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反思历史伤痛 勿忘国耻家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5日07: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觅

  反思历史伤痛  勿忘国耻家仇

  何建明推出报告文学新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77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开始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然而,时间的烟云永远无法愈合 这场灾难在国人心头留下的伤痛。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该书由江苏凤凰教育 出版社出版。这部厚重的作品,正是为这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

  何建明认真搜索了相关书籍后,发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书虽数以百计,资料性的研究成果也堆积如山,但有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只有两部。而尤其让人 遗憾的是,在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心目中,对南京大屠杀的印象还基本停留在影视作品上。因此,“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和中国作家,我决意沿着数十年来始终如一刻苦 研究日本侵华史的专家、中外作家以及日本退役老兵、民间人士所留下的足印,去重新回眸那段震惊人类史的悲惨时光,去抚摸那些早已沉默在天国的亡灵。”何建 明说。

  为了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体量的一部作品,作家花费了很多心血。他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素材,查阅了卷帙浩繁的各种史料,家中与之相关的 书籍资料有整整4大箱。他坦言:“我不是战争罪行的研究者,但过去的日子里,我天天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日本侵略中国时所留下的种种罪行的史料和实物之中,我 常常有种窒息的感觉——因为它太沉重、太悲惨,它必须让所有人铭记!”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之所以称为“全”,是因为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记录了南京陷落之前日军对南京进行的大轰炸,又包含各方人士和幸存者的现场 目击实录;既有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与讲述,又有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自述;既再现了以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为拯救难民所作出的贡献,又有东京审判时 中美日三方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争议与分歧……可以说,该书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细节真实,以鲜活详尽的资料及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的 心灵。

  何建明认为,这部作品与此前已有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在选取素材、设置结构等方面,他都努力将南 京大屠杀置于历史和民族的长河中进行观照,以全球化视野和长远眼光进行思考和写作。他表示,不能仅仅站在被害者一个角度去看待和处理情节和内容,既要写被 害者亲述史,又要借助日方、国际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讲述和经历,全景式展现南京大屠杀。

  在他看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只是来得太迟了,而且远远不够。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给人带 来瞬间的感动。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冷静思考、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国家、时代层面的种种问题,在人们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 张。“国民意识的培养是永远不能停息与间断的,我们过去没有这种公祭的习惯,以后就不能再对惨痛历史犯遗忘症。”作为向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之作,《南京 大屠杀全纪实》担负着更为艰巨的社会责任:让人们勿忘国耻家仇,让历史的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作品的最后,何建明还向国人提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拷问: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我们为何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新一代人应该牢记些什 么……在这题为“十问国人”的专门一章中,作者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南京大屠杀以及国民性的深刻思考,他认为这些才是自己写此书的根本所在。

  刚刚与读者见面的《人民文学》第12期在头条刊发了该书主要内容。正如刊物卷首语中写道:“相较于苏俄的战争文学甚至日本对本土遭受原子弹爆炸 所作的文学艺术表现,中国战争文学史亟待刷新的,恰是对大节点、大事件、大灾难予以足够深广的文学观照的创作。正视民族创痛,意味着民族自信的强盛和民族 自强的事实。”何建明表示,和平是我们永远的期待和追求,但战争并没有随着人类发展而消失。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

  据悉,《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