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徐则臣:70后这一代作家被大家集体忽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1日14:42 来源:福州日报

  日前,近日接连斩获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的“70后”作家徐则臣携长篇新作《耶路撒冷》在单向街书店与读者交流,为同代作家“喊冤”:“很多评论家谈到中国当代文学,把‘50后’‘60后’年代作家说一遍,直接就跳到‘80后’,我们‘70后’被整个儿划过去了。还有人说,这帮人真是没用。”本应春风得意的徐则臣言谈中表现得颇为苦恼,称“70”后这一代作家“被大家集体忽略了”。

  这几个月间,徐则臣不但凭借《耶路撒冷》获得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7月又成为老舍文学奖首位“70后”获奖者,8月又因作品《如果大雪封门》拿到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一时间,他被媒体赞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他的获奖被看做是“70后”作家崛起的代表标志。然而收获颇丰的徐则臣并没有得意和满足,除了作家的身份,他还作为文坛的长期观察者、最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副主编发声,向读者和文学评论界提出这一代作家的种种无奈。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集体把这一代人划过去了,好像我们不存在一样。”徐则臣首先分析了外界对于“70后”的忽视,认为文学批评家们责任不小,“现在的主流批评家都是‘50后’‘60后’年代的人,他们对自己这代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得非常清楚,评价时特别顺手。但我们的生活跟他们有所区别,内心世界也不一样。”徐则臣认为,代际的差异性可能导致了批评家的视野中鲜少出现“70后”一代的身影。

  “单谈文学,我们这代人有一些问题。”徐则臣以自己为例,解释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从短篇小说开始,“‘70后’作家大部分是从期刊走出来的,先写短篇,再写中篇,最后长篇。可是等写长篇时发现,我们都快40岁了。”徐则臣举例知名作家余华和苏童,在20多岁时他们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已经出现,“余华写《活着》的时候也就30出头,这部小说作为他最重要代表作,让他在30岁就把一辈子都积累好了。”

  徐则臣以国外作家作为对比,称自己多年来发现,同时期的外国“70后”一代作家早已声名鹊起,甚至占据了文坛主流,这是因为“国外出版困难,他们上来就费尽心思写长篇,并为此在艺术和主题上做足了功课”。徐则臣说,而国内的这一批“70后”作家罕见有知名的长篇作品,“我们写的长篇大部分是流水账,很多是中篇写长了,一不小心成了长篇”。

  徐则臣认为,“70后”一代面临的最严重的创作劣势就是“缺少从一开始就清晰的长篇小说文体意识”。但现在不少“70后”作家已经“醒悟”,并开始转向长篇创作。前几天,徐则臣在《人民日报》的艺术评论版撰文称“‘70后’转向长篇写作,加剧了短篇小说危机”。徐则臣和自己身边的“70后”作家朋友们“正在逐渐从短篇写作撤出来,他们此刻不是正身陷漫长的长篇写作,就是走在通往长篇的路上”。而徐则臣自己也是花了6年时间写作完成巨幅作品《耶路撒冷》,正是这部作品,让他收获了大小奖项无数。■陈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