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散文:更有价值的存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9日09: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一直以来,散文都是一种很具开放性,并因此拥有众多写作者和阅读者的文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有包括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内 的若干个专为散文而设的奖项陆续颁奖。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从维熙的《漓江情韵》、于坚的《印度记》、祝勇的《故宫的风花雪月》等篇目均在其中。这些散文奖项的获奖者少有重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是专门从事散文 写作的。这可能是出于偶然,但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即人们对散文文体界定及散文评判标准的莫衷一是。也因此,读者在阅读各种各样被列入“散文”的文章时, 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散文还可以写成这样?

  今天,人们说起散文时似乎比以往更加宽容,它包蕴了西方的、古典的以及现代的多种说法。在那些打动人心的篇什之中,有自然,有人生,有灵魂,有 美,有真实。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多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也让更多人加入到散文写作的队伍中来,散文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什么样 的散文是好的散文?散文写作允许多大程度的虚构?散文的理论能否形成大致相似的标准?这些影响散文创作的问题都有待界定和诠释。

  散文写作是否允许虚构

  在谈到散文这一文体时,可能最一致的一点就是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也是许多人分辨散文的重要标准。但也总有些特例存在,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作者本人确实是借助想象力写出了这篇文章,而这并不妨碍它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的散文杰作。这样的特例在今天也有很多,散文的真实性遭遇“虚构”的 入侵,小说写法成为许多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强调真实为生命的散文能否允许虚构,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虚构的渗入?

  散文应该是在真实基础上的“有限的虚构”,评论家陈剑晖在对散文的文体进行界定时就谈到,散文的虚构是一种有向度的虚构,是有前提的虚构,它和 小说的虚构是不同的。在跨文体写作的趋势下,我们很难要求散文像过去那样严格的写真人真事,散文的虚构要建立在真实的个人体验和情感的基础上,不是像小说 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想象是小说的生命”。

  强调散文的真实源于散文边界的不断模糊,以及读者对假大空的抒情和叙写的厌倦。2013年,王巨才的散文《沉重的负债》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反响, 对两位母亲同样伟大的母爱的真实书写震撼了读者的灵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非虚构写作”为人所知的李娟等的“写自己”的散文,和扎根长白山的胡冬林 等的“写自然”的散文,因为真实的书写而具有了特别的力量,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普通读者的好评。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是毕飞宇去年的一次尝试,这部作品也让他今年进入到各个散文奖的视野之中。在谈到创作过程时,毕飞宇认为真实的情感是 重要的力量,但这种情感也需要节制。书中有一个章节写到了把他带大的老奶奶,两三千字他足足写了两个星期,因为一写到这部分他就抑制不住悲伤的情感,直到 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在写作中总是重复相同的情感,并且不断强化这种情感?”这次的“非虚构写作”经历让毕飞宇不断去思考类似的问题。

  评论家古耜在谈到散文的核心要素时说,散文的核心要素有三,分别是文本彰显自我,取材基本真实,叙述自有笔调。在他看来,散文和小说一样,都崇 尚文学的真实品格。但小说的真实可以凭借酷似生活原貌的虚构得以传达,而散文的真实却只能通过作家的现身说法来实现。如今作家对散文真实性的理解越来越灵 活和深入,但主体的真情实感和客体的守真求实,仍然是多数人坚持散文写作的底线。这固然与中国史传文学“实录”传统的深远影响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由散文 的叙事伦理所决定的。

  应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毕飞宇以自己的写作经历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抒情性散文曾经是散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对直抒胸臆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具有这类艺术风格的作 品大行其道,也让读者陷入了审美疲劳,其抒情的真实性不断遭到质疑。另一类散文异军突起,它们更加偏重思想性和理性,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都被纳入其 中,吸引了数量众多的追随者。只是这两者都存在着瑕疵,前者有时候显得矫情,后者有时会忽略语言的艺术和散文的美感。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 点,对散文创作而言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天涯》杂志在上世纪90年代设立了名为“作家立场”的栏目,主编王雁翎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谈到,当时设立该栏目的初衷在于提倡作家创作有现 实关怀和批判性的随笔,希望刊发那些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的散文。此后韩少功、张新颖等撰写的一些文章确实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但很多人不愿意写这类散文。 同时达到思想和审美的高度,对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都并非易事。

  刚刚获得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的祝勇这些年来一直在写“历史散文”或者说是“文化散文”,他以当代视角关注历史中的人性,考察一个人与他所处的时 代的关系。他的散文融入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滋养,同时在语言和情感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谈到新作《故宫的风花雪月》时,祝勇 说,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一幅幅书画作品,让人去认识中国古代书画的艺术史。解读故宫里的那些书画作品,“实证主义”固然重要,理解它们的艺术精神也同样重 要。“文字中若是只有物的呈现,是没有感情的,是空空荡荡的”。

  过去的日子里,散文家们一直在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中,承载着人生与文化之“道”, 在行动、观察、回忆、思考中呈现丰赡多彩的精神世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散文写作开始变得比以往更加热闹非凡。这样庞大的写作基数对散文 来说应该是件好事,毕竟,它提供了出现精品的更多可能性。而在这众声喧哗之间,人们也需要理论评论界来指出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散文是好的以及更有价值的 存在。(李晓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