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蓝天: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度回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2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蓝 天

  《生死故乡》开篇为《楔子: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作者如此开宗名义,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及至看完全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意:21篇文章整体讲述了农耕文明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承与再现。在西方文化被生吞活剥、支离破碎引进大陆的今天,我们不禁为之欣喜,尽管这欣喜不免夹杂着悲哀!

  曾几何时,当人们看到老人跌倒路人冷漠观望无人上前救助,父子为了金钱反目为仇……无数事例时不时见诸报端的时候,我们不禁哀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农耕文明远去矣。面对如此的道德沦丧,多少人为之焦虑不安。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小民,生活在世风日下的今天,除了绝望的哀叹,似乎也无别的出路。

  生与死,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往往只是一瞬之间,而国家民族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故乡的生与死,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缩影?

  《生死故乡》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命的偶然与死亡的无常;生存的坚韧与生活的茁壮。我们看到了天地的公正,亲情的伟大;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不断、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植根于土地的草民,血脉里流淌的是最最原始的农耕文明的种子!我们不禁为之欣慰:是的,只要有种子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只是要假以时日罢了!

  《生死故乡》对人类本真天成的生命元素怀着深深的敬畏,冷峻中透出严肃的态度,用原生态洞穿布道者虚伪的嘴脸,展示出潜藏在深处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的东西,这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这并不新鲜,只是在所谓现代文明的今天被无数“真理”遮蔽住了而已。

  作者在焦酌中以独特视角回望故乡,以“非虚构、非纪实”回眸、审察现代中国乡村——穷乡僻壤里芸芸众生的农耕生活,是如此鲜活、如此凄厉,如此隔膜而又如此令人回肠荡气、充满生命的张力。而人之所以为人的踪迹,在这里似乎得到了印证:食与色,生与死,无论高低贵贱,概莫能外。如若无视或背叛,无论个体或群体,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有人说农耕文明是封建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已不值一提。然而,当我们随《生死故乡》走进南太行,我们发现,被都市化了的我们总会被不经意地感动,潜伏在人性深处的那份柔软总会被牵涉进来,那种心生波澜后的不可言状总在心间。在《贫贱的温度》里,我们触摸到的是父爱如山,小儿无知但母爱永远。面对有色的成人世界,相较之下,南太行凌厉的山风挡不住自在成长的多彩童年,对比现在的城市儿童,那该是一种何等奢侈的快乐与幸福。

  《就像我和你,心和心》是作者的泣血之作,也是本书最令人震撼的篇什。大姨妈生育了5个儿子1个女儿,最小的儿子送他人寄养,惟一的女儿却早于大姨妈而亡;大儿子因教而痴迷恍惚,田地荒芜而生活穷困,精神失常后在山上干农活时一脚踏空摔死野外;老伴替住院的大儿子看守房子,竟然被三儿媳妇兜头泼尿,最后悄无声息死在了床上;惟一幸存的三儿子却娶了个十分彪悍的不守孝道的妻子,在其死后竟公然拿着木棍敲打棺材以泄私愤……最为惨烈的还在后头:远在外地给人作上门女婿的四儿子秋忙收种,请大姨妈带一帮侄子、侄女前往帮忙,结果在半路上出了车祸,大姨妈头部重伤成了精神病人,大表哥的女儿、三表哥的儿子女儿均受重伤,大姨妈惟一的女儿及女儿的儿子当场死亡。正如作者所言:“灾难集中发生在一个家庭,其震撼也只是任由乡人发几句感慨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如果说《活着》讲述的是人的命运的惨烈和生命的坚韧,那么在读了杨献平的《生死故乡》后,不禁问:难道仅仅是讲述个体命运的无常和惨烈吗?如果不仅仅是,那这部小说所叩问的又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