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为人民写作——“鲁二十四”结业典礼学员代表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2日09: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文学梦想的照耀下

  丁晓平

  来到鲁院,两个月的学习,我重新做起学生,重新接受文学的洗礼,重新领悟赖以安身立命的道理,更多了一份对文学、历史、写作和读者的敬畏之心。 当然,最重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60份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友谊。亲爱的同学们,我已经记住了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就像你们的每一张笑脸已经刻在我的心中。 我相信,你们的名字在我心灵的土壤里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经过年深月久的磨砺,一定会在文学梦想的照耀下,长成参天大树。

  坚持为人民写作,我们就要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解决“文艺为什么人”问题的灵魂所在;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改进“三风”——学风、 文风、作风,这是解决“如何去服务”的核心;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改掉“三俗”——低俗、庸俗和媚俗,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前提。正因此,我认 为,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肩膀要有硬度,用正气担当历史的责任;我们的思想要有深度,用才气担当文化的使命;我们的眼光要有锐度,用勇气担当社会的秩 序;我们的胸怀要有宽度,用底气担当人民的良心;我们的手脚要有速度,用地气担当知识的良知;我们的心灵要有强度,用浩气担当做人的本分。

  我们“鲁二十四”是鲁院开办的第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班。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是用文学反映、影响和引导社会正能量的“先锋队”,报告文学 作家更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为人民写作的“排头兵”。作为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我们已经向社会发出了郑重倡议:一是理直气壮 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努力为人民鼓与呼,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二是勇于担当肩负起报告文学的神圣使命, 保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坚决杜绝有偿报告文学。三是勤奋创作努力奉献优秀精神食粮,保证每人每年创作出一至两篇(部)“中国故事”。四是团结共 进积极做为人民写作的践行者,巩固并创造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大繁荣、队伍大团结、事业大发展的新黄金时代。

  神圣的课堂

  王国平

  离开校园的课堂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幸获机会跨入鲁迅文学院,进入一次文学课堂的浇灌与涵养。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及时而充实的回炉,视野得以拓宽,观念不断碰撞,激情重新迸发。

  今天是“鲁二十四”课堂的一个终点。再过个把小时,下课的铃声将在我们这些学员心中残酷地敲响。今后的日子,我们应该会把这段岁月净化、提纯, 把美妙的细节无限地放大,将精神的养分不断地反刍,我们还将把鲁院学员的身份视为荣耀,我们将以“鲁二十四”作为整个集体响亮而自豪的口号。然而,正如哲 人的警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重新打量自己。比如说,“鲁二十四”的全称是“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中青年作家 高级研讨班”。在我看来,这里至少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留下思索的印痕:一是“鲁迅”,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一是“二十四”,这意味着历史的传承和接 力棒的传递。一是“作家”,这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所以说,今天的终点也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起点。我们自当奋发向前,力争成为名副其实的“鲁二十 四”学员。

  “鲁二十四”以报告文学的名义集结。真实可以在混乱不堪之际一锤定音,真实可以扫除人们心坎上的疑虑与阴霾,真实可以在幽暗中透出一丝坚定的光 亮。我们或许将在报告文学这片热土上深耕细作,我们或许会通过操持其他的文体形式书写心中的梦,我们甚至可能在将来的日子彻底远离文学现场而在生活洪流中 疲惫地奔波,但真实的力量应该牢牢地镌刻在我们的生命意识里,成为我们的一笔财富。

  回馈心灵

  许 珊

  报告文学是我们相聚的理由。因为报告文学的情景铺设,我们的所听、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均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孜孜教诲的老师们把自己半 世的感悟与经验浓缩、提纯为三个小时,一堂课,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播洒在我们的心里,那么,他们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呢?我猜想,他们大概最希望听到的是, 思想能够相互碰撞,产生同频共振的激荡与回响。

  小院的银杏叶从翠绿染成透黄,北京的秋在我们每日餐后的凝望中越发浓烈起来。而这一段“人生中最奢侈的时光”却不可避免地稀疏了。

  师生、同窗,这美丽的字眼,这短暂的相聚,全都是因为偶然中的必然,这个必然就是“文学”。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还来不及回味,却已到了离别之时。匆匆的,如过客般。

  可是,记忆终将向岁月证明,鲁院的两个月时光会是有着格外的深度和宽度的。“鲁二十四”,像丰碑一样,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坐标里。我 们将站在各自的文学道路上,不时回想这一段高贵的过往,回望鲁院曾经传承给我们的观念、意境、眼界、品质与情怀。然后,面带微笑,探路前行,跋涉不止,任 心底里的丰沛与富足如旷野的星光闪着灵光。

  明天,我会拖着行李箱,站在鲁院的大门口回眸:独门小院,两栋小楼相守而望,金黄的银杏叶透着耀眼的光芒,石榴果挂在阳光的树枝上,绿的叶、红的花,在光影的交叉处,跃动着生命的气息,流动出美丽的线条。在转身的那一刻,我会在心里默念八个字“心有回响,念念不忘”。

  正因为这份念念不忘,我相信,就算我们各自散落在天涯,但鲁院的大师们传递给我们的这些如醍醐灌顶的声音,将伴着我们的文学之路持续回响,它将 驱动我们更加坚定文学信仰,增加文化自信,以此来回馈所有老师以及在鲁院度过的每一个不虚此行的光阴,回馈我们心灵之所栖,情感之所寄的伟大的“文学”。

  时代的回音

  余 艳

  鲁院的秋天是银杏的记忆,热烈而深沉、清朗而高远。院里11棵高大的银杏树,从茂密的碧绿到眩目的金黄,我们68天的鲁院时光,就从银杏搭建的彩色画廊里穿越,特好、真美。

  记得最初,我们从秀丽江南、塞北草原、洞庭湖岸,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带着我们儿时就酝酿的梦想,带着多少年的探索和拼搏,终于在首都北京 有了我们的母校,在文学的最高殿堂有了一张课桌、听到了久违的上课铃声。仿若就是集结号吹响,大家都铆足了劲儿、上满了弦儿……

  这天的黄昏,早过了下课的时间,可教室里还亮着通透的灯、坐着满满的人。年逾古稀的王宏甲老师还在呕心沥血地讲课。说到情深处,几次哽咽,几次 泪流,那一番深情啊,分明是教授对文学的痴情和感恩,分明在传承对事业的执著,更是在社会层面上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他无私、正直而高贵地立着,立成一棵伟 岸的银杏树,让灵魂的枝叶哗啦啦地拍响节奏,我们才得以找准韵律和参照。老师的深情投入也激活了我们反思。

  金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银杏树那纵横交错的树枝上结满了一个个又圆又大的银杏果。就在树枝被重量压弯腰的时候,“鲁二十四”的一场场研讨会 见缝插针地举行。“军旅作家群”、“获奖作品专场”、“新经济文学沙龙”、“黄土地上的歌吟”。有生机,有节拍,张扬的青春在一堂堂研讨中翩翩起舞、惊艳 亮相。

  而一个个文学沙龙又在寝室、在饭堂、在教室,在朋友探望的笑声里,在明月辉映的银杏树下,隆重或随意地举行。不在乎有多高深的理论提炼,也不苛求有多少业内的关注。我们就是说出自己的疑惑,我们只想给自己一点掌声,我们只求给生命一次锻炼。

  68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珍惜这宝贵的时间。老师到位的点拨,同学思想的碰撞,有的同学每天一两千字地坚持写,到今天收获一部丰厚作品;有的同 学,把沉淀了许久的思考,到这里化作一个又一个的作品策划;更多的同学将新感悟、新收获、新点子、新计划,当做日后的创作计划。

  从成长走向成熟,是我们一步一脚印必须认真完成的作业;从校园再走向亮相的舞台,是我们为报告文学拼命要演好的角色。时代与人民的呼唤里,一定有我们“鲁二十四”铿锵有力的回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