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谢有顺:岭南的文化底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9日09:41 来源:光明日报

  有人说,从秦汉时期开始,从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东西,无非是丝绸、瓷器、茶叶之类——都是物质。其实,那时的物质输出是伴随着文化观念一同登陆海外的。从客观上说,每一种物质产品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素,但是把物质产品的输出与文化信念的输出割裂开来,使外人误认为中国只生产物质,不生产精神产品,只会手工制作,不会精神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反讽。

  不可否认,任何新兴的城市都面临着文化积累不够的问题。上世纪20年代,香港曾被称为“文化沙漠”;到了八十年代,深圳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些年,又轮到东莞了。新兴城市要摆脱“文化沙漠”的困境,必须要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聚合和创造新的文化力量。

  新近出版的《影响中国的东莞人》,就很好地纠正人们对东莞的种种偏见。这本书全面梳理了明清以来对中国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32位东莞人,多数都是像何真、袁崇焕、蒋光鼐、容庚、张荫麟、何镜堂这样声名卓著之人。其中,我最熟悉的是张荫麟和容庚。张荫麟是英年早逝的历史学家,陈寅恪称他为“清华近年品学俱佳者之第一人”“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他的专著《中国史纲》我很早就读过,文笔之简洁,见地之透彻,一直深为叹服。可惜这样的史学奇才,因为患了肾炎,缺医少药,只活了37岁。张荫麟在弥留之际,还与病床前的多位学生逐一握别,诵《庄子·秋水篇》,徐徐气绝。——“徐徐气绝”四字,读起来真是惊心动魄,一代大家的精神、意志,跃然纸上。该书所述容庚先生的风骨,也让我久久难忘。

  容庚先生是我们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前辈,是古文字、考古和书画大家,“文革”时也受到冲击。在一次批斗容庚的大会上,主持批斗者说容庚把一件贵重的商代青铜器卖给了美国人,这可是盗卖文物的死罪呀。但无论批斗者怎样威逼叫嚣,容庚的回答都只有两个字:“没有。”后来有一个容庚的老朋友站出来作证,说他亲眼见到他把文物卖给了美国人,全场哗然,主持批斗者再逼问容庚有没有这事,容庚想了想,老实作答:“有。”不过,他随后加了两句话:“这个鼎是假的,我是把假古董卖给了美国人。”下面的人一听,哄堂大笑,批斗会也就草草收场了。容庚的耿直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位都是读书人,但一生守望文化、创造文化,生死抉择时刻,依旧充满着一种倔强、孤傲的精神,就像后人形容袁崇焕身上有一种硬直、不畏死的品格一样。这些,其实都是东莞人固有的精神底色。就这点而言,东莞精神、东莞文化堪称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尽管岭南文化何时真正形成已难查考,但其历史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彼此融会贯通,在政治、经济、哲学和艺术上广泛吸收中原文化的积极要素,又立足于开放务实的海洋文明,自成一格,形成了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的地方文化内涵。这使其与更宽泛意义上的南方文化有所不同。岭南文化长期处于整合过程中,至清朝中后期一度达到高峰阶段。尤其进入近代以后,岭南文化更是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革命的发动机。从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到康梁发起戊戌变法,从孙中山鼓吹民主革命到历史性地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政府,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和战斗精神最杰出的代表。

  这令我想起梁启超曾从人才地理的角度,提出了黄河流域、扬子江流域、珠江流域三个时期说,并断言清中叶以后,人才是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出现了大量实业人物、革命人物,影响了中国的走向。更有人说,珠江文化其实是一种革命文化。这在东莞文化中也表现突出。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说,他来广东的感受是此地不文,令人不喜。可是,广东人所特有的精神,却是黄河、长江流域之人所没有的。而陈寅恪先生则对广东学人有高度评价:“江淮已不足道,更遑论黄河流域矣。”然而,如此重要的文化一端,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却一直未被国人所充分认识,甚至还被一些人视为文化薄弱之地,这未尝不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今天的东莞,从文化构成上看,传统农耕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下的信息文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代回望传统,正在快速经历文化生长的阵痛。但东莞的文化是多元、包容的,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展现了岭南文化内部的重整和磨合。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以及西方舶来文化,在此纠缠激荡,形成了东莞独具特色的经济格局和文化景观。这个地方、这种文化,值得珍视。

  (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