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文学与“粉丝阅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2日16:23 来源:开封日报 南文

  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粉丝一说已经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衍生品“粉丝阅读”却成为当下文学的另一种面貌。几乎每个网络作家都有后援会,粉丝们为自己的偶像大打口水仗,却与文学无关……这些怪现状的出现让作家们越来越呈现出娱乐明星的姿态,而非深邃的思考者。当“娱乐至死”的盲目偶像崇拜席卷文学圈,当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顺应粉丝的意向而写作,以人学为初衷的文学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和挑战?

  一

  随着韩寒处女作电影《后会无期》的面世,韩寒及其作品成为文娱圈中关注的热门话题,由此产生的文娱效应使他的新书《告白与告别》一举登上销量排行榜。

  《告白与告别》是一本什么书?有报道说,该书是很多娱乐界大腕热衷出版的一部标准的电影书,其中包括韩寒的电影拍摄记录,外加偶像写真集等。有豆瓣书友调侃说:“要是你知道郭敬明的拍电影日记《小时代电影全记录》,就会知道韩寒这本书是什么样子了。”另据韩寒这本新书的策划者透露,他们从拿到这本书的稿件到出版只用了不到20天。

  从文化营销角度和娱乐文化产业追求利润的原则说,韩寒和郭敬明的这些书可以看成是电影的周边产品,搭电影的上映期挣快钱。那么,谁是这些作品的读者呢?有人分析,在商业社会,文娱圈中偶像明星的粉丝,其商业价值被充分开掘,“粉丝经济”、“粉丝文化”、“粉丝电影”等应运而生。这些粉丝是娱乐圈中偶像明星的忠实拥护者,心甘情愿无条件地掏钱消费。而一些“粉丝阅读”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韩寒、郭敬明粉丝群的庞大,也证明了韩寒、郭敬明这些图书作品的市场价值。所以,在这一点上,把那些被粉丝热捧、追逐的韩寒和郭敬明的图书作品称作“粉丝文学”则再确切不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粉丝化的阅读方式与微博的出现不无关系。“以前作者会通过QQ群与读者联系,但微博能迅速而轻易地聚集起百万粉丝。”图书策划人闫超说。甚至连莫言、余华、苏童这样的传统作家也开始通过微博或者微访谈这样的方式与读者交流。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作家是神秘的,你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他,而现在你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知道他上顿饭吃的是韭菜还是大蒜。”

  二

  包装策划在文学界早已不是什么潜规则,但随着带有强烈消费主义特征的“粉丝阅读”逐渐兴起,对于作家而非作品的包装成为图书界的新趋势。特别是各个图书公司开始发展自己的签约作家,使作家们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而成为一个公司的集体行为。在微博上,同一公司旗下的作家会互相转发新书封面,还会请粉丝比较多的作家作重点推荐。

  郭敬明无疑是这场“粉丝阅读”大潮中最为成功的作家之一,扛着青春文学的大旗,说的每一句话无论是褒还是贬、是赞美还是揶揄,总能激起千层浪。在今天,没有人能否认,关注就等于影响力。事实上,郭敬明模式正被普遍应用于对年轻网络作家的包装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络作家向记者揭秘了这其中的“门道”:当一个网络作家签约后,公司会根据其本身的风格以及论坛、贴吧、博客上读者的反馈为作家制定一种“路线”。这位作家说,对于一些被定义为走偶像路线的作家,甚至连签售会上的着装也有严格的要求。

  在新书发行前,最常规的宣传方式是在旗下刊物上刊登名人写的序,但现在一些文化公司的宣传手段越来越接近娱乐明星,会以视频或者写真集的方式将“噱头”打足,等读者带着好奇的心理开始期待时才推出作品。“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作家都有后援会,这变成网罗粉丝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会定期与后援会进行互动。”业内人士说。

  在各地的签售活动结束时,公司还将收集读者的意见,与作者协商如何改进作品。当笔者提到莫言所说的“年轻的时候很生猛,不在乎读者的想法”时,这位网络作家叹了口气说:“我相信光靠商业包装出不了好作家,但这种完全无视读者的行为在现在无疑是死路一条。”

  三

  虽然纸质出版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萧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要求在全球每年出版的上亿种图书中脱颖而出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微博时代,粉丝当道。“微博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你所关注的人中有10个以上在同时谈论某件事,你就会下意识里误以为全世界都在谈论这件事——在潜意识里,你以为你在微博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整个世界。”有人这样形容图书的微博营销。而对于图书策划人来说,这种错觉就是他们的武器。

  闫超说他曾操作过这样一个案例:知名喜剧作家赖宝的《人生何处不尴尬》在宣传期时,他们在一天晚上向400多粉丝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的博主发了私信,请求他们转发附有网络书店购买链接的《人生何处不尴尬》微博。于是,两天之内,这条微博被转发了2500多次。“许多网友说:‘怎么我关注的人都在看这本书,我也要买来看。’因为不看,他可能就觉得自己落伍了,被边缘化了——正常人都是不愿意被边缘化的,希望融入人群。一个粉丝质量比较高的人表达一个观点,假设会影响到10个人,而这10个人接下来又会各自影响100个人。这样,就形成了放射效应,形成一个大家都在关注和谈论同一件事的效应。”闫超说,事后他们观察数据发现,两天内网络书店的销售量是平时的3倍还多。

  根据闫超的说法,虽然仅靠微博几乎不可能打造一本超级畅销书,但微博营销已经被出版人广泛应用。他认为,相对纸媒,微博互动性更强,更容易把握受众的心理。用易于传播的句式或写微博,转发率就高;结合社会热点或有新颖观点的微博,转发率也高;美女营销始终是有效的,比如配有美女图片的微博,关注度也比较高。专家指出,一旦一条微博的转发超过300次,这条微博自己就“长腿”了。

  四

  比起“粉丝阅读”这个表面现象,让一些以文字为生的作家更感到不满的是,有些作家似乎逐渐在向粉丝们靠拢,渐渐沦为这场“粉丝经济”大潮中的牺牲品。“这些拥有固定粉丝的作家把‘自我’从写作中完全去掉,以粉丝为主,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写作最基本的定义:自我风格的塑造,自我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传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为粉丝写作,实际上就是消费写作。‘粉丝阅读’既不能改变,也不能禁止,它是当下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人参虽然补身体,也不能天天都吃啊,更何况在中国,没有接受过高等人文教育的读者数量还是比较大的。”文学评论家张柠说。

  在采访中,无论是作家还是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这种商业的写作方式不会影响纯文学的未来,这条清晰的“楚河汉界”不可能被打破。作家欧阳江河甚至开玩笑地说:“我相信没有郭敬明,这些人也不可能回来阅读我的诗。古往今来,除了海子之外,就连北岛这样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集销售量都很少,不能跟小说动辄几十万册相比。就我而言,写作与生计无关,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担当,自由思考的成果。我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诗,但如果没有人来读,我也没有太大的焦虑感。”

  但网民们却不认为这是件可以处之泰然的事情。“当我的孩子从小看着这些充斥着消费主义的作品长大,怎能寄希望于他能成为一个精英文学的读者?”网友“风中凌乱”在微博上这样说。面对网民这样的疑问,闫超表示,确实经常有作者问他写什么题材会火,什么火他们就想写什么。“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其实每个题材都可以火,只要你在一个领域精工细作,就会获得最大的认可。因此,我的回答永远是:写你最擅长的东西,不要跟风,跟得再好,你顶多不也是第二吗?”闫超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