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广西文学》“80后”小说专号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9日08: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迅

  近日,《广西文学》“80后”小说专号作品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广西作协主席东西、广西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十月》副主编赵兰振,以及张燕玲、鬼子、凡一平、黄佩华、严风华等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广西文学》主编覃瑞强主持。

  为了推出广西更多更年轻的作家,《广西文学》2014年第5期推出“广西‘80后’作家小说专号”,延续了《广西文学》培养和扶持广西本土文学后备力量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在1996年,《广西文学》策划推出了“广西青年小说家8人作品展”,展示了广西青年小说家的创作实力,后来这8位小说家成为了广西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2006年,《广西文学》又推出“广西小说新势力十一人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人数更多的一批广西文学界的新生力量,引起关注和好评。这次借用“80后作家”概念,向广西优秀“80后”作家征稿,最终精选出小昌、侯珏、吴了了、肖潇、车海朋、马中才、韦孟驰、钟欣等8人的作品。《广西文学》主编覃瑞强认为,这8位“80后”作家无论是从生活经历、思考方式还是从写作姿态上来看,都与之前的广西作家有着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他们独特的文学景观,值得研究和探讨。与会专家对“80后”小说专号给予了积极肯定,从作家代际、创作技巧等层面对小说专号作品给予切实的评价,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问题,为广西“80后”青年作家今后的创作指明方向。

  评论家张燕玲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肯定了“80后”作家达到一定程度的审美表达,并提出当小人物、小叙述、小意识成为小说基调时,需要作家在大时代观照“小”事物,或者说,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潜伏的“异化”、暗流的人性幽微,用笔触探寻到人性更隐秘的深处,透过现象直抵世界与人性的本质。专号作品较多状写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家庭婚姻的蜕变,或日常的吃喝玩乐流水细节、无聊状态和精神困境。小昌、侯珏、吴了了的作品都在写青春期的游走和自我寻找,这些年轻人的叛逆与无聊,在他们琐碎的一地鸡毛中寻找各自的爱情和自我。肖潇、车海朋的作品也是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而这些底层的挣扎和沉默的人物是生长在乡土深处的,他们的背后有着生存与命运的黑洞和悲凉。笔触比较从容和平静,但叙述内里中藏着一种紧张感。如果可以,是否还应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人心何以如此?我们的生活何以如此?因为书写不能止于表象,应透过表象,直抵世界与人性本质。

  王干从叙述人称、校园背景、乡村经验、世界与境界等四个方面观照广西“80后”小说专号,确认广西“80后”作家的创作特征。首先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大量而自由的出现,暗示着某种环境的自由和宽松,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三个中篇中,“我”讲述的不是他人的故事,完全是自己的个人遭际,从中能感受到“80后”这一代生存的选择和个人的存在。其次是校园的胎记。王干结合韩寒《三重门》指出,“80后”写作起步于校园,校园像一个温暖的摇篮,培养了他们的人生基调。他接着以侯钰的《立地成佛》为例,说明为什么“80后”写作会出现校园的背景。因为“80后”是从学校到社会,他们在社会中碰到难题的时候,老是想回到校园,所以他们对校园记忆的依赖非常强烈。第三是乡村的尾巴。《来自杨庄》等以乡村为背景的作品对乡村记忆的描写与“60后”、“70后”作家不一样,他们写另外一种乡村,从城乡两个维度阐释“80后”成长的空间。最后是世界与境界。“80后”没有经历社会动荡、理想破灭和信仰的纠结,所以,“80后”写得最多的是外来者的陌生感和虚妄感,以及他们融入社会的艰难和困惑,这是“80后”的一个基本主题。

  石一宁认为,《广西文学》这期专号提供了很丰富、很深刻的认识价值,同时,这批“80后”作家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正像他们的思想一样,他们的叙述是相当自由的。《我梦见了古小童》反映了“80后”这一代人与“60后”、“70后”迥异的漂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赔偿金》中亲情淡化和人性退化的现象,让读者联想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共鸣。在技法上,这批作家不受文法局限,文学表达自由随意,但有失分寸的把握。他以《立地成佛》为例指出,作品写出了“80后”面对的生活困境,以及生活中难以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但分寸上还需要斟酌。因为小说的冲突、矛盾激烈到什么程度,最终导致主人公采取什么行动,应该有一种逻辑和理性在里面,而不能仅仅由作者的意愿来决定。描写一种情感关系、人际关系应该按照所描写的关系去写,按照内在的逻辑、内在的理性去写。

  容本镇在发言中说,《广西文学》曾集体推出过几批作家,可以说《广西文学》与广西作家、广西文学是一同成长的,《广西文学》的成长推动了广西作家和广西文学的成长。这次集中推出的“80后”作家展示了广西作家队伍的后劲和潜力,真实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他们面对的种种生存困境。小昌的小说借助爱情的外衣,写出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命运的不可琢磨和无法把握的状态,内涵丰富,语言功夫好,很有才气。《立地成佛》写“80后”生存的压力、躁动不安的状态,这是生活压力造成的,主人公最后被社会逼得喘不过气来,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认为,有些作品写得太满,太直白,留白太少,给人想象的空间太小,这是专号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

  赵兰振就小说的真实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专号作品在真实性上有待斟酌。这种不真实既有事理的,也有细节的。比如,小昌的叙事中,男主角对古小童的留恋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古小童到底是哪一方面让男主人公留恋,关于这一点,小说写到最后也没有交代。《黄金船》的不真实在于作者对细节琢磨不到位。一个老人在家做饭,船上来了六七个人,他怎么做饭?这不是一件小事,要应付一堆人的饭,一个人怎么做得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作者只是一带而过,显得不那么缜密。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秀,就是看他能不能把读者拉进他所创造的世界,让他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赵兰振觉得《美女来到我们村》在细节真实上值得称道。比如在玉米地里被玉米叶的边缘刺伤,会出现什么状态;七八月份的水里面,傍晚时刻的凉意,小鱼怎么样咬皮肤——这是很独特的生理感觉,小说都有真切的呈现。

  从年龄特征的角度,东西认为名家创作年谱是青年作家借以自我反省的参照物。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到新写实,最后到“70后”、“80后”,中国文学流派越到最后越重视年龄,这是因为作家创作风格很难统一命名,风格没法概括。东西看到了当前青年作家创作的同质化问题。因此,他建议广西“80后”作家多关注作家创作年谱,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苏童的《妻妾成群》都写于非常年轻的时期。从创作年谱中反观自己的写作状态,可能会对创作有警醒作用。

  石才夫在发言中说,小说家是有特殊使命的。时代、社会、国家需要小说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涵养国民的性情,扭转社会的风气。希望“80后”作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关注国内外文坛前沿动态,拓宽视野和境界。《广西文学》承担着培养广西文学后备人才的任务,肩负着沟通区内外文学交流的重任。他希望刊物要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培养新人,发现新人,今后应该还要向区外的刊物学习,更新办刊理念,完善栏目设置,把杂志办得更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