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作家周立民:鲁迅与萧红艺术直觉相似 心有灵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0日14:56 来源:文娱聚焦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04年,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就读。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27年11月,鲁迅赴光华大学演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祭拜鲁迅。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1904年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鲁迅一生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 品,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本报记者日前 专访了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著名学者、大连籍作家周立民,对鲁迅作品独特的文字风格和精神气质进行解读。谈到鲁迅与萧红之间的“惺惺相惜”,周立民表示, 二人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便是对艺术的敏感,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正是一种“心有灵犀”。

  波折童年 养成一副百折不挠硬骨头

  1881年9月,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3岁时,由于家道中落,鲁迅过早地结束了幸福的童年生活,身为长子的他开始挑起家庭的重担。正是这样的经历,使鲁迅看清人情冷暖,感受世态炎凉,就像他 后来在《呐喊》自序里所写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

  同时,这样的境遇也使鲁迅逐渐养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硬骨头”精神。很多人认为,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鲁迅后来的写作风格,对此,周立民认为, 一个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的,人生的经历和阅历的确是构成人的经验世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此,否则,便不能解释为什么 有同样经历的人,却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比如,鲁迅的志向和追求以及所接受的文化熏染,也会无形中决定他的人生道路,并融汇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中。 ”

  1898年,鲁迅进入一所当时被认为“另类”的学校——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在洋务派创立的学校里,鲁迅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接受了西方先进知 识的教育。除了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他还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眼界。优异的学习成绩,让鲁迅获得了东渡日本留学的机会。在那 里,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别致文风 反抗精神与乡土气息并存

  鲁迅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他如何将二者一同融入作品中去?周立民表示,这种风格最明显最表层的体现就是鲁迅的小说,还有《朝花夕拾》这样的散文作品,深层的体现则在他的杂文中。

  我们在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祝福》等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这种文字风格,比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 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封建权贵形象;《孔乙己》里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药》里观 看残害革命烈士的街头群众、《阿Q正传》里那欺软怕硬、整天做白日梦的阿Q,又都是旧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鲁镇、未庄、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祥林嫂, 茴香豆、乌毡帽、银项圈,阿Q对小尼姑说的“我要和你困觉”、《故乡》中“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等,都是吴越文化、绍兴文化所特有的。

  周立民认为,一位好的作家,必然会从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出发来感受外部世界,“我”在哪里?“我”的立足点在哪里?它肯定是有一个“根”的,这个 “根”就是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必然深深扎根于作家的心灵之中,哪怕他不是有意识的表达,无形之中也决定了他感知世界和认识人生的眼光和尺 度。更何况,鲁迅是非常自觉地在挖掘国民的灵魂,包括他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在他辑录的古籍中,就有一本《会稽郡故书杂集》,里面收录的都是关于他家乡古代 时的文献资料,可见他的关注点。”在周立民看来,一个有“我”的作家自然而然会对世界和人事发表属于他自己的看法,这种“融入”和“结合”是自然而然的。

  “师徒”之间

  鲁迅与萧红艺术直觉相似 惺惺相惜不足为奇

  谈到在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上,鲁迅所充当的伯乐和导师角色,周立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萧红的才华是显而易见的,而以鲁迅所具备的艺术敏 感,他会欣赏萧红不足为奇。况且,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在那个时代一点也不奇怪,“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巴金,都是这样帮助朋友和提携年轻人,这样的例 子能够举出太多太多。 ”有人说鲁迅和萧红之间“心有灵犀”,周立民觉得,两个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艺术的敏感,“这是一种很难拿什么去量化的感觉,说白了,就是同样一件事 情,这样看就是美的,那样弄就是别扭的,这是一种出自天性加上后天训练综合而成的直觉。从作品上看,两个人都有着非常好的这种艺术直觉,我相信这样的人在 一起,一谈就通,或许就是大家说的‘心有灵犀’吧。 ”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夏亮亮

  相关链接

  《黄金时代》成国际电影节宠儿

  由导演许鞍华、编剧李樯联手打造的电影《黄金时代》,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中。影片自10月1日上映以来,因其浓厚的文艺化风格以及极具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口碑呈现两极分化,并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并深受各大电影节的青睐,从侧面反映出该片巨大艺术价值。

  继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后,各路媒体、影迷对《黄金时代》的争议从未停歇,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剧本的写作方式、导演创作手 法颇具先锋精神,有新鲜感且不显生硬值得称赞,而片中萧红悲情的一生和她与萧军惺惺相惜的情感也极其打动人,不少影迷反映此处泪点满满;而反对者则认为它 不适合时下大众的观影习惯,长达三小时的片长尤其挑战影迷的耐力。

  不过,与大众两极分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电影节对《黄金时代》呈现一边倒的肯定。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揭神秘面纱后,片方随即在香港首映礼 上宣布该片将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再次让全世界瞩目。而《黄金时代》公映当日再传捷报,在第51届金马奖公布的提名名单中,该片获得包括最 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五项提名。 10月3日,导演许鞍华与主演汤唯一同踏上了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红毯,并在电影节大师单元进行展映,韩国媒体纷纷表示最期待汤唯的演绎。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梁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