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李朝全:义乌兵的家国情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6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军旅作家王贤根、吴潮海合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显示了报告文学宽泛的创作领域和丰富多样的写作方式,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贤根在报纸上读到了戚家军——义乌兵的几位后裔自觉保护长城的感人事迹。身为义乌人的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题材。戚家军是以明朝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姓氏命名的军队,主要是从义乌征召的兵士。南方的倭寇被荡灭之后,戚家军义乌兵又被明朝皇帝派往北方镇守长城,于是,万名南兵便迁居于蓟辽一带。历史的巧合,让这些当年守护长城、捍卫边疆的义乌兵后裔,如今成了保护古长城遗址的主力军。明朝时守卫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旧部鞑靼部落和后金的入侵,而今天守护长城却是为了保护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守望,是对国家安危、民族血脉传承的守望,更是对历史、对文化之根、出身之源的守望。作者怀着对家乡和遗落他乡的义乌乡亲无比深厚的情感,踏上了一次极富意义的历史和文化的寻根之旅,穿越明朝和当代,描绘了一幅关于义乌人守护长城的壮阔画卷。

  关于戚家军的缘起与组成,作者进行了深入考证。根据他的调查,戚继光应诏前往闽浙一带清剿倭寇时,发现义乌百姓刚烈骁勇,深明大义又勇于捍卫家园,于是在义乌东阳征召了4000乡民,经过严格而富于特色的训练,这支新兵最终成长为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军队纪律严明,不负众望,用几年的时间便荡平了沿海地区的倭寇,扫除了明朝和百姓心头大患。

  对人口迁徙历史的考证是这部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戚继光通常被认为生于山东济宁,祖籍安徽定远,然而根据作者的考证,安徽定远的戚姓族脉也是由义乌的戚姓人家迁移过去的。而后,戚家军北上并留守长城,成千上万的义乌人迁徙到了北京、河北、辽宁,并在北方繁衍生息。义乌连年征兵,导致人口由明朝初年的15万减少到后来的7万余人。为了卫国护民,义乌人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通过实地踏访,作者以翔实的资料证实了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一些曹姓、叶姓、骆姓、龚姓、许姓、王姓等人家,都是当年义乌兵的后裔。在这些乡民的生活中,依旧保存着与南方相似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作者来到秦皇岛踏寻“流落他乡”的乡亲,诚为一次历史和文化寻根之旅,对研究中国明朝人口流动迁徙史有充实史料之功,而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及习俗流变亦不无裨益。

  作者沿着山海关老龙头到北京居庸关长城沿线,一处一处去踏访勘察,查询寻觅当年戚家军后裔踪影,最终找到了多个姓氏,采访到了百年历史的知情者。与此同时,他深入搜集研究相关地区的方志、各姓氏家谱,结合对其祖坟、墓碑等的实地勘察,力图还原明朝以来义乌兵北上护边繁衍至今的人口文化历史。这种梳理与整合令人信服。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和事满怀敬仰和尊重之情。

  贯穿全书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明朝义乌兵英勇顽强、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敌入侵时,他们背井离乡、浴血奋战,捍卫海疆和边疆,屡克强敌;即便是在荒凉遥远的北方,他们也能如蒲公英一样扎根、开花、繁衍。在这里,他们是一群外乡人,却能毅然决然地以他乡为家乡,守边御敌。这些散落在长城脚下的家族和村落,几乎演变成了长城世家,数百年守护着长城或捍卫着国家的边疆,维护着祖国的安宁。现如今,这个群体已不再承担守边卫国的职责,但是他们依旧为保护长城而奉献着。这种以国为家、爱国如家深厚的家国情怀已然深深浸入他们的心灵和血脉,成为了一种刚性的品质——这也是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重要主题。作者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写下了故乡的一段辉煌与苦难,是为义乌人的英雄前辈树一块文字之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