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王蒙: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人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7日10:14 来源:光明教育

时间:2014年9月3日 地点:国家图书馆 嘉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王蒙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我认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不 断发展,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以说中国正在日新月异地前进。在这种面貌一新、前景看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纠结和新的问题,一些令 人感到忧心忡忡的事情。譬如干部作风问题尤其是贪污腐败,社会上一些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也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以致我们的传媒竟然需要不 断讨论:如果碰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应不应该把他扶起来?未免有点骇人听闻了。

  这当然让人感到忧心,它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讲究学习,听到正义之事不去实践,知道不对的地方也不去改,这是我所担忧的。

  这是一种什么忧虑呢?用一个传统的词讲,是一种对世道人心的忧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忧虑,比如说蜗居带来忧虑,婚姻引起忧虑,环境污染也是忧 虑……但是除了这些忧虑以外,孔子认为人最应该忧虑的是什么呢?是世道人心。想不到,孔夫子在2500年前说出来的这些话,也仍然适用于现在——我们今天 仍然有这个问题。即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产力在发展,改革开放在往前进行,但是世道人心如果老是出现问题的话,不可能不让我们忧心忡忡。

  在这种情况之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当今的世道人心问题,高度重视我们的精神生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讨、宣扬与教育,倡导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似乎少有疑义与异议。不过,它们能不能使我 们对价值的认知更丰富、更充实、更深刻、更心贴心,更富有吸引力、凝聚力与说服力,是目前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人心

  王蒙 祖籍河北省南皮县,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多部小说 以及评论、诗歌、散文,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风风雨雨与精神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曾 担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曾任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为中央文 史研究馆馆员。

  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

  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依据是什么呢?价值观不是想怎么提就怎么提的,好话还有很多,比如谦虚、谨慎、廉洁、孝顺等等。但是,核心价值观的这些提 法,并不是单纯地从理论上,或者是从书本典籍里,或者是从国外的说法上得来的,它的根据是历史、文化、生活,是人民,尤其是人心。人心里面本来就有一种价 值观念,有对于好坏、善恶、美丑、真伪评判的一杆秤。核心价值应该是从人心当中提炼、挖掘、概括出来,然后又经过社会精英,经过中央,经过许多有志于培育 世道人心的人士的研究,能够概括得比较准确,比较合乎实际,能够成为社会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凝聚点、生命线,成为社会认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也就是我们能够以此分清好坏、善恶、美丑、真伪。

  所以,要想把核心价值观倡导好、讲述好、讨论好、学习好、践行好,就得想办法去探索人心,发掘人心,优化人心。价值认知要到我们内心和灵魂里面 去找,而不是从文件上和书本上,更不是从国外的说法里去找。人心里面价值的积淀和价值的基因,已经成为价值选择的根基,甚至变成了一个本能。几千年来,中 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人心的影响潜移默化、陶冶熏染,作用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人心

王蒙在演讲中。 光明网记者 王树平摄

  要看到人心当中积极的东西和善良的一面,再与现在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起来,就会大有希望。这些东西离不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不管我 们对传统文化做过多少批评、反省,实际上在人心当中,传统的影响仍然明晰地存在着,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和传统不能骂倒一切。因此,人心中的积极因素是我们倡 导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它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五四时期开始的新文化,还有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

  今天我着重谈的是传统文化,但是在这里必须要说一点: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一提倡传统文化,就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得不得了,后来新文化运动、 革命文化把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破坏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今天应该阐述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以民主、科学、爱国为代 表的新文化,和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整合而不是对立起来,然后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繁荣发展。

  从人心中寻找美好、积极的共识

  近现代以来,由于我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和变局,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有识之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停滞和封闭以及由此带 来的严重问题,做出了严肃、沉痛的反省和批判。国人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正在实现着马 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全世界各种好的东西,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上,不管碰到多少问题,都不能停下脚步;另一方面,我们在坚持革命的文 化、批判的文化、雄辩的文化的同时,还要发展复兴与创新的文化、渐进与包容的文化、建设性的正能量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提倡建设,更提倡正能量的 建设。过去我们在很多政治运动里面都强调“破”字当头,但是今天,包括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我们是“立”字当头,目的不是简单地为了推翻某些东西,而是要在 推翻、否定某些东西的同时,寻找最值得珍惜的、大讲特讲的东西,寻找我们人心当中最美好、最积极的东西——我们现在面临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人心

听众在现场提问。光明网记者 王树平摄

  有人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屡遭挫折、批判和嘲笑,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悲惨,甚至有些中国人已经忘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认为言过 其实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面就引用了孔子的话,说:“礼失而求诸野”。由于东周的动乱与分裂,孔子说,表面上看周礼已经不存在 了,已经失落了很多,但是周礼在四野的老百姓当中并没有流失。也就是说,在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仍然还保留着古道热肠、仁义道德等古老而美好的人际关系文 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是说批判一下、骂一下、叹息一下就没了,它不会的。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以地方戏为例,忠孝节义的思想经常有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戏里面忠奸是分明的;有节操的人和投机分子是分明 的;讲正义、讲道德、讲义气和卖友求荣的卑劣小人、奸贼的区别也是分明的。老百姓很讲究这个。中国人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君王与大臣的道 德修养是权力正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政以德”,这是孔子所倡导的。我们现在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干部路线仍然为人民 所认同,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仍然被人民所肯定,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劝善诫恶仍然被人民所拥戴。感恩图报也是中国的传统,“涓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次 看到这句话,我都几乎落泪。清廉的故事就更多了,还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观念都为中国人所喜欢。美德流芳百世,恶行遗臭万 年,这就是价值观念的力量。

  现在这样的事例仍然很多。我一个老朋友的妻子,兄弟姊妹5个,她是最小的,家里有一个比她大20来岁的大哥。父母临死时嘱咐大哥照顾几个弟弟妹 妹,大哥向老人做了保证,然后打工赚钱养家,一直没有结婚,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带着4个弟弟妹妹过日子。后来弟弟妹妹全都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也成了家。 在他本人快60岁的时候,把弟弟妹妹都找来了,说:“我今天找你们来,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想结婚。”他的弟弟妹妹们立刻就给他跪下了。听到这个故事, 我热泪盈眶。用现在的观念,我们或许会说:你对自己太残酷了,成家立业合理合法。但是无论如何,中国人首先都会选择重承诺,尤其是对父母重孝心,对幼弱重 爱护。反过来,那些不忠不孝、贪污腐败、卖友求荣、投机取巧、花天酒地、阿谀奉承、两面三刀、假冒伪劣的表现也会被国人所不齿。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们 都能从民间发掘出来。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

  中华文化是一个富矿,从中能够开垦出更多资源,能够丰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悟。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仁政、王道(即政治文明)中 加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解;从恕道、礼治以及老庄的学说中加深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从仁的教育、美德的重视中加深对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的理解与认同。所有这些虽然和现在有所区别,但都有相通之处。

  社会发展、变化得这么快,但精神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出现了世道人心的问题,出现了价值失范与价值歧义。经济发展以后,到底人们是更可爱了,还是渐渐不可爱了?我们无法不面对这样的诘问。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很多精神资源。

  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古代的中国梦就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礼记·礼运》篇里讲的“大同”,是 中国古代非常高级的中国梦。不仅孔子儒家学说这样讲,道家学说同样也有类似的讲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老子认为,有余 的应该稍微往下压一压,要帮助那些弱势的人和群体,这不正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吗?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客观上带有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说话的性质,其实 与国家消亡、政党消亡的共产主义理想遥相呼应。天下大同的观念,落实为我们的价值认证,可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一个重要理念。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 来“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他也把“大同”当作最高的理想。可见,与欧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知识界比较容易接受共产主义理念,并非偶然。

  第二,价值观是一种心性之学。价值在哪里?传统在哪里?在人们心中。我们讲道德、仁义,首先要学着把心治好、培养好、陶冶好、塑造好,让心性充 满价值认定,达到高度的自觉和自律,达到慎独的状态,即使是一个人独处,也要用自己所信奉、接受的价值观来行事、选择。如果建立了以仁义为特色的心性,就 能从根源上消除荒谬,消除反人类、反社会的种种可能,消除黑暗和愚昧。

  从小到大,从内及外,从家庭、孝悌开始,做到忠恕、恭谨、诚信,以仁统领精神走向,用孔子的话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用马克思的话就是“目标始 终如一”——一个是从结构上看,仁义道德是核心;一个是从发展上看,对于仁义道德的坚持恒久如此,这都叫做一以贯之,即以一个核心的观念把价值选择和坚守 贯穿起来。

  当今我们倡导、研讨、发扬核心价值观,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所提倡的观念与人民心中的好恶臧否、真情实感结合起来。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 话题,更不能仅仅是一个举手表态的问题,而是一个心性的问题。难道你不追求和谐而是喜好恶斗?难道你不坚守仁义而是选择狠毒?难道你不捍卫自由而是乐于压 迫或被压迫?难道你不爱国而是诅咒自己的家园?这种可能性很少。

  为了和人心相结合,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同时又能够做到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所寻求的价 值,不是自我封闭起来的价值,不是一个浅显的口号,而是带着这些价值和美好的心性向全面小康发展,向改革开放发展,向现代化发展,不是停滞,不是复古,而 是开拓与创新。

  第三,仁、德、礼、义、廉、耻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仁政与礼治的提倡,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对于今天仍然有很 大的借鉴意义,正是当下所讲的政治文明。中国过去讲“身正则天下正”,历史上虽然在权力的制衡方面没有一套成功的经验,我们也一直都在讨论怎样能够实行更 有效的对权力的监督,但是看中国的历史,道德监督、文化监督仍然存在。不要以为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这样的。如果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与卜键的 《明世宗传》,人们会大为惊奇:皇帝有时候想做一个事儿,底下老臣跪一片,全反对。所以这种文化监督、道德监督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色。当然,不能仅有这 个,我们还必须以法制、制度的监督为基础。仅仅强调道德,不足以解决我们现实面对的许多问题,但是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古人说“身正则左右正,左右正则 朝廷正,朝廷正则天下正”,就说明我们一直要求执政者能够首先起道德的示范作用,首先有教化的义务,这是中华政治文明的核心主题。今天来说,越是领导干部 就越要成为践行核心价值的模范。老子讲“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权力要关在法律与制度的笼子里,也要关在道德与文化的笼子 里,这样就从“不敢”上升到“不想”了。

  传统文化中关于这方面的美好的词句、说法和思想太多了。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认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 是圣人。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与自省吗?老子也是最反对贪腐、纵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老子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爱民,俭就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是针对当时的特殊情况所言, 强调要顺乎民意民情。仁政王道的观念虽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也不能以虚无主义对待,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第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事事恰到好处,准确正常,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反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

  第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我做起。对于公共交通、食品安全、医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一提起就大骂一通。但是请问,骂人的人自 己做得怎样呢?也许从来没有反思过。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孔子说“见其过而内自讼”,意思是如果看到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到他人的过失,先在自己 内心进行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要碰到不好的事就先骂别人。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做到做不到是 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这个让我联想到法国哲学家萨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可能——你选择,你存在,你负责。为什么王阳明提倡“知行合 一”,孙中山说“知难行易”呢?知与行,确实有一段距离,但你反求诸己,首先你自己的心性向仁德方面靠拢了,你就有了践行的可能,事物就可以向好的方面发 展了。

  《论语》中有“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之句。有人以为这是爱情诗,孔子将其解释发挥成思想修养、精神境界方面的诗:“未之思 也,夫何远之有?”他用唐棣之华——一种美丽的花来比喻美德,认为你自己还没想还没追求,就说那个花远得不得了,其实你要是向往,这个花就在你心中开放 了,你就离美德不远了。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你说的那些道理,我力气不够,实现不了。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意思是,如果力道不足,只实行了一部分,是可以的,可是你压根儿就没做。我的要求你并没有开始做起来,怎么能说力量不够呢?孔子的这些思想特别可贵。

  传统文化中有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价值认知。传统文化中爱人、济众、亲民、义理、仁政、温良恭俭让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就是中国人理想的政治文明。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还看到了天下为公、恭谨、礼治、信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容,这些都 有助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现。

  但是我们这样做不是复古,不是照搬传统,不是向后看,不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更不是否定革命文化。我们不能把弘扬传统与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对立起来,要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实、丰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这本身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 转化。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可以归结为四句,每句四个字:人心可用、世道可兴、传统可取、开拓可新。首先要相信人心,相信人民,相信民族,人心当中能挖掘 出美好的东西,能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对接与吻合,这样我们的世道和社会就会更加兴旺与发达。其次,传统是可取的,其中有许许多多能够感动、教育、说服人们 的美好东西。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复老话,背三字经,或者是穿汉服,我们并不是向后看,更不是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缺陷与不足有一个符合现代标准 的认知。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了全面小康的成功,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的成功。(光明网记者 章丽鋆 蒋正翔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