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解密〈变形记〉》研讨会暨卡夫卡《变形记》发表100周年版本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3日09:47 来源:东莞日报

  从《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到研究卡夫卡经典,著述《解密<变形记>》

  东莞柳冬妩文学现象被高度点赞

  东莞日报记者  段利华

  100年前,卡夫卡的《变形记》出版,这位寂寞忧郁的作家不会想到,该小说会成为20世纪经典小说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启示和变化。“像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粮禾”。加缪、萨特、马尔克斯、莫言、阎连科……无数作家被深深地影响。

  100年后的今天,从一位普通打工者成长起来的东莞青年作家柳冬妩,在因《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一书而成名后,于纪念卡夫卡《变形记》发表一百 周年之际,又推出力作《解密<变形记>》。这是他花费3年时间,比对精研各种译本,以全新视野,多维度详尽阐释小说文本与内涵的一部学术著 作。

  1月17日,《解密<变形记>》研讨会在东莞文学艺术院举行。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卡夫卡全集》主编叶廷芳,北京外国语大学 德语系教授、《卡夫卡小说全集》主编韩瑞祥,《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文艺评论家谢有顺,诗人杨克等诸位国内专家学者,以及东莞 多位作家和高校学者共聚,探讨《解密<变形记>》的作品价值和研究模式。

  这一天,卡夫卡打通了人类共通的文学情感,让东莞和布拉格遥相呼应,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谈。

  一本书

  用全新角度考察经典

  这是一场因书而起的聚会,《变形记》是到场诸位学者作家绕不开的文学情结。“我喜欢和敬畏卡夫卡,经常给学生开卡夫卡的专题课和讲座。多年来国 内有不少关于卡夫卡的研究成果,但对单本小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柳冬妩的书是第一本,对学术界非常有启发。我看到后马上介绍给了自己的学生。”北外德语 教授韩瑞祥正是被这本书感动,来到了东莞。

  花城出版社副编审、《解密<变形记>》责编张懿说,经典的力量让人感动,最初拿到该书手稿就感叹“这才是对卡夫卡的真爱”,正应了 那句说明卡夫卡影响力的话——一部作品孕育了另一部作品。《解密<变形记>》根植于《变形记》,以全新的角度来考察经典,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 品。

  谢有顺细读了《解密<变形记>》,认为书中对照细节的一些阐释有很多新的亮点,拓展了对作品的认识,保持了文学批评家的感受力。

  《文学报》最早刊发了《解密<变形记>》,据《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回忆,自己和柳冬妩素不相识,收到征询邮件时,既好奇又感动, 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怎么发现译本的问题,又何来勇气和热情研究如此经典的文本?最终他为柳冬妩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考证工夫折服,在《文学报》上分三期连 载了《解密<变形记>》第一章。陈歆耕认为,《解密<变形记>》是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深入了解《变形记》的工具书,只要对 卡夫卡感兴趣的人都会觉着有收获。

  上世纪70年代最先翻译《变形记》的叶廷芳首次在《文学报》上看到《解密<变形记>》就深感震撼,觉得专业队伍出了新秀。柳冬妩是 非学院背景的研究者,透过扎实的阅读分析,几乎穷尽国内各种《变形记》的版本和译本,多方请教求证,筛选校正,指出了不同译本中的一些误译,最终锤炼出一 个过硬的译本,“作为专业译者,我感到心服口服。柳冬妩的名字会被载入文学史册。”

  一个人

  柳冬妩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现象

  记者发现,当天的研讨会出现的高频词,除了卡夫卡、变形记,就是“感动”了。各位嘉宾都发自肺腑地为柳冬妩的治学精神感动。

  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杨克不吝表达自己对柳冬妩的欣赏:“一个从打工者起步的作家,在功成名就后的写作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和普通人。是有良知和情 怀的人。”同时他也说,“批评一般来自学界,柳冬妩这样草根出生的批评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谱系,在领域内有所建树,在批评界是一种标本现象。”

  韩瑞祥说,柳冬妩的研究非常具有启示性,不懂德语,从二手资料做研究,进而对原作创作历程、出版过程和影响进行梳理,这种认知模式非常独特,拓展了卡夫卡研究。叶廷芳也认为柳冬妩身为作家担负起了学者的责任,是作家兼学者。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说,柳冬妩个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现象,他从137个不同版本、20个语种的译本中最终筛选了7个典型版本做比较研究,在 疑惑时一一向各位译者学者反复请教,下的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笨功夫。柳冬妩是国内资深打工文学研究者,他研究《变形记》,也是在为打工文学寻找精神源头, 体现了一种人文担当。

  一座城

  东莞不拘一格成就文学名家

  “这是一件幸运的事,今天我们一起安静地致敬经典,以文学滋养这片土地和这个时代。”座谈会开场不久张懿的这句话,相信击中了在场多数人的心。

  柳冬妩是东莞成长起来的作家、评论家,他对文学的虔诚和敬畏赢得了学界对他的注目,也为这座城市迎来了欣赏的目光。

  叶廷芳祝贺东莞出现了这样优秀的学者。张燕玲觉得这是一个向东莞学习和致敬的机会,柳冬妩的成长离不开这片土地,这座城市包容、不拘一格、不求 回报的情怀,催生出柳冬妩这样做学问的人。《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主任陈桥生感叹,东莞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知名作家,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东莞理工学院教 授严前海说,今天的研讨会是东莞文学、东莞学术界眺望世界的一个信号。

  文学、个人与城市间的滋养从来都是相互的。东莞对文化人的礼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东莞写作很幸福”已成为国内文学圈的一个共识。去年底,东莞 公布了首批“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名单”,柳冬妩入选文学类名家。名家工作室是东莞文化扶持的又一重要举措,意在通过文化名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 用,推动文化名城建设。

  座谈会上,市文联主席刘锦明说:“打工文学”是东莞文学的独特基因,柳冬妩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成就既得益于个人勤奋,也得益于东莞的文 学生态,希望各位名家更多关注东莞作家,关注东莞。”柳冬妩最后也特别致谢到场的各位,感恩文学,感恩这一切,“让自己穿过卡夫卡忧郁、深邃的眼神,感受 到了快乐、温暖和慰藉。

  花絮

  《变形记》版本展让人大开眼界

  《解密<变形记>》研讨会开始前,还有一出精彩的序曲,那就是《变形记》发表100周年版本展。

  早在《解密<变形记>》去年底出版时,记者就了解到柳冬妩为了研究和写作收集了100多本不同版本的《变形记》。他自己说,多数是从孔夫子旧书网和淘宝网上淘的,越收集越上瘾。在研讨会之前把这些《变形记》版本集中展示,也是对卡夫卡的一种致敬方式。

  当天一早,记者在版本展现场,目睹了一位又一位作家惊艳的眼神。最先到场的卡夫卡专业研究者叶廷芳和韩瑞祥都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全的版本收集,不枉此行。

  不少人都是从1979年《世界文学》第1期上第一次读到《变形记》,这个版本素雅简洁的封面和上面零星的霉斑连接着久远的时光,也唤起了大家的 记忆。这本期刊上还有叶廷芳化名“丁方”发表的卡夫卡评论文章,是国内第一篇较为全面的卡夫卡推介文章。当日,年近80的叶老拿起这本书微微颔首,在后来 座谈会上他提到,当年“文革”刚刚结束,因为心有余悸,推介之前被归为“颓废文学”的欧美文学时不敢用真名。

  有单本,也有全集;有期刊,也有课本;有文字书,也有绘本;不同译者,甚至不同语种,如此多样的版本跨越年代和类型被聚集在一起,有一种别样的 美感。《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一进展室,就冲到这些书前合影。卡夫卡资深拥趸、东莞青年导演、作家穆肃因为跟柳冬妩相熟,早已经多次去柳冬妩家中翻看这些 版本,当天仍然忍不住不停拍照,想把每一本都记录下来。

  现场语录

  ○关于《解密<变形记>》

  柳冬妩的写作呈现了打工者参与文化建设的历程。——叶廷芳

  在本书中,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入口路径和广阔的出口。——韩瑞祥

  将卡夫卡解读融入熟悉的打工文学语境,是带着体温的写作。——张懿

  材料分析和审美分析并重,文风较之前的写作也有了很大改变,晓畅刚健。——张燕玲

  联系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时只提到打工文学,相对狭窄。——陈歆耕

  卡夫卡说过,“人类所犯的所有错误无非是缺乏耐心”,写作《解密<变形记>》是对我耐心的磨砺和考验。——柳冬妩

  ○关于卡夫卡

  卡夫卡是西方文学的精神原点,20世纪的文学没有超越这个限度。卡夫卡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摧毁了一直以来的内在经验。——谢有顺

  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双重文化语境下,在一座文学孤岛上,用自己独特的感知模式影响了当代文学。——韩瑞祥

  《变形记》像是用密码写成,值得一再解读,是挖掘不尽的经典。——柳冬妩

  (原载2015年1月20日《东莞日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