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闽派批评”再出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3日09: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福建是中国文论大省之一。两宋以来,闽地文论传统不断,名家辈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大批闽籍与在闽批评家、理论家陆续发出声音,形成一个壮观的群体,多次参与了全国文艺理论的批评新思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坛的“闽派批评”。 30多年来,“闽派批评”对当代文学思潮的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日,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和福建省文联主办的“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参加论坛的闽派文艺批评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年龄跨度颇大,从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前辈,“50后”、“60后”和“70后”的中坚力量,到近年来崭露头角的“80后”新生代,可谓蔚为壮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论坛上表示,“闽派批评”阵容整齐,力量强大,但以庄重方式研讨“闽派批评”,这是第一次。福建偏安东南一隅,却出了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福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也是福建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都曾深深受益于“闽派批评”留给当代文学的精神遗产,“闽派批评”的价值不仅在于思潮本身,还在于“闽派批评”的价值担当精神。重温“闽派批评”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多种观念杂然并存的时代,对于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说,“闽派批评”在过去30多年的文学批评史中贡献较大,且新人辈出,这与福建历代文论家的传统积淀有关。他勉励闽派批评家对审美、文学和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既要努力推动当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同时还要从文学批评出发,对广义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有更多参与,使文学批评成为中国思想界最有活力的因素之一。他希望在外的文艺批评名家能够回馈家乡,让“闽派批评”真正后继有人。

  “闽派批评”是如何形成的?评论家谢冕认为,“闽派批评”的历史性崛起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复兴和思想解放,也深深受惠于闽地家乡的水土、历史和文化,以及文化先辈的精神气象、视野胸襟和风格光辉。这些批评家不将自己局限在本地域内,而是受到另一种或多种文明的广泛熏陶,“成为我们内心积淀的一部分”。孙绍振教授则以幽默语言回忆当年“闽派批评”主导“朦胧诗”论战的情景。他谈到,认识“闽派批评”不能从定义出发,而应从历史过程出发,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战,到80年代中期的“文学主体性”讨论,再到90年代的理论体系化建设,“闽派批评”为自己的历史性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闽派批评家的文艺观各有差异,但其开放性是一致的。”福建老作家许怀中认为,“闽派批评”只要坚持文化创新的理念,以开放的眼光来推动创作,就能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取得新成果。评论家张陵表示,闽派存在的理由,不在于有多少评论家,而在于历史机遇。今后闽派能够发展下去的理由,跟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跟民族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群体,闽派批评家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王光明、陈晓明、谢有顺等与会闽派批评家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家乡旧事和闽地人文,表达了对“闽派批评”的文化性格和话语特征的理解,并提出一个重要的现象:边缘的辐射。他们认为,福建虽地处偏远,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辐射力。这一现象缘于福建的地方人文传统,闽人以外出创业而闻名,但人在远方,心在故乡,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闽商如此,“闽派批评”亦如此。“追新求异,不惧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都是“闽派批评”的文化性格,这种“能理解对方,不束缚对方”的内在气质,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尽管在过去30多年“闽派批评”引起广泛的影响,但世易时移,当下中国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在此背景下,文艺批评如何构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何以新的方式介入当下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建设,不仅关系到“闽派批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事关提振文学自信心的问题,因此具有全国性意义。

  评论家张炯说,数十年来,我国的文艺评论事业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文艺批评跟不上创作,反响不够大,评论不够有力,文学作品和评论出现了商品化的倾向。在他看来,变革与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希望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文艺评论的投入力度,重视出版和学术期刊的作用。评论工作者也要提高自身学养,努力提倡一种风清气正的批评,改进批评的文风。

  评论家何向阳谈到,很多时候,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变革创新正是文艺的变革与创新的先声所在。新时期发展证明,闽派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变革与创新。不论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古代历史文化的传统,还是当代文化的风云际会与沟通交流,都使得闽派批评家能够敢为天下先,发挥其“交响”作用。同时,闽派的每一代批评家之间都有一种延续血脉的代际传承关系,呈现了闽派理论的敏锐性、开拓性、跨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文艺实践在不断发展,文艺批评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不少评论家认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多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学生产与传播面临着严峻挑战,文学批评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学批评普遍只关心狭义的文学文本,而对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电影、音乐乃至网络文学等泛文学产品和现象往往不够重视。当下文学批评家需要转变传统的文艺批评观念,特别是要从窄化的文学批评话语方式中走出来,发展一种“大文艺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但也有与会者提出,在这个观念分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重提“文学本身”的重要性,批评家要回归赤子之心,坦诚面对文学的特殊性和纯粹性。这样的分歧或疑惑,不仅是针对闽派批评家,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也许,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用心去实践,文学批评才会不断生发出新的活力。(闵  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