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鲍十:写我想写的,写我能写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4日08: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鲍十,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 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拜庄》《葵花开放的声音——鲍十小说自选集》,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日文版小说《初恋之路》《道路母亲·樱桃》等。另有 《子洲的故事》《葵花开放的声音》《冼阿芳的事》等中短篇小说译为日文。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短篇小说《葵花开放的声音》被改 编为同名话剧。作品被多种选刊选载或收入各种年度选本。

  几年前,我曾经在广东的中山市参加过一个小规模的文学活动,临近结束的时候,主持人拿出来一个留言簿,让每个人写一句话,我便写了“写我想写 的,写我能写的”这几个字。这并非我一时的灵感,而是我常常想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经常这样想呢?其实就是提醒自己,让自己心中有数。因为它会不可避免 地涉及另一个问题:你对待写作的态度。

  一个作家想写什么或者能写什么(也可说成是写作的出发点),无疑会涉及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作家个人的因素,也包括社会和时代的因素。说到作家个 人的因素,则一定与他的生活阅历有关,与他的性格气质有关,也与他的阅读喜好有关(一个人为什么喜欢读这样的书而不喜欢读那样的书,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与他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关。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坚持写作从心灵出发,坚持写那些给过我触动的东西,或者与我的内心发 生过呼应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写我想写的,写我能写的”,力争留下一点儿诚实的文字。应该说,这个要求并不算高。

  若细说起来,“想写”和“能写”,其实也是有些区别的。“想写”是一码事,“能写”是另一码事。这个就不多说了。

  我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生活中也不是那种特别“灵光”的人。最突出的一点,是不会逢迎人。当然,对人的尊重和礼貌是有的,诚意也是有的。但 要让我刻意去奉迎谁、讨好谁,我就做不到了。因为这涉及一个人的尊严。在我看来,尊严比成功更重要,也许比生命还重要。同样,在写作上,我也不会(或不 想)去迎合什么。不会迎合某种观念,不会迎合某些潮流(东西方的各种潮流),甚至不会迎合读者。也可以说,我无法做到这一点,我缺乏这个能力。世界永远是 五彩缤纷的,文坛也不例外,这段时间有个热点,隔段时间又会出现新的热点,而我只能写我想到的东西。

  忘记了在什么场合,我曾经说过,在文学的海洋里,我只是一滴水。各种各样的水汇聚在一起,海洋才会丰盈。

  回头看看自己的写作,这些年来,我似乎只写了两方面的故事。一方面是写家乡的事,写父老乡亲们的人生故事,写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以及人 心、世道、生计、欢喜和苦痛等等。我写了他们的好,也写了一些不好,不过还是以好为主,包括他们的善,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淳朴。另一方面,是写了城市中的 青年知识分子,写他们的人生际遇、情感经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前所产生的困惑、烦恼、不安、愤怒、挣扎、堕落,包括逃避和拯救。我一直认为,知识分子是 我们社会和时代中最为敏感的一群人。一般说来,他们内心较丰富,情感较细腻,感受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也相对强一些,当然也有脆弱、多虑、患得患失等弱点,是 时代和社会最好的晴雨表。

  另外就是我写了一个系列短篇小说《东北平原写生集》,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几年,一边写一边在刊物上发表,写作的过程中,翻阅了许多县志,也走访了 一些村庄。但是这些作品,与我以前所写的有关故里乡亲的小说还有一些差异,主要是较少个人的体验,我更多是想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描绘和表现那块土地。 曾有论者说,这些小说“以传说化、民间化的方式叙述了一些现代中国角落里的往事,这种进入历史的方式同时也进入了现实,从而生成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感受和叙 事感受”。我认同这种说法。

  也许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自觉写得不错的作品,似乎都是与故乡有关的。我在家乡生长了19年,我熟悉那里的生活,说来,那些东西早已浸润于我 的身心,写作时自然会感觉充沛。而那些描写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作品,则多半来自我后来接触到的生活。来到城市以后,我所接触的基本就是这样一些人,事实 上,有些故事就是我的同学和朋友的故事,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我知道,我的写作范围是狭窄的,不够宽阔,特别是题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看起来,这似乎是没办法的事,也可以说,这是我的宿命。

  2003年,我从黑龙江省调到了广州市(两地的差异不可谓不大)。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我会认识更多的人,见识到更多的新事 物。就像人们常说的,见多才能识广。今后若干年,我打算写一些广州的故事。在我的设想中,这些故事既有当下的,也有从前的,既有温暖的,也有悲凉的。但要 写好这些故事,我必须了解广州,否则,这种写作就会形神分离,成为两层皮。在广州这些年,我搜集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也是我喜欢做的),包括史志、轶 事、掌故等等,试图深入了解广州的历史。另外还去街道办事处挂职体验生活了一段时间。

  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无需急功近利,更无需唱高调,慢慢来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