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陈圣来:执着地捶击黄钟大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9日16:13 来源:新民晚报

  我与桂兴华很早就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叶,我应澳大利亚外交部邀请,去澳洲访问,那时桂兴华在新华社《开放》杂志当总编室主任,访问回来后他约我写稿。我以《澳洲金龙》为题,写了几位澳大利亚杰出华人代表的长篇通讯。这以后就一直有了来往。我很关注他,发觉他越来越以一位政治抒情诗人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和大众视野中。

  一天,他突然到我办公室找我,提出想投奔到东方广播电台麾下,其时我在东方台当台长。他说他想辞去《开放》杂志的职位,在我这里专注于主旋律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可帮助东方台策划一些大型活动,并撰写大型活动的文学脚本。

  东方台当时办得很火也很活,隔三差五地会办一些社会活动与文艺活动。这是我办台的一个理念,我认为广播不是强势媒体,东方台要在社会上树立品牌效应并扩展影响力,就一定要将广播节目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产生立体辐射和全方位影响,这样才能与报纸和电视抗衡,甚至超越它们。当时网络媒体等尚未崛起,报纸和电视还雄踞传媒市场。桂兴华可能摸着我这思路,所以才提出这样要求。东方台经营很好,不缺钱但缺编制,于是我向桂兴华大胆提出在东方台下设立一个桂兴华工作室的想法,就这样桂兴华归属到了我的门下。他的这一走向,得到了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的赞许。

  这以后,我觉得桂兴华进入了一个创作旺盛期,他几乎以一年一本的超常规速度,出版他的长诗。而且他几乎接触的都是时代重大题材,我真担心他不堪重负。他并不魁梧的身材由于长期伏案写作,已经有些微驼,如此接二连三地的对时代重荷的自觉承载,他能担当?他的背不会压得更驼?然而每次看到诗歌朗诵会上,他那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神态,我有所释然。他的一首一首诗,就这样从他那孱弱的躯体里奔涌而出。

  我和他策划了一场场大型诗歌朗诵会,朗诵他写的《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祝福浦东》、《永远的阳光》等等。参加朗诵的有孙道临、秦怡、李仁堂、奚美娟、乔榛、丁建华、王洪生、张名煜、野芒、赵屹鸥、张培、方舟等,阵容超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邓小平之歌》。我们这代人沐浴太多邓小平的恩泽。是他恢复高考的决定,使我们有了重新上大学的机会……

  《邓小平之歌》十分成功,因为桂兴华发自内心的诗篇抒发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不久,朗诵会移师北京,我亲自带队,在北京音乐厅演出。浦东的老领导,刚就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参加了我们朗诵会。那些朗诵会的留影现在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以后,我奉命去筹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不再是他的领导和同事,但他每出一本诗集照样还会寄送给我。浏览之余,颇有感慨。这些诗集一如既往继续他的政治抒情风格,保持着诗人对时代澎湃的激情和灼热的胸襟,在当下价值多元思潮多元利益多元的冲击和诱惑下,桂兴华没有彷徨,没有犹疑,没有畏葸,还是执着而寂寞地捶击着他的黄钟大吕,给我们的社会和文坛留下荡气回肠的警醒和声韵。

  自从我调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后,我们的接触又多了起来。他已退休,然壮心不已,在浦东塘桥社区建立起桂兴华工作室。工作室成立那天他让我去为工作室揭牌,从设立在东方台的工作室到设立在塘桥社区的工作室,这一晃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桂兴华的诗作颇丰,然而我觉得更可贵的是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在塘桥社区不仅成立了工作室,还组建了“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走出深苑,走进社区,走进平民大众。

  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中国在赶考:桂兴华朗诵诗精选》,让朗诵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在赶考:桂兴华朗诵诗精选》序(节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