,一 个是怎样从类型化写作转向严肃文学,另一个是如何从长篇小说写作转向中短篇小说。我觉得这两个转型对她来讲都非常重要,这两个转型完成了,张炜炜就会摇身 一变。

  雷  达:

  王妹英的作品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她主要靠生活本身的力量和诗意来打动人,她的作品往往有比较强烈的真实感,有一种生活的芳香,能够非常自然地 贴近当今农村的生活,语言显得平实。她的《十一种光》我非常喜欢,比如说写荞麦、城市,乡下的女干部。她所用的笔墨不多,荞麦的形象就出来了,城里面的女 干部处理好多事情都是干净利落。写一个主要人物F市长,个性也很鲜明。还穿插写了一个叫麻生的女人,她是在城市的机关里面遭人陷害,用滚烫的油把脸泼坏 了,成了一个麻子,她怀着很深刻的隐痛回到乡下,这样一个人物,也是今天生活里面的一种存在。这些东西穿插在小说里面我觉得非常有力度。

  第二点,她的创作续接了陕西的或者我们文学里的一种传统,包括柳青、王汶石,还有路遥。作者更多写的是生活本身的真善美,不是把太多的笔墨花在 写变化上,她正在写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东西,于是构成了一种美。比如写《山川记》,作者写桃花村半个世纪的历史,主要写几个人物之间的矛盾。作者好像对生 活中、人心中比较稳定的真善美的东西更加倾心。

  第三,王妹英的作品有一个内核,就是写个人在时代大河中间寻找定位,这是她作品创作的延续动力源。她写个人与时代的撞击,个人寻找人生价值坐标。《福满山》里面的李灿,作者写她的心灵成长。写她遇到一个大高个子,城里来的红脸小伙子,她和他那种朦胧的爱情。

  第四个特点就是她的作品的语言有情趣、有幽默感。她的语言很粗放、很有力量。

  我觉得王妹英的作品之所以一直让读者感到新鲜、动人,是因为有一种内在打动人心的力量存在,那就是生活,这续接了我们的现实主义传统。我希望这 一切,辉煌也好、光彩也好,把它翻过去,再打开新的一页。作家应该经常深入生活,提升重新构建世界的能力,在创作上形成独特的语言系统,再上一个新的台 阶。

  郭  艳:

  杨则纬提交的是一个6万多字的小长篇《躲在星巴克的猫》,还有几个中短篇《纹身》《闺蜜》《青春期》《五彩激素》,看看这些题目就能够引发一种 联想。这一类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的文化心理的需求。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作品也的确带上了一种大众的享乐主义的世界观,还有时尚、言情、虚构、类型 化的叙事特点。

  杨则纬的创作显示出了典型的“80后”写作的特质,小说体现出了个体青春经验的敏感和对于孤独、爱、成长的体验。比如说《纹身》,基本上是描写 一个比较标准的边缘人物。《五彩激素》《青春期》还是关于青春成长的叙事,写法有点类似于残酷青春。但是她的写法又不像村上春树般是典型的残酷青春的写 法。作者写成长,是脱离开身体欲望的精神成长,写少女时代灰暗不明的情愫和阴晴不定这样的爱情。她所写的这个作品,表达的闺蜜之间最亲密的关系,往往会隐 藏着最刻骨铭心的欺骗。从她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80后”的青年写作几乎集体呈现出一种反文化、反教育的倾向,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对具有颠覆性。 我认为“80后”写作目前来说,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在解构的路径当中寻求文化依托。

  《躲在星巴克的猫》视角非常独特,她用猫来写孤独、温暖和爱的体验。我们和前辈有着不一样的对爱、温暖、孤独的体验,她把这猫赋予了魔幻色彩, 猫和人可以互相转换。猫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人类情感能够结合的很好,通过猫的视角来看人类的生存,又发现当中蕴含的是爱和悲伤。通过咖啡馆里面的几个人,作 者写出了爱心,对于猫的默默庇护体现了人类的某种悲悯,这是她作品当中非常有潜质的地方。小说的主题,我的理解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孤独,这种类似于魔幻的写 法,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年轻人能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去描写人类的情感经验。这个情感经验我觉得还是呈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个人化的一个经验。

  就杨则纬的创作所呈现的优点和缺陷来说,基本上很符合“80后”青年写作整体的特点。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我们在回望成长之路的时候要弄清楚 成长叙事精神的内核是什么;第二,在整合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时如何对世道人心进行深度的打量与思考;第三、如何在直面现实中获得现代性的经典气质,如何去 建构自己的经典意识。

  陈晓明:

  王宏哲的散文是心中生活的质感与本身的体验,他的散文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一种乡村生活的朴素记忆,这可能是很多优秀散文的特点,但王宏哲的乡村生活写的非常真切,非常朴实,是与生命连接在一起的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满含浓厚的西北生活气息。

  王宏哲的《远方的故乡》《晚年的牛》等几篇作品都可以看到他写那种乡村生活,写出了西北人的生活状态和过渡的关系。这些都与他独特的人生经验分 不开,在他的笔下,那种情感、朴素、真挚和直接体验,都是从他的生活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是真性情的东西。这种生活体验可以深到人的生命中,深到人的骨髓 中。中国深厚的农业文明已经几千年,而且地域的差别非常大,每个人在乡村生活中不同的经历和家庭背景,都是非常独到的乡村构思。

  他写乡村的事与物的笔触非常到位,有着明确的乡村的质感,他写作中又特别注重乡村的那种亲情。他的很多散文写的都是家事,平素里写家长里短的小 故事他都写的津津乐道。他通过对物的体会,写出了乡村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总是面临着被终结的命运。他的散文构思也非常精粹,写的非常精彩。

  因为王宏哲生活阅历的丰富,所以在创作中他想把每个生活过程都非常细腻地表现出来,作品有时会像记流水账一样。这需要体验需要构思,对于自己丰厚的记忆,充沛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要去提炼它,仔细构思和架构它。

  王宏哲散文写得非常精粹,我更欣赏的是他关于远方故乡的精粹散文,我觉得那都是无可挑剔的精品。总之他是拿生命来体验写作的人,对于乡村生活有他非常独到的一种理解与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体系。

  陈亚军:

  如何把握开掘地域性创作特点,对于陕西的青年作家来说,我想应该看到两个关系。

  第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陕西梯队作家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其总体文学性不错,文字比较沉稳,少浮躁,多贴着人性写,强调个体精神呈现。与 前两代作家相比,他们现代意识更强烈,心灵更自由,他们也对上一代作家有所承继。同样,这一代陕西作家的创作体现着社会责任感这根弦。我记得陕西有一个青 年作家说过一句话:“关中和南山是我的两大精神高山。我生活在这里,我应该向外界展示这里多样的自然美、人文美。”这话有一定的代表性,似乎道出了陕西青 年作家作品的某种意旨。

  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果把地域创作的基本特点作为陕西文学的标准的话,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作家或在题材上、在表达风格上又各有不同,这 要看到两个方面:(1)传承性。陕西文学创作的主流精神始终是现实主义的。但现实的内容又根据时代不同而不同。现在的作家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环境,主体 意识强烈,讲自由创造精神,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同时又有着理性的认识与批判。(2)不同风格。正像贾平凹先生所说:“面目各异,神态不同。” 这一代作家彻底改变了前代作家单一军事、农村题材的创作取向,青年作家的创作都市文明气息浓郁。比如,王妹英勤俭持文,作品数量也堪丰,艺术水准比较高; 周瑄璞的笔法细腻,能探寻到人物幽微的精神深处。

  我们主张作家要做到三点:第一,自我发现,注重对自身创作优势的把握和对自身审美特质的发挥。艺术上的自我发现非常重要,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创 作领域和表现方法。第二,自我塑造,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自我超越,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切入点。冲破思维惯性,用自己所喜欢的话语方式去表达 人性、人生、社会和文学理想,以自己的目光、情感去观察体验现实,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现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