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韩素音:蓉城梅花吐芳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2日08: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沈大力

  巴尔扎克餐厅位于巴黎拉丁区学府街,是诸多文化界人士聚餐谈天的热闹去处。已故英籍作家韩素音的大女儿唐蓉梅从纽约来法国,以她故世母亲的名义邀请我和妻子董纯相聚,陪同前来的还有瑞士“儿童乐园基金会”主席玛丽-让娜·吕耶。

  韩素音的这个女儿叫蓉梅,1940年2月生于四川成都,故以“蓉”和早春梅花绽放吐香得名,诗意满盈。据玛丽-让娜介绍,韩素音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生前对养女蓉梅关爱备至。

  席间,蓉梅和玛丽·让娜谈韩素音一生30余部作品在全球的广泛影响,尤其是《瑰宝》(A Many Splendoured Thing)。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赴欧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为比利时贵族女子。《瑰宝》充盈着“欧亚混血意识”,细腻而真切地描绘了中西 不同人物在文明冲突中精神信仰上的撕扯,特别是她本人跟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真名伊恩·莫里斯,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热烈而又凄婉的恋情,读之催 人泪下。《瑰宝》一时轰动西方世界,为韩素音赢得了国际声誉,在诗意叙事和思想深度方面超过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名作家赛珍珠的《大地》。1955 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将《瑰宝》搬上银幕,取名《生死恋》,获奥斯卡奖。这在一向以意识形态的偏执定取舍的西方艺坛是极为罕见的。

  玛丽·让娜强调,中国是韩素音的“酷爱”和“船籍港”(le port d’attache)。她引用故人的话说,中国“是我心中的国度”。确实,韩素音的“中国情结”流溢在《瑰宝》全书,而且跟她对养女蓉梅的期望联系在一 起。韩素音1949年7月旅居香港时,同女友玛雅·冯交谈自己要回新中国的打算,她说:“我不愿意看到她变成没有祖国的假洋鬼子。任谁都不能把我留在香 港,谁都不能让我离开祖国,既使是我的女儿。”

  这里,韩素音明确中国是她的祖国,尽管自己受西洋影响很深。她对信仰基督教的情人马克·艾略特也这样说:“我明年就要回中国大陆去了。因为我求 学就是要为祖国作贡献”。她送妹妹素尘上邮轮渡洋去美国时,妹妹觉得韩素音“好像是生活在太空里的人”,提到美国一家医院曾要过姐姐的学位文凭,劝她去美 国,说:“你真傻,干吗要拒绝呢?替梅想想,她可是你的女儿呀!想想她的未来。”韩素音想的却是:“我不能走。我不能想象我能离开这片梅的父亲、我,还有 梅已经深深扎下我们根须的土地。我不能想象她去当一个被拔掉了根的‘白华’,在陌生的土地上做一个异乡人,一辈子只能神游身后的故园。”

  这番话不仅表达了韩素音对中国的热爱,也显示出真挚的母女之情。在《瑰宝》一书里,蓉梅是个真实的人物,被母亲看成自己心中的“幸福之花”,昵称为“梅”。可见,韩素音视养女为己出。书中有一段关于她们母女俩的描述:

  夜幕降临后,我回到家中,穿上我的蓝色真丝衣服。梅穿上她的淡蓝色天鹅绒珠扣衣裳。我把她的头发梳了一遍又一遍,又系上了两条彩带。她很兴奋:“我要给马克看看我的汉语作文,我得了90分呢!”她说着就从抽屉里取出了作文本。

  我在涂唇膏,梅仰脸看着我。“今天晚上你真漂亮,我知道,这是因为你很开心。”她说,“我不愿意看到你又累又老的样子。我愿意你永远年轻”。

  我女儿和我互相注视着。女人最懂女人的心。

  蓉梅跟养母心心相印。获悉韩素音的情人马克·艾略特在朝鲜战场驾吉普车触雷身亡的噩耗后,小姑娘在日记里黯然写道:“我有一个朋友,他打算娶我的妈妈,我妈妈也愿意嫁给他。不过,现在这已经不可能了。他死了,真可惜!”

  蓉梅是一位朴实谦逊、性情恬静的女性。我们初见面,她话并不多。“您是什么时候认识我母亲的?”她细声探问过往的旧事,引起我一段段回忆。

  1997年夏,我出席国际奥委会洛桑“文化论坛”。韩素音邀请我在莱蒙湖畔的“和平大饭店”会面。时值她80岁生日,相见甚欢。记得我用法文写 的第一部小说《悬崖百合》在法国出版时,她特意从瑞士致函巴黎“斯多葛出版社”,表示对书中所述“中国儿童长征”深感震撼。与此同时,她的小说《魔幻城 邦》法文版也已面世,与《悬崖百合》共居阿舍特出版集团向全球推荐的8部小说前位。两人一同为中国革命历史奋笔,自然产生强烈共鸣,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洛 桑那天晚上,她对我说:“中国是我最倾心的国度。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灵魂,矢志不渝。”

  韩素音十分关注文学翻译,慷慨资助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翻译彩虹奖”,每届颁奖韩素音都亲临北京参加。作为晚一辈,我能感受到韩素音的精神 巡天傲游,颇受中西文化交融的熏陶,遂将女作家堪比《世说新语》的法语著作《明天的眼睛》译成中文,在北京“华文出版社”发行。蓉梅非常感兴趣,想将《明 天的眼睛》中文版找来一阅。

  韩素音重视世界儿童文学的传播,多年支持瑞士“儿童乐园基金会”。1994年,我和董纯曾应邀赴玛尔梯尼参加该基金会为中国儿童影片《天堂来信》的颁奖仪式。

  董纯告诉蓉梅,正是她母亲为在巴黎戈德弗鲁瓦街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立纪念碑奔走,找了中国驻法大使馆。故人的夙愿业已实现,这幅浮雕像由法国当代罗丹派杰出艺术家保尔·贝尔蒙多雕刻制作。

  蓉梅和玛丽-让娜追忆起韩素音辞世前的情景。2012年10月下旬,老作家预感自己不久人世,接连三天静卧在床,不再饮水进食,于11月2日安 详离世。玛丽-让娜说,韩素音多次嘱咐她要继续办好“儿童乐园基金会”,用文化艺术滋养下一代成长。蓉梅告诉我们,遵照她母亲遗嘱,现已设立“韩素音文学 奖”,专门颁给世界各地在受难中奋争,援笔为儿童写作的母亲。奖项拟在瑞士的圣彼埃尔·德·克拉日欧洲图书村颁发。那里有建于11世纪的罗曼教堂,苍松翠 柏下竖立着韩素音的青铜胸像,铜像由瑞士瓦莱州政府铸造。揭幕之日,年迈的韩素音由女儿蓉梅和众多亲朋陪同出席。该像基座上镌刻着表达女作家终生意向的铭 文:“吾欲在书中引入普世的人性”。

  此为往事。韩素音逝世后,女儿不忘慈母的谆谆教导:“要学中文,因为你是中国人”,以及“希望有一天你能回到祖国,回到成都去教书”。 蓉梅先将母亲的4000册中文和英文著作赠送给中国。接着,她获悉成都办起一所“四川乡村教师培训班”,毅然从美国起身志愿来华服务,还相继在国内几所大 学里教授英语。蓉梅对母亲深怀温情和怀恋。她说:“我读完母亲的自传,把书中的母亲和生活里的母亲拼起来,发现她骨子里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也有着自己的 悲伤和欢乐。”

  追忆韩素音平凡而又崇高的一生,如她自己在《瑰宝》封面上所写:“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波: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